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七号桥墩下水的时候,有两个卷扬机的纲绳断了。沉箱的方位还没有定好,就全部落到河底下,使工程遭到意外的挫折。必须要有人下到河底去,重新把四个卷扬机纲绳的挂勾挂到沉箱上,用卷扬机把沉箱吊起来,再慢慢把沉箱放到设计位置上去。在这万分重要的艰巨任务面前,谮水班长王吉珍同志抡先下水了。
淮河的水是橙黄色的,在水底下工作,眼晴是没有用的。但是有着丰富潜水经验的王吉珍同志,他的两只手非常熟练,他很快找到了沉箱,摸出了挂勾的位置,挂上了第一个挂勾。由于河里的暗浪很大,水流很急,加上穿着一百多斤重的潜水衣服,工作不一会,就很疲劳。当他工作到超过两小时,出水休息的时候,班里的十几个同志,都劝他换别人下去,叫他休息。可是王吉珍怕别人下去出危险。高度的责任心,使他不顾自己的过度疲劳,拒绝了别人的要求。他说:“水太急了,你们下不了啊!别出乱子,还是我下去吧。我还有经验。”就这样,王吉珍连续六次下水。他把第一个,第二个挂勾都挂好了。这时天己渐黑,支队和大队首长都屡次劝他换别人,但是,他还是坚决的要求完成任务。在他下水接第三个挂勾的时候,他巳经非常疲劳了。湍急的暗流把他冲到沉箱的空格里,潜水衣的铜帽子挂挂在木框上,螺丝脱落了,当船上的人发现紧急事故信号之后,急忙下水搭救。但是,无情的洪水,己经冲进水衣,王吉珍同志,为了人民的建设事业而光荣殉职了。
王吉珍同志是山东省荣城县劳山区斜口岛人。牺牲时才31岁。他从小就过着贫苦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很快地当了村干部。积极的领导群众打击日寇,领导群众翻身。因此他在1940年光荣的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家在海边,在经常打鱼生活中,学会了潜水的本领。这次修淮河大桥,因为谮水人材非常缺乏,山东省政府,号召有谮水技术的人去参加工作,王吉珍便立刻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率领本村十多名谮水工,赶到遥远的淮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尽了他最后的力量。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淮河泮上,永远留下了他的不朽功迹。
王去珍同志的殉职,并没有减低战士们的决心。在追悼王去珍烈士的大会上,团政治委员王茂才同志悲愤地号召大家:“继续完成王吉珍未完成的任务,早日修好淮河大桥,支援大军解放全中国,逮捕以蒋介石为首的战犯。给王吉珍同志报仇。”全体同志,马上以实际形动,来响应首长的号召。他们研究出发生事故的原因,接受了经验教训以后,四连的战士王廷和,姜长贵,金基荣,孟兆礼,都争着要下水。大家抡着穿上谮水衣,等待着首长的命令。
在这种群情激昂,工作紧张的情况下,有了阶级觉悟的人,都能不怕危险,一心一意为着工作。领导为了大家的安全,想尽各种方法防止意外。支队长彭敏同志,亲自听电话,掌握时间。王廷和首先下水了。船上的人们,都用全副精神注视着波动的水面。时间不断的向前进。徐斌政委说:“已经过了两个钟头了,叫他们上来吧!”彭敏支队长在电话上急着说:“上来吧,休息一回再下去。”这样再三的督促着。但在电话耳机上听到的是:“好!就上去!”可是接着又是这样坚决地要求:“放绳子!再放绳子!”这是在水底下工作的人,为着要继续向前侦查,所以必须要求把扎在他身上的信号绳子放长。
绳子慢慢向水里伸长,在水面上躜出一股一股的气泡。气泡由近而远,时间巳经满三小时了。彭敏支队长急了,他严格地下命令说:“马上上来休息!”王廷和只得听从首长的命令,上来休息。但是还设等吸完两袋烟的工夫,他又下去了。还是没挂上第三个挂勾。当他第三次要下水的时候,首长们以恳切的语言拒绝了他的要求。王廷和只得非常难过的听从了首长的劝阻。
这时候,姜长贵得到了允许下水的命令,他按王廷和了解的情况完成了接挂第三个挂勾的任务。孟兆礼完成了第四个。於是巨大沉重的沉箱又吊起来了。重新稳定的落到设计位置上了。淮河大桥最险要、最困难的一关终于被战胜了。
七月一日,大桥告成了,津浦路最后一道阻碍打破了。十三年没有行驶过北京到上海的直达列车通车。铁道兵团第三支队完成任务后,在淮河大桥南头,建立了一座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为修淮河大桥而牺牲的王吉珍等六名烈士的名字。当你看到这座雄伟的大桥,横跨淮河之上,人民的火车,一列一列的经过时,你会深深地感谢,并永远纪念着,为了修建这座大桥而献出最宝贵的生命的英雄们!会默默地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稿。1950年2月28日播出。)
浏览:17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