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湛铁路1955年5月19日接轨,7月1日通车。为使于指挥鹰厦铁路抡修,
铁道兵领导机关於5月下旬陆续从广西贵县移驻福建省南平市。我们报社也随铁道兵政治部移驻南平市。报社住在市工会所属的一楝楼的二楼。经过一个月的搬家准备,到1955年6月10日在南平出版了第300期“铁道兵”报。到1957年3月21日出版441期,在一年零九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出版了141期报。
从1955年2月15日第272期开始,报纸版面文字由竖排改为横排。
从1955年9月27日321期开始,到1956年4月4日370期,铁道兵报改成八开四版五日刊。成为以士兵为读者对象的小报。这是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军队报刊分工而确定的。在321期刊登的“改版的话”中说:改版后的“铁道兵”报,首要任务是向士兵同志们进行宣传教育和鼓动工作。它将要帮助大家认清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军的任务,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和政治警惕性,积极完成祖国铁道建设事业。学好政治、技术、军事、文化。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铁道兵,为解放台湾,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而奋斗。
从1956年4月6日371期至1956年9月29日412期,报纸又改成四开二版。实际和八开四版一样大小。只是减少两个报中逢,便于排版。
1956年下半年,铁道兵报在开展批评报导上出现了不同意见的争论,这次争论在崔田民副政委主持的会议中,由报社负责人和文章作者王学俭说明情况,对批评不准的问题在报上公开检讨后,己经解决。争论的情况是:
.铁道兵在抡修鹰厦铁路中,由于抡进度,注意安全不够,部队人员和参加施工的劳改犯人伤亡很大,反映到中央,中央派检查团来部队检查,铁道兵党委向中央检查团写了检查报告。政治部领导陈力同志指示报社在报上刊登铁道兵党委向中央检查团写的检查报告,并配上社论。报社负责人王学俭因为手头材料不足,设有及时写出社论,受到陈力付主任在部务会上的严历批评。陈力付主任说:“报纸再不发表党委的检查报告,就仃刊。”在这种情势下,王学俭领着记者祝遵珩到部队搜集材料、写成“机关首长请为士兵多着想”的社论,经陈力同志审阅签字后,在410期报上配合党委的检查报告一起发表。这篇文章有些事实情况有出入,口气偏激。而且公开点名批评了司令部的工作,因而引起司会部同志的强烈的不满,要求收回报纸。在崔田民付政委主持的会议中,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由王学俭在报上公开说明事情真象,没有收回报纸。
在这个时期,报纸又根据党在报纸上开展批评报导的一贯主张,用各种题材写出—些批评官僚主义,军阀残余的文章和漫画。并以“张敬臣”事件为典型,开展讨论。大约发表了五、六十篇批评性的文章。
可是到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中,铁道兵政治部那些反右积极分子,又把这己经解决的问题翻出来,把1956年下半年在报上发表的批评性的文章拿出来,一律以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帽子,加以无限上纲。硬说这是王学俭窜改了党委的办报路线,使党报的方向右转。
从朝鲜回到北京后到南平止,报社人员进出变动较大。鼎盛时期大尉级编辑有:张希尧、高光文、马驰、罗炳坤、梁青、孔杰、少校级社长简群、付社长王学俭。到1956年,这些同志都先后调走。社长简群也坚决不干,到唐山铁道学院学习去了。这时只剩下王学俭一个领导,领着王军、李遂、刘涤凡、王嗜学、韩志、祝遵珩、朱振声、钱宗宗、郭沫水八个小青年坚持办报。政治部陈力付主任在会上说:“报社尽是些娃娃,能办好报吗?”可是他又没有具体解决不是娃娃办报的问题。
9、 王震司令员关心铁道兵报
王震同志任铁道兵司令员后,很重视和关心“铁道兵”报。有几件事令我终.生不忘:
1954年4月上旬,王震司令员和李寿轩、刘克、郭维城副司令员,偕同铁道部有关局长、苏联专家以及铁道部和铁道兵部的工程技术人员—行50余人,前往宝成铁路视察。我作为报社总编辑,有幸随同采访报导。车过秦岭以后,因引入公路没有通,王司令员就从西北军区借来一个工兵排,带来橡皮舟,大家乘舟沿嘉陵江而下,有时因水浅橡皮舟通不过,战土们就人抬肩扛,把橡皮舟搬过去;有时司令员带领我们攀登上古代修的栈道,徒步察看,司令员还经常打开军用地图,指着一些地方介绍说:当年他率领359旅南下北上时,曾经在这里打过敌人的有关传奇故事。十多天来,或乘舟或爬山,沿途视察,饱览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要风光。
我根据铁兵报的要求,对这次视察写了—篇600余字的消息。准备呈送王司令员审阅。晚饭后,他的秘书通知我,王司令员有时间接见我。进门后,我拘谨地把稿子呈上。他接过就仔细地看起稿子。边看边改,边改边告诉我,那些应删去,那些应加上,整整花费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司令员把他和铁道兵首长的名子职务全部删去,改为“铁道兵部负责干部”而把原文中铁道部领导同志的职务和名称全部保留,并且又增加了战士的艰苦劳动情节。我在原文中着重写了王司令员沿途视察所作的指示,但他修改后的稿子的中心,却突出了铁道部领导和苏联专家及施工部队的活动。从中不难看出司会员在修改后的稿子字里行间,都内耀他那谦虚的美德。充满着尊重别人,热爱群众的真切情感。这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文字技术的提高,而且又是一次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写的那篇稿子寄到报社之后,由当时的一版编辑高光文改动了几个字,这篇稿子一直没有发表。我回报社后把高光文改的稿要出并和王震司令员亲笔改的手稿保存至今。我当时是付社长兼总编,原社长简群已离开报社,我虽是付社长,但主管报社全盘工作。我出差后,报社领导工作由殷步实负责。他是从新华社记者岗位上来铁道兵的。那时候,徐诚之部长告诉我,殷步实是协助我工作,:没有任命什么职称。我也多次请示徐部长,让殷当社长,派在我前头,但领导始终不同意。他在报社干了一段时间,编辑们对他意见很大,就调走了。王震司令员视察刚刚开工的宝成路,在铁道兵报来说,无疑是件大事。一个报社负责人写的稿件,一个在报社协助领导工作的殷步实,竟以“过时”为由压下不见报。真是一庄奇闻。王震司令员率领铁道兵领导干部五十多人的视察团到宝成路视察,这应该是铁道兵的一件大事。铁道兵报上竞只字不提。如果说这是报社的一次大政治事故,也不过分。
下面是我根据王震司令员亲笔修改的稿件请抄后寄回报社,经一版编辑高光文同志改动几处的稿件,被殷步实压下未发表。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负责干部(高将负责干部四字删去增加:王震司令员、李寿轩付司令员、刘克技术副司令员、铁道兵指挥部郭维城司令员,)偕同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工程总局刘建章局长,基本建设局袁仲范局长、苏联专家奥洽洛夫,及铁道部、铁道兵部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行五十人,於四月初出发,经十余天的时间,视察了宝成路宝鸡至略阳段。他们首先视察了正在建设的宝鸡渭诃大桥,秦岭隧道工程后,又经这双石铺,自双河口转乘橡皮舟,顺着狭谷峭壁、喘急水流的嘉陵江而下,中间遇到焦石隘口急流的阻挡,橡皮舟不能通过,他们徒步爬越悬崖绝壁。工兵战士们将橡皮舟搬运过去之后,又继续登舟察勘这段艰险复杂的工程线路。在沿线视察中,各段工程测量队的工程师们祥细的向他们汇报了测量结果和初设计,及桥梁、涵洞、遂道的工程量和水文地质等。奥洽洛夫专家对这些情况均做了祥细的询问。关于这段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准备、组织计划等方面的关键性问题,均进行了讨论与研究。为了使工程进行得“好、省、快、安全”,提出了很多新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设计质量,防止浪费,降低基建成本,争取提前完工,提出了加强设计力量,攻善设计组织计划,加快设计速度的措施,以期顺利早日正式施工。
当铁道部与铁道兵部察勘团到达沿线地方党政机关时,备受地方党政机关干部的热诚接待。沿线人民对于国家修建铁路表示热烈支援。
铁道兵部各负责干部(高将:部各负责干部六字删去,加上:王震司令员、李寿轩付司令员,)在视察工地之后,又到铁道兵各部队视察,在各部队分别举行会议,报告了视察中苏联专家奥洽洛夫提出的施工组织计划及准备工作的建议;指出各施工部队要严重正视这段工程的艰苦复杂情况,并认识担负这段工程对于支援祖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锻练铁道兵修建铁路的工程科学技能的重大意义;号召大家发扬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树立坚强的胜利信心,具体地、周密地研究与做好施工的准备工作,战胜困难,完成任务。各施工部队正陆续派出部队在沿线准备修这工房,种菜、养猪、打柴,以备大批部队进入工地后能有居住房屋和给养供应的保证。
铁道兵各部队经过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任务后,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已负担的建筑铁路任务对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意义,因此,爱祖国、爱劳动的热情更加高涨,正在准备着一切力量参加宝成铁路的建筑工程,完成祖国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对报社工作人员总是给予亲切鼓劢
1955年,铁道兵领导机关驻在福建南平。12月5日,兵部首长和机关人员,集会欢迎来自福建省719名青年志愿筑路队员。王司令员在欢迎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即席讲话。因为即席讲话没有讲稿,报社编辑根据记录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12月10日338期铁道兵报上。司令员见报后很高兴,打电活会见了撰稿编辑汪军。给予热情鼓励,使我们报社同志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1956年,铁道兵党委根据王震同志的意见,决定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密山、虎林、宝请、饶河)建立铁道兵农场。把铁道兵的复员军人转到那里去安家立业。
建立铁道兵农场是王司令员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复员军人的愿望而考虑决定的。为很好宣传司令员的指导思想,1956年4月份,我们在铁道兵报上,集中版面宣传了铁道兵复员军人,到铁道兵农场安家立业的情况。在第371期上刊登了“铁道兵复员战士之家____铁道兵农场”的通讯,372期又以“到农埸去建国立家”为题,发表了编辑部的答读者向,复员军人给王司令员的致敬信。司令员见报后,把我召到他的办公室,亲切地招待我吃水果,吸香烟,详细询问了文章的写作情况,我回答说,报社的编辑都是年轻人,有朝气,是我派韩志到东北农场采访写作的。王司令员高兴地鼓励我要把报纸办好,并说:“有些同志对于铁道兵建农场的意义不太理解,你给我写一个文字材料,我要在党代会上讲这个问题。”我回报社即向编辑们传达了司令员对大家的鼓劢和要求。集体讨论后由韩志执笔写成了这个报告材料,经宣传部长刘时平同志修改后呈交王震司令员。于4月24日召开的中共铁道兵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就把铁道兵农场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1958年10万转业官兵奔赴到铁道兵牡丹江农垦局各农场立业安家。……。
10、“铁道兵”回北京出版
1956年12月9日,鹰厦铁路提前一年零22天全线铺轨通车。1957年三月下旬,铁道兵机关陆续由福建南平迁回北京。“铁道兵”报社和印刷厂,也随政治部机关迁回北京。住进新建的复兴路40号“铁道兵大院”。在大院东南角,盖起了印刷厂厂房。从此,报社稳住在大院至今。
1957年4月4日,“铁道兵”报回北京后出版第442期,到1957年11月10日出版475期。近八个月共出版了33期。
11、铁道兵报社在“反右”中的灾难
1957年下半年整风反右派斗争,铁道兵报社人员被政治部付主任陈力同志列为重点对象。在反右派斗争中,报社唯一的领导人、副社长兼总编王学俭,由于在支部委员会上公开宣称:“报社没有右派,不仅没有右派分子,连右派言论也没有,糊涂认识是有的。批判这些糊涂认识,要以理服人,不要以力服人。”而受到严励批判。把他在1956年在铁道兵报报上发表的一些批评性稿件,一律以破坏部队.团结,挑拨上下级关系,攻击党的领导的罪名加以批判。把他对陈力付主任领导工作中的意见和党委对报社领导和编制定员的意见,统统按着反党反领导的大帽子上纲上线。采用“断章取句,篡改原意,凭主观推断”的办法,把王学俭定为“右派分子”,撤职、降级,开除党、军藉、送北大荒农埸劳动改造。编辑刘涤凡、芦荣祥打成“中右”下放北大荒农埸。编辑王军、朱振声,停止予备党员资格。编辑刘浪被转业离队。
在这场浩劫中,宣传部.殷**、董*、秘书处刘**、蒲**、协理员项**,组织部的徐*诸位“反右”积极分子,大显神通、立下汗马功劳。对于这些置我於死地的“英雄”,历史己证明了他们的行为是什么了。.如果他们当时确是认为王学俭的言行是反党反社会主的,为捍卫党的利益而向王学俭开炮,这是无可非议的。否则,从个人主义动机来整人,那么,他们.还有什么人性和党性可言?
12、结束语
说“铁道兵”报的历史,是整个铁道兵战斗历程的的一个简要记录,我认为并不为过。我参加编辑出版“铁道兵”报的这九年的历史。正是铁道兵参加伟大光荣的祖国解放战争和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两场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战争中,铁道兵指战员立下了丰功伟绩。名垂青史!我们的登高英雄杨连弟和侦察英雄袁孝文等同志都长眠在朝鲜的青山之中。我们铁道兵报社的一些同志,在这场斗争中,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编辑兼印刷厂长张健、印刷厂副厂长杨建坡、印刷工沈新、张铁城、周锡恩诸同志,都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在这九年的报史中,铁道兵部队的重大活动,在报纸中都有披露。铁道兵的英雄模范,都在铁道兵报上和战友们见面。杨连弟、李文柱、何金山、袁孝文、李云龙、史阜民、刘长岭、周子和、阎万库、马寿昌、于深、相铭、陈伯悦、…等同志的英雄事迹都在铁道兵报上和大家见了面。
在这九年的报史中,我们的首长对报纸都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关怀。滕代远代司令员和王震司令员,都曾亲自请毛主席给题写报头:“铁军报”和“铁道兵”。这对我们全体指战员是最大的鼓午。王震司令员对报纸的成绩总是给以鼓励。崔田民副政委、李寿轩付司令员、也经常关心和指示报纸工作。解决工作的困难。
在这九年的报史中,有八年是在宣传部长徐诚之同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徐诚之同志身传言教,对报社工作人员的思想品德的提高、观察处理问题能力的加强、都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
在这九年的报上中,报纸得到那时候的宣传、文化工作岗位上的同志们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报地经常的给报纸写稿。例如:吴大中、焦乃积,张希尧、高光文、杨柏椽、张登魁、牛长夫、张维、方向、郑先奇、简群、张昭明,张云、郑昭儒,郑云林,邢桂经、…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