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俭回忆录:二十一、慢长的上访路(申诉书附件1)

wang 发表于2016-06-18 21:51:14
为了证明我申诉的真实牲,我提供了一些附件。这些附件,充分证明我的申诉是有客观根据的。附件如下:
申诉书附件(1) 关于改进铁道兵报的建议
(这是1957年上半年我向党委写的建认,内容如下)
(请打印送各常委委员)
铁道兵党委:
报社回北京之后,即速继续出版了报纸。现在是每周出版一期,四开四版。报社这次整编后,名义上是八人,但只有七人工作。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刊期太长,发行迟缓,指导工作不及时。同时报社编制人员太少,不能满足当前实际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报纸的通联工作,因为人员少,无力正常开展。失去了和很多通讯员的联系,极大的影响了稿件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因为工作人员少,天天忙于编报业务、出版、校对事务,特别是因为报社和印刷厂相距很远,交通工具不方便,仅有的四个编辑,还要自已去送稿和校对甚至发行。这样,就是一个星期出一期报,也实感工作紧张。不能正常地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特别是正风学习以来,我们甚至一周连三个半天的时间都抽不出耒,更谈不上坚持半日的学习制度了。正凤工作两不误,在报社当前的人员和工作的矛质情况来看,是无法解决的矛盾。实际是正风学习搞不好,工作也搞不好。(当然还因为我们主观努力不够,适当安排不够)这样以来,自然地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政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关于报纸的刊期、任务、报社编制方面的意见。请求党委急速研究和确定。
第一种方案:四开四版,周双刊。报纸是党委的机关报。其对象,以战士、职工、连队军官为主。其任务,实现兵党委对部队(主要是连队)的工作和思想指导。反映连队活动,(工作、思想、生活)。也就是办成一个指导性、群众性、(指其对象的广泛而言)的报纸。
为适应这个任务的要求,报社的编制定员,至少需要18人。其中社长一人,主编二人,记者四人,编辑九人,(内四版二人,三版二人,一、二版五人。)摄影兼美术员一人。这样兵部每年要出五万元的补充出版费(因为总政只批准我们出八开二版周双刊的钱。)
我们报社人员均拥护这个方案。并请求党委批准这个方案。理由是:
一我们部队和一般部队不同,我们部队有双重任务,即训练和工程。由于我们担任生产任务,便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一般以训练为主的部队不同。因此,解放军报不能满足我军工程方面的需要,铁道兵报便需承担反映与指导工程任务的任务。
二我们部队高度分散,如果办成像总政规定的八开二版五日刊,以士兵为对象,鼓动性小报,实在不适应需要。因为这样势必办成鼓动传单那样,这在兵部离部队这样远的情况下,是很难达到及时鼓动的目的。
第二种方案:按总政规定的八开二版五日刊,以士兵为对象,鼓动性小报,像鼓动传单那样。这样共需社长一人,记者四人,编辑五人,美术员一人,通联工作员一人,共十二人。这个方案的唯一好处是:兵部不要出钱,报社人员少。但从工作需要来看,好处不多,因此我们不拥护这个方案。
第三种方案:八开二版周双刊,以士兵为对象,鼓动性小报,也是和传单那样。这样共需社长一人,主编一人,记者四人,编辑六人,美术员一人,通联工作员一人,共十四人。这个方案的好处是,不用兵部出钱,刊期短。但也不合实际需要,我们不同意采用它。
几点供参考的意见:我们最近访问了北京几家部队报社的情况,介绍如下,请参考:人民海军报:四开四版,周双刊,指导性刊物,共四十四人。其中有二十个驻基地记者。战友报(北京军区)八开二版周双刊,鼓动性小报,共十七人。公安军建设报,八开二版五日刊,鼓动性小报,共十八人。
以上情况充分证明,铁道兵报社现在编制极不合理,也不是总政统一规定的,如果说,铁道兵报社八人是总政规定的,那么总政为什么不规定公安军报社也为八人而是十八人呢?问题的关建在于党委对报纸考虑研究不够,牿编制的人,不了解报社工作实际需要,政治部的领导首长对报社的实际情况也不了解,对报社人员的呼声不考虑。
我们希望党委能尽快召开一次常委会,听取我们一次汇报。并研究继续出版报纸问题。
关于发行问题,可以把包头、汉口、昆明等地改成空运。每期约需运费五十元。每月出四期需二百元,出八期需四百元。请明文规定团收发员负责及时分发铁道兵报。
浏览:687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