江涛烈士传略

Admin 发表于2016-06-18 12:35:45
 (?——1945.9)江涛,广东省东莞人,贫农出身。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某营教导员,1939年3月,随代理师长陈光、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到山东。经过了郓城县的樊坝战斗,全歼伪军一个团800余人;5月,于肥城县陆房村一带,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取得了反击日伪军5000余人“扫荡”的胜利,毙伤日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一一五师机关率所部和地方党政机关胜利突围;8、9月,随部队进入鲁南腹地抱犊崮山区,开辟了鲁南根据地;1940年3月,随部队攻占抱犊崮通向天宝山区的交通枢纽白彦;4、5月间,粉碎了日伪军8000余人对抱犊崮山区的“扫荡”,开辟了天宝山区抗日根据地;10月,一一五师所属部队整编,江涛调至教导第二旅政治部******股任股长。
        1942年5月,山东分局党委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少奇来山东视察工作时的指示,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趁麦收前的时机,普遍开展了减租减息的“双减”运动。6月初,一一五师政治部民运部组织了几个民运工作队,协助地方开展“双减”运动,江涛被任命为其中一个工作队队长,率近20名工作队员来到日照县址坊区(现属莒南县),分赴各村,访贫向苦,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月余后,“双减”运动形成高潮,广大佃农享受了“二五减租”的实惠,雇工增加了工资,贫下中农加入了农救会,青年积极报名参军,群众的抗日热情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正值此时,址坊区区委书记李农身染重病,不能坚持工作,须到后防医院治疗。上级党委根据江涛在址坊区的突出表现,经与教二旅协商,将江涛率领的工作队一行人留在了址坊,江涛被任命为区委书记,其他人也各有所任。江涛由“临时工”转成了“固定工”。他脱下军装,换上了入乡随俗的便服,走东村、串西庄,天天和贫下中农交融在一起,成了庄户人家的贴心人。他保持了老八路的光荣传统,平日自己打草鞋穿,一个晚上即可打好一双。学习用的水笔,也是自己用竹杆做的。
        江涛时年二十四五岁,中等个子,身材单薄,圆脸大眼睛,面孔常带微笑,待人忠厚热情,显得文质彬彬,象个教书先生。到地方做工作要过的第一道关是语言障碍,尽管他努力学说标准语和北方语,但浓重的闵南口音还是不时流出,正常语速也很难让当地干部群众听懂。他便放慢语速,尽力用标准语或当地语解释,久而久之,他讲话便显得慢条斯理了。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还尽最大努力向当地干部和群众学习方言,逐渐适应了当地环境。过的第二道关便是生活关。他是南方人,吃不惯当地的煎饼,每到吃饭就犯难,只好强忍着吃几口打发饥饿。上级得知后,特批发给他小米,由他自己熬成粥或做成米饭,就着咸菜度日。他说,这就够特殊了,比群众好多了。
        最难过的是“转折关”。从正规部队转到地方做群众工作,是个很大的转折。他总是感到,语言不通在工作上造成诸多困难,生活习惯的不同给组织上增添了很多麻烦,于心不忍。几个月的实践让他体会到,做群众工作不如做部队工作利索,与老百姓打交道不如真***实刀地打仗痛快。他很想找县委书记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然而,党性使然,终未践行。知心同事王伟看透了他的心事,便对他说:“你有意见不好意思提,我替你提。”江涛说:“我自己不提,你也别提。还是以大局为重,个人要服从组织。困难再大,也大不过个人克服困难的决心。*********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服从党的需要,都要遵守党的纪律。”王伟深受感动。
        江涛任址坊区区委书记期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倍受称道。开辟新区,首要的任务是执行正确的建党路线,通过深入贫下中农访贫问苦,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使之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江涛在朱芦、茅墩、横沟等村,亲手培养了十几名积极分子,发展了多名党员,这些人都成了区、村政权的骨干,为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55年后仍健在的当地老党员、老干部刘进贤、刘方策、孙兴光、孙成堂、孙成乾、孙成顺、姜建、曹之本等,对江涛仍一往情深,记忆犹新,异口同声称赞:江涛真是个好同志、好书记、好干部,贫下中农的好带头人,始终与群众心连心。他作风朴实,待人诚恳,讲起话来和风细雨,从不对部下和群众发火,全区的老百姓都说他好。后来听说他在高密牺牲了,都感到震惊、悲痛、婉惜。他在址坊区吃的苦受的累,3天3夜也说不完。可惜,我们只知他是南方人,但不知他家住哪县哪乡,更不知他的家庭状况,实为遗憾。
        江涛在学习上非常刻苦,非常认真,堪称模范。他善于见缝插针,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只要不开会,不走乡串户,不行军外出,其余的时间全用在学习上,甚至连做饭吃饭的时间也要看上几段文件。去他的住处汇报或请示工作,进门总是见他在聚精会神地学习上级文件或毛主席的讲话、文章。他把学习当成生活工作的第一需要,以至被个别人看成是“书呆子”,其刻苦认真的好学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身边的所有同志。
        1943年8月,江涛奉调。
        1944年,江涛调任路北工委副书记。
        1945年8月,中共滨北地委决定开辟高密南部地区的工作,建立中共潍东县委和潍东县民主政府,派江涛任县委书记,派张秀潜任民主政府县长。历史上本无潍东县,此乃滨北地委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命名的,即潍河以东、诸城县北边沿地带、高密县南部边沿地区。潍东县辖7个区:方平区、朱公区、道乡区、仁和区(属诸城)、牛沟区(属胶县)、沙河区(属胶县)、朱郭区。县委驻乔家巴山村(属诸城),民主政府驻沟里路村(属胶县),东西遥对,相距60多里路。
        此时,潍东县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县委所在地周围更为突出。这一带是大******张步云的老巢,张步云的家——大双庙村离乔家巴山村只有十几里路,7月15日至30日,滨海军区和鲁中军区部队联合发起了讨张(步云)战役,攻克了双庙、秦家河崖、相州3大伪据点,歼灭张部主力大部5000人。但张步云残部残而未灭,继续与我为敌,与人民为恶,特别是其王金铭匪部,气焰尤为嚣张,在诸城的埠头区和高密的方平区及井沟等地继续做恶。
        8月15日,江涛率配备很不齐全的县委一班工作人员和部分县大队队员及战时邮局的同志来到乔家巴山村,与先期在这一带做地下工作的滨北军分区敌工科干事韩铁英接上头。韩铁英就是巴山村人,1939年初入党,5月巴山党支部建立时任组织委员,1941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江涛到任后即根据滨北地委的指示开展工作,重点是发动群众,进行反霸斗争,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发现培养积极分子,扩大县级武装。反霸斗争与减租减息运动极大地触动了张步云残部王金铭匪部和地主恶霸的利益,他们或明或暗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无时无刻不在和我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作对。9月3日晚,江涛偕县委工作人员和埠头区(属诸城辖,巴山村即属该区)区委书记刘钦等人开会研究工作的开展,会议结束时已近午夜,各自方回住处休息。次日拂晓,当地坏人纠集王金铭匪部,乘我警戒疏稀之际,对熟睡中的江涛等人的住处进行偷袭。江涛当场中弹受重伤,在抬往后方医院的路上即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光荣牺牲。一同遇害的还有滨北军分区敌工科干事韩铁英的交通员郑展中和战时邮局的金志刚。被偷袭事件发生后的几天内,又发生了方平区干部被害事件,区委书记盛怀森和区长寇文斋,被匪王金铭部捕去,带回双庙村活埋了。一时间这一带恐怖异常,县委和方平区的工作几近停顿。滨北地委获悉后,派孙朴风代理潍东县县委书记。孙朴风于9月上旬到任,月底潍东县改称高密县,孙朴风调离,颜红任高密县县委书记。10月,颜红调离,余克继任高密县县委书记,直到1949年2月南下,李振接任。
        1946年6月,于3月始建的烈士塔在拒城河村北落成,县委、县政府举行了安葬仪式,安葬了在此之前为革命牺牲的江涛等38名革命烈士。江涛这位外省籍的革命志士、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建立的高密县委第一任书记,长眠在高密大地。
 (笔者鞠维积敬启) 根据多年来征集的零碎资料,经过苦思冥想,勉强写完了这篇很不系统、很不完整的“江涛烈士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江涛同志牺牲已60多年了,而今却连他的籍贯、大部经历和事迹都搞不清楚,职业道德使然,深感愧疚。多年来虽为此付出了相当努力,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终力不可逮。然欲罢不忍,总感愧对烈士的在天之灵。故诚冀各界朋友,特别是江涛的同事或老乡,抑或是江涛战斗工作处之党史同仁,请将所知江涛经历及事迹之讯息,函告笔者或高密市委党史研究室,以期本书再版时予以匡正充实,笔者深表感谢!(笔者鞠维积敬启)
浏览:370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