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蕴在这段谋生路上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流过多少泪,常人难以想像,连她自己也数不清了。更令她难以容忍的是社会的黑暗,有权的人为所欲为,有势的人胡作非为,有钱的人无所不为,自恃的日本人到处欺负侮辱中国人,野蛮的日寇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地屠杀中国人。乌烟瘴气的社会现实时时都在刺痛她的心,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她要为国效力,她决心跟随翟梓春参加八路军,为民族解放而献身。她坚信*********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到那时母亲也就解放了,小妹也就可以出头了。
在翟梓椿的帮助教育下,艾蕴的思想有了很大进步,她决定离家出走,投奔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但母亲犹豫了,亲情使然,总舍不得刚满18岁从未出过家门的长女。是啊,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年青的女孩子出门在外,凶险知多少?在家里由母亲关爱冷暖,在外边靠谁挡风遮雨?母亲的疑虑不无道理。在场的翟梓椿插言道:“大娘,天下的母亲哪个不痛爱自己的孩子,但孩子早晚都得离开母亲。丛佚已经18岁了,从小你就教她好好做人,向光明处奔。她思想进步,又有文化,从小就有报国之志,现在国难当头,她要以身报国,你还能舍不得?她和康宁在一起你还不放心?再说,我们革命阵营里同志间亲同手足,都会互相关心的,甭说那里还有康宁的两个姐姐了。”一向开通的母亲被说得点头应允。
1944年1月,艾蕴根据事先与翟梓椿的约定,告别依依不舍的母亲,来到高密城康宁家与翟梓椿汇合,康宁的父母更是乐不可支。小住密谋后,即根据预料可能发生的意外分别化了装,在翟梓椿的带领下,偕康宁一起踏上了去往抗日根据地的路程。先是坐汽车到诸城,然后徒步向西行进,一路穿过多条封锁线。好在翟梓椿熟悉路线,没碰上太多麻烦,两天之后到达鲁中区所在地沂水,见到了时任鲁中区行署主任的二姐夫马馥塘和鲁中军分区司令员武中奇,艾蕴和康宁热泪盈眶,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很快,又见到了分别已久的二姐傅玉真和三姐傅生,姊妹们在远离家乡的抗日根据地相聚,“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特别令两位姐姐高兴的是,未来的弟媳竟是一位俊秀文静、端庄稳重、谈吐不俗、志向高远的才女,深为小弟的过人眼力折服。艾蕴第一印象的两位大姑姐比想像中的更漂亮,更高尚,更伟大,深为自己能成为这个革命家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
从阴霾笼罩的敌占区来到抗日根据地,艾蕴如鸟出笼,感到根据地的天是明朗的,空气是新鲜的,生活是自由的,人际间的关系是和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精神上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终于可以读自己爱读的书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组织上没有立即安排她的工作,而是要她到勤工队去纺棉花。这第一课对一个生长在城市里的女孩来说无疑是生涩的,但心灵手巧的艾蕴很快熟练了,干得非常得心应手。一个月之后,她被分配到鲁中青年队学习。为了避免拖累家庭,组织上按规定停止使用原名和学名,根据个人意见改名艾蕴。在青年队学习的内容更让她感到耳目一新,理论课主要是学习整风文件,时事政治、政策法规、马列主义和革命战士操行道德;实践课即参加当地的减租减息群众运动,还有不少时间参加反“扫荡”。刚入青年队时,孝心使然,她常常为抛弃无依无靠的母亲而自责。通过学习她的眼界大开,觉悟大增,反责自己的观念太狭隘,目光太短浅,不该只顾小家。她从陈旧的桎梏中觉醒,认识到世界上受苦受难的母亲何止千千万万,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解放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让所有人都过上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的生活。(鞠维积整理)
浏览:6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