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底,铁道兵团各部队全部进入朝鲜战场抡修铁路,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也准备全部进入朝鲜前线,指挥部队抡修被敌机破坏的铁路。兵团政治部在机关尚未入朝前,即1951年2月1日,派出以青年科长王继晖为组长、组织部干事张景兆、保卫部干事乔恩川、宣传部王学俭为组员的四人工作组。到朝鲜前线抡修连队做调查研究、总结战时抡修铁路的政治工作。在北京出发前的政治部部务会上,陈力付主任特外嘱我到朝鲜前线后,考查如何在前线出版“人民铁军”的问题。在沈阳见到崔田民付政委时,他也嘱我考查在前线出版报纸的问题。并叫我把考查的意见电告他。我们到一师一团三、六连和战士同吃同在了一个多月,观察了北朝鲜的地形条件:山多、山洞多,便于隐蔽。只要把印刷厂装铅字的字盘字架改装成便携式的:能折开运输,组装起来当检字架的木箱、用人力摇动的元盘印刷机,就可以在朝鲜前线出报。我把这个意见电告崔、陈首长。
(1)遭车祸战友遇难
以编辑兼印刷厂厂长的张健同志很快在北京组成了战地印刷厂,于1951年二月底从北京和政治部机关一同出发。入朝时,他们乘座的是一部十轮大卡车。车箱下面装铅字箱和印刷机。上面坐人。为避遭敌机空袭,白天隐蔽,夜间行车。开始入朝没有防空经验,夜间行车不敢开灯,司机只能凭借雪地和月光徐徐前进。进行速度甚慢。每夜只能行走三、四十公里。3月1日夜,在平安南道,成川面,永木里附近的松林岭,汽车突然滑出路面,翻落到距公路40多米深的山坡底下。车上乘坐的编辑兼厂长张健、付厂长扬健坡、工人周锡恩、沈新、张铁城等五同志当场牺牲。工人林殿辅、宋少连、李盛章、通讯员霍昭和身负重伤。装铅字的木箱全部摔碎。印刷机摔得破碎。出师未捷,遭此大难。人民铁军报无法出版。
为重新建厂出报。报社一面派人回国重建印刷厂并征调印刷工人。在朝的编辑记者分头下部队采访,组织稿件。并从部队选调来一名印刷工人出身的干部曲洪功担任付厂长。又调来—名身强力壮的战士王德才担任手摇印刷机工作。四月下旬,从国内征调的六名排印工人入朝,新买的铅字和印刷机也运到。先期入朝负伤的三名工人也能带病坚持工作。编辑记者也都返回报社驻地,一切准备就绪。1951年5、1国际劳动节那天,在朝鲜战场上出版了第一张“人民铁军”报。我们用红色油墨印刷这期报纸。它象徵着烈士们洒在朝鲜的鲜血。在这张占有烈士鲜血的报纸上,我们刊登了悼念牺牲烈士的文章。由徐辉写了“追念本社及印刷厂牺牲同志”我写了“痛悼张健同志”。
(2)山洞办报
1951年5月分以后,在朝鲜重建印刷厂时,报社人员有:社长简群、付社长兼总编王学俭。编辑张希尧、高光文、石震、徐辉、钱宗宗、李一方,记者宋树栋、资料员曹鸿林、芦荣祥、报务员王军、译电员姜文达。公务员霍昭和、杨保生。印刷厂人员有:厂长曲洪功、检字排板工宋少连、林殿辅、李盛章、(以上三人是从铁道部印刷厂中临时借调的)周克仁、任建都、张民权、印刷机工黄林、姜志雄。刻字工冯坤。摇机工王德才。
我们的印刷厂设在平安南道、顺川郡、北昌面、寒岭里的一座自然山洞中。
山洞里面,洞顶是椭园型的,挂着大小不等的钟乳形石柱,十分好看,洞底下巳被用土石填平。在一角留—小洞。顺小洞下去,可以看到流水。据当地老乡讲,这水通大同江,且有鱼出没。印刷厂就设在这填平的地方。有一次下大雨,江水上涨,从这个洞从底下冒出大水,大家迅速动于把铅字和机器抡运出来,才免遭损失。洞上方用木方搭成二层楼,编辑们在这里改稿办公,晚上大家都睡在这里。工作条件很困难,光线很暗,虽有电线但因敌机轰炸,经常断电。因而工作时白天也要点上蜡烛。伤势未好的工人同志宋少廉、李盛章、林殿辅同志就带伤坚持工作。检字工林殿辅同志,一只眼晴蒙着眼罩,鼻梁上还粘着沙布,坚持和大家一起检字排板。碰上缺字,因没有刻字工,他就主动去改拼铅字,实在没有的铅字,他就自己动手刻字。虽然技术不高,但可解决了大难题。
考虑到朝鲜战地困难的条件。我们采用了小型手摇印刷机(俗称“脚登子”)报纸改成八开四版。一次只能印二个版。从部队调来一位身强力壮的王德才同志担任摇机器的工作。但干不多久,他也是满身大汗。所以报社和印刷厂的全体人员都轮流去摇机器。为了加强印刷厂的领导,又从部队选调懂印刷业务的曲鸿功同来任厂长。
很难吃到青菜,我们就抽空到山上采野菜改善生活。曲洪功厂长采的“山母楂”很好吃。
自1951年5月1日出版入朝第一张“人民铁军”到7月18日出版第139期。在二个半月中共出版22期八开四版的小报。这是第一次入朝出报。
到1951年7月下旬,铁道兵团领导机关奉命迁回沈阳,成立了“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报社和印刷厂也随政治部一起迁回沈阳,印刷厂设在东北旅社一楼,报社在六楼。由于机构变动,“人民铁军”报停刊。改由“中朝联合铁道运输政洽部” 名义出版“铁道战线”杂志,(月刊)共出版三期,也停刊了。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报社编辑记者全部成为“三反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召开铁道兵团首届英模代表大会时,报社人员全力投入编辑出版“英模大会会刊”工作。
在这段时期内,“人民铁军”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部队思想反映,通过编写部队讲话材料的形式,大力宣扬抗美援朝战争必胜的道理。122期的“从热烈的捐献远动看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关怀”。123期的“朝中人民的伟大友谊”。124期的:“反击战的伟大胜利。”125期的:“认请美帝蛮干到底的反动本质,澈底粉碎美帝的侵略阴谋。”126期的“认识朝鲜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用更大的努力争取朝鲜的全部解放。”127、128、129、130期的“朝鲜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是我们的。”同时,大力宣传祖国慰问团的活动,定期报导前线胜利消息,报导英模事迹,鼓舞士气。如122期的“何金山、杨连弟又光荣立功。”124期的:“朝、中人民军队在朝鲜中部获得辉煌战果,三十天内歼敌四万六千三百零二名。击落击伤敌机二百三十六架。”118期的“祖国人民慰问团抵过我部。带来了祖国人民问热爱,传达了祖国人民的委托。”社论“完战祖国人民的委托”。120期的“各部卫生工作人员在抡修中,发挥英勇果敢精神,模范事迹层出不穷。”
( 3) 炕头报社。
1952年6月铁道兵团的领导机关第二次入朝。人民铁军报社和印刷厂也随同政治部入朝。入朝初期报社人员到部队采访和作调查研究、帮助工作。付社长王学俭与编辑石震、徐辉,宣传部干事吴大中、王玉良到一师一团杨连弟连帮助工作。
报社在停刊期间,以及在镇反运动中,工作人员大为减少,社长简群也调到部队任团政委。付社长王学俭因病住院。到十一月份,上级决定“人民铁军”报复刊。这时只有张希尧、高光文、钱宗宗、李一方在报社工作,因为人手不够,又临时把吴大中从宣传调报社工作。
1952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印出了复刊后的第一张报纸(140期)。
当时报社和印刷厂驻在北朝鲜球场郡墨石里一个小里山村。编辑部借住在一间朝鲜老乡的房子里。整个房间只有十平方米。一进门就是土炕。大家因陋就简、找几只包装箱放上床板就当办公桌,炮弹壳当笔筒。检几块被炸毁的美造卡车上的页子板,两头垫上土坯,就是书架。这间民房的炕头,白天办公,晚上睡觉。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所以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它是“炕头报社”。
(4) 山坡编稿
1952年底,美帝为挽救其在战场上的败局,企图在西海岸蜂腰地带登陆,我志愿军总部发出紧急动员令,要求各部动员一切力量,做好反登陆的作战备。各级领导干部都安排了自己牺牲后的接班人。据说毛泽东主席表示他愿亲到朝鲜指挥这场反登陆战争。根据这次备战的需要,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从缺乏坚固防空设施的墨石里,迁往有煤洞可做防空的兰田里,报社和印刷厂也一同迁到这里。
兰田里是一座煤矿,座落在清川江南岸、球场火车站西面的一条山沟里。这里有十多个煤矿出煤的洞口,我们在这些洞口附近盖了一排用花岗石砌成的房屋,做为机关各部门的办公室。在各煤洞的巷道里放些木板床铺,作为机关人员防空和宿舍。
在山脚下有一条小溪。溪旁有几楝遭敌机炸坏的原煤矿办公室。经过修缮,作为印刷厂厂房和机关食堂。
这里离球场火车站近|,经常有敌机空袭警报,就得到洞里待避。尤其在停战前几天,敌机一天多次搔扰,进洞时间多,洞内光线不好,无法改稿。当时报社只有七人,还要轮溜下部队采访,留在社里的只有三、四人,大家深感时间宝贵。
为了能及时完成编报任务,不被敌机空袭误了出报时间。编辑同志们吃过早饭后,就带上要选用的稿件,离开目标明显的办公室,爬上山沟里面的半山坡,找棵树底下,铺上一块军用雨布,就席地而坐,支起双膝当桌子,聚精会神的选编稿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白天在山坡上改稿,夜晚回煤洞睡觉。一天晚上,宣传部干事高绍光放被子,手|摸到被头有软东西在蠕动。他拿到灯下一着,原来是一条蛇,急忙用棍棒打死取出给大家看。弄得大家很惊慌,都忙去检查自巳被里是否也钴进了蛇。我睡在高绍光同志邻床,便开玩笑说:“大家不必惊慌,‘这是‘白娘子’看中了老高,别人这没有这伤艳福呢!”从此以后,大家都称高绍光为“许仙”。本来连续睡煤洞,阴冷潮湿,搞得腰酸背痛。又闹出“白娘子进被窝”这场闹剧。不少同志就搬出煤洞,睡进办公室。报社同志因为常到山坡编稿,发现距机关驻地约一公里处,有几家民房,从未遭受敌机空袭。经与房主商量,给报社腾出两间作宿舍。直到停战回国前都住在这里。
在朝鲜前线生活,夏天可到河沟里洗澡,但春秋天气冷了,到河洗澡就不行了。我们报社同志正为这事为难,张希尧同志想出解决的办法。他找来一个大型的汽油桶,用斧头把上盖铲掉,打平,当做洗澡盆。找—个.避风向阳的河沟边,用石块做一锅灶,把汽油桶放在灶上。填上半桶水,检些乾柴把水烧热,就洗上了热水澡。大家叫它是野外澡塘,在艰苦生活中又找到快乐。
“人民铁军”自1952年11月25日出版了第二次入朝后的第一张,即140期,到1953年10月14日出版第197期。第二次入朝共.出版了57期。
1953年10月16日,报社和印刷厂,随兵团机关一起离开兰田里,于18日回到北京。结束了朝鲜战地办报的生活。
复刊后的“人民铁军”,发表了“复刊词”,重申了“人民铁军”的任务是:“面向连队、面向现场、与部队的中心任务紧密结,贯彻领导意图,发扬群众创造,交流工作经验,加强思想、政策指导,适当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这五十七期战地报纸中。重大工程抡修的胜利消息仍为首要内容,如145期“战胜敌机狂轰滥炸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我兵团入朝作战两年来获得伟大胜利。”147期“守卫清川江桥大宁江桥部队,英勇投入顽强的反轰炸斗争,给敌人的破坏阴谋以有力回击。”162期“我部全体指战员英勇奋战下,一月份反轰炸斗争获得重大胜利。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再次通令表扬。”161期“从朝鲜前线两年冬季作战的重大胜利中,看出朝鲜战况己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军战斗力量已经变得更加强大了。”同时又用很大篇幅报导了当时部队开展的文化习学运动和立功运动。如163期“立功竞赛运动己普遍开展,涌现功臣三百三十九名,集体立功单位二十一个。”杨连弟同志牺牲后,他所在的连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命名为“杨连弟连”。报纸大力报导了杨连弟连指战员的决心和模范事迹。在杨连弟牺牲一周年时,报纸出了专刊和画页。为粉碎敌人登陆的阴谋,报纸大力报导了指战员们备战的决心和实际行动。为帮助连队干部进行时事形势教育,报社编写了讲话材料,如146、147期“两年多来朝鲜战埸与祖国经济建设的伟大胜利。”148期“如何粉碎敌人扩大朝鲜战争的阴谋。”
6 、 回到北京办报
(1)毛主席亲题“铁道兵”报名
回到北京后,报社和印刷厂的同志们,积极筹备,于10月23日又继续出版“人民铁军”报。仍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政治部名义出版。”出版到12月24日第203期。到1954年1月1日,“人民铁军”报名就改成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铁道兵”.三字。
为什么要把报名改成“铁道兵”?这是因为:在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的部队和领导机关全都搬到前钱,完城了战时铁路抡修任务。实践证明在现代化战争中,绝对离不开铁道兵对铁道运输的保障作用。没有铁道兵的不怕牺牲、英勇抡修铁路,就不可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因此军委指示:志愿军在朝的六个铁道工程师与铁道兵团现有四个师和一个独立团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以兵团机关为基础,扩编为铁道兵司、政、工、后、干诸机关。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报社的同志就一起议论:我们铁道兵己被上级确认为陆军的一个兵种,我们的报纸的名称就应表现出我们兵种的性质。报名也叫“铁道兵”吧。大家意见一致,又请示了宣传部长徐诚之和政治部副主任陈力同志,他们都同意改这个名称。大家一致意见是请毛主席给我们写“铁道兵”三字。我们就以报社名义给毛主席写了求写这三字的信。派通联干事王珂同志去中南海送信。王珂同志回来说:“他去中南海,只进到二门,一位秘书就说:毛主席很忙,免了吧。”.。后来我们把这事反映到王震司令员那里,请他帮我们找毛主席.写这个报头字。他说:“好吧,我最近就要向主席汇报工作,可顺便请主席写字。”1953年12日25日,党委秘书董华同志给我打来电话:“王司令员请毛主席写的报头在这里,派人来取吧”。我们取回来一看,毛主席共写了两张“铁道兵”字条。在有一张的一头划了一个圈。我们就选用这张字条。马上由张希尧同志设计尺寸,交印刷厂制版。从1954年1月1日出版的第二0四期报上,就改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铁道兵”为报头。这一期全用红色印刷。在一版头条位置有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铁道兵而奋斗!”大字。从这期开始,将出版机关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出版”。这是铁道兵部队兴旺发过时期,也是铁道兵报兴旺发达时期。
1953年10月23日回北京后出版198期“人民铁军”至1954年8月16日出版237期“铁道兵”止。在北京十个月中出版了20期。在203期以前仍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政治部”的名义出版。在报上仍然用大篇幅报导在朝部队复旧工程的消息。198期“战胜敌机轰炸破坏与各种自然灾害,我兵团入朝三年战绩辉煌:抡修、新建、复旧桥梁一千八百四十座次,总延长近九万公尺;线路及车站股道一万四千五百四十八处,总延长六十二万三千二百五十五公尺;搜集打捞和自制材料工具价值二千六百馀亿元。”继续报导立功运动和英模事迹。199期一版头条: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司令通令:授予一等功臣李文柱等十三人二级英雄、二级模范称号。并刊登了他们的英模事迹。为纪念创刊二百期,发表了社论“贯彻全党全军办报”方针,把人民铁军提高一步。
为做好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工作,二一八期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铁道兵委员会关于加强各级党委各级领导机关,慎重处理铁道兵报读者来信的决定”。全文如下:
铁道兵报(前为人民铁军报)自去年建立“读者来信”工作以来,受到了部队上,泛地欢迎和各级领导的有力支持。各级党委、各级领导机关在处理“读者来的工作中,—般是,严肃、慎重、认真、负责的。许多党委书记同志(如郭延林、苏超)亲自批示来信,指派专人处理读者来信中所提出之问题。并及时地将处理情况告诉报社和来信者。但也有某些领导者和机关部门对读者来信的处理采取了敷衍塞责、推诿拖延的态度。有的拖延时问迟迟不做处理,有的虽做答复却是马虎潦草,简单应付。更有的竟将转给他们的部队来信遗失丢掉。
报纸是党和领导机关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有力工具。而报纸的读者来信工作,又是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铁道兵党委关于各级党委、各级领导机关处理读者来信问题作如下决定:一、铁道兵报社在接到读来信时,有权按来信性质分别送给各有关部门处理。并负检查督促之责。报社每两个月应将读者来信情况向党委作报告一次。并视需要将情况在报上公布。二、各级党委、各级领导机关,对铁道兵报社转去之读者来信负有检查、处理、答复之责。(在报纸上公开答覆或用其他方式签覆),对一般信件不得超过十日作答覆。对重要信件和问题不得超过七日作答覆。(均扣除来往邮寄时间),对需要经过调查处理的信件和问题,应一面进行调查,—面将情况告知报社。三、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负有检查和协助报社处理读者来信之责。对于重要的来信和问题,亦应负责进行调查处理。四、凡是党内申诉及控告等,一律由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不包括在读者来信之内。一九五四年四月一日
自205期到237期,报纸内容除施工如消息外,也注意了国家政策和部队各项工作的宣传报导:如执行党的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学习和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拥获宪法,军训、文化、后勤、党政、青年团、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立功运动、时事政策等。
7、抡修黎湛路“铁道兵”在广西贵县出版
为解放台湾做准备工作,.铁道兵部队奉军委命令,抡修黎湛、鹰厦两条铁路。铁道兵领导机关于1954年8月1日奉命由北京移驻广西省贵县。我们报社和印刷厂也跟随铁道兵政治部.搬到贵县南湖。经过紧张准备,于1954年9月16日在贵县出版了238期。到1955年5月7日299期,在贵县共出版了62期。自1955年2日5日第272期改为横向排版。
报纸的中心转到大力宣传抡修黎湛、鹰厦两条铁路。238期社论“以迅速完议抡建黎湛、鹰厦铁路的实陈行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240期:铁道兵召开工程会议,布置抡建黎湛铁路任务。会议要求:必须争取时问、保证质量,加强节约,重视安全。并发社论:坚决提前完成抡建黎湛铁路任务。又发表了抡建黎湛、鹰厦铁路动员讲话材料:“从国防意义上谈抡建黎湛、鹰厦铁路的重要。”“从经济意义上看抡建黎湛、鹰厦铁路的重要。”243期发表:铁道兵领导机举行大会,热烈欢迎广西人民慰问铁道兵代表团。并发社论:以实际行动回答广西人民的关怀和慰问。245期:汤林铁路红山到五营段通车。社论:庆贺汤林线红山到五营段通车,加紧抡建黎湛、鹰厦国防铁路。
为加强报纸工作,在二四九期一版发表了:中国共产党铁道兵党委于1954年10月22日发布:
关于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全文如下:
(一)
铁道兵报(前身是人民铁军”报)自出刊以来,己有六年的历史。在党委和首长的领导下,在各级干部和战士的爱获与关怀下,它在宣传铁道兵党委(前铁道兵团党委)历次决议的精神,宣传铁道兵的性质与任务,宣传党的各项政治运动。宣传完成工程任务,宣传党的总路线及四中全会的决议,宣传国内外时事政策等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对于提高全军人员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保证完成历次的工程任务上均起到了—定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但是,报纸还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并曾有过一些错误。首先是党委对报纸的方针任务指示不够明确具体。更未在全军上下取得统一的明确的认识。因而不能有力的动员与组织全党全军办报。其次是党委很少研究指示报纸工作。因而在编辑业务上,未能更好地抓住中心、紧紧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笫三是通讯报导组织长期不健全,缺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上下业务联系很差。指导不及时,无统一明确的制度,因而通讯工作经常处于自流状态。第四、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不够,缺乏政治上的敏感,正在萌芽的思想倾向不能及早地有预见地察觉。巳经发生的问题不能集中的批判,并诱导其正确地认识。有些零碎的批评亦不能击中要害,甚至有的报导失实,严重的影响着批评的正确开展。其他如编辑工作上还不够通俗具体,转载文章较多,发行工作很迟缓,许多问题常常是马后炮,因而党报还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报纸的基本任务是:加强为准备解放台湾的政治动员,宣传抡建铁路的国防意义与实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党的各项具体政策,宣传和组织立功竞赛运动,宣传和组织技术改革与合理化建议运动,表彰创造性的劳动模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巩固顽强的战斗意志,防止并克服和平麻痹思想和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组织教育全体人员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解放台湾,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
在报纸编辑方针上应该是面向连队,面向现埸,联系群众,联糸实际,并以指导连队群众话动为中心。因此,在具体编辑业务上应做到具体实际,短小通俗,生动活泼,并富有高度的思想性。在发行工作上应力求改善,做到迅速及时。
(二)
为实现上述基本方针,克服报纸现存缺点,必须:1、党委应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全面加强机关报,党委应定期地讨论报纸工作,并严格监督报纸编辑部门对党委决议的贯沏和宣传任务的实施,报纸编辑部门应有专门、明确的业务学习制度,特别是要经常地讨论党的政策,党的决议指示,以及各方面实际工作和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定期地制定宣传和编辑计划,及时的向党委汇报情况,以便获得党委的指示。2、坚决贯彻编辑方针,改进报纸现存的缺点。为使报纸更好的担负起联系群众,组织教育群众的任务,就不仅在编辑方针上要做到具体实际,短小通俗,生动活泼,并富有思想性,而且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多配合插画插图,文字要求短小富有故事性。3、减少转载,减少文字过长的篇幅。报纸必须—方面负担交流工作经验,指导连队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指导连队群众活动。二者必须兼顾,但是属于专门业务,而无普遍指导意义以及专供负责干部的工作指导与专门经验论文、一般的工作指示、通报等,应汇编专册,继续出版“铁道兵增刊”,以满足工作的需要。4、加强通讯报导的组织领导,切实建立必要的制度,严格审查稿件,简化审稿手续,务使寄递迅速,(通讯组织及制度己发)各级政治机关和宣传部门要指定专人负责通讯报导的组织领导,建立定期的通讯工作会议,根据上级的指示及时制定通讯报导计划。各单位政治工作报告或专题业务工作报告均应把通讯报导和读报工作作为报告内容之一。5、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克服缺点错误的基本方法。而报纸又是开展批评的锐利武器。必须有领导地、正确地在报纸上开展批评。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均应认真的组织与支持。凡在报纸上批评的人和事,必须及时认真地处理。对于压制、打击、报复批评者的现象,应坚决制止。
(三)
为了加强对报纸的领导,更好地完成党报所担负的任务,铁道兵党委指定由崔田民、陈力、张先志、宋瑞章、刘时平、霍大儒、徐诚之、简群、王学俭等同志组成党报委员会。并由崔田民同志为主任委员,徐诚之同志为秘书。党报委员会应定期指示编辑部门宣传任务,检查报纸的宣传方针,审查编辑计划,听取编辑部门的汇报。经常指导报纸工作的进行。并分工撰写并审查重要言论稿件。
中国共产党铁道兵委员会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在这期报上,还发表了社论:全党全军办报是办好报纸的根本方法。在文章中重申:铁道兵报是铁道兵党委的机关报。它的基本任务是:宣传铁道兵党委的领导意图,对部队进行思想指导与工作指导。成为铁道兵党委领导部队完成建军与各项任务的重要工具。铁道兵报要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必须有党委对它及时坚强领导。党委领导对报纸来说,就是它的舵手和灯塔。就是它的灵魂。报纸离开了党委的领导,就要迷失方向,就会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