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俭回忆录:九、进驻北京,“铁道纵队”改名“铁道兵团”

wang 发表于2016-06-19 00:40:10
九、进驻北京,“铁道纵队”改名“铁道兵团”
(1)第一次工和兵之争。
1949年4月上旬,铁纵机关奉命从天津搬进北京。起初驻在叫“九爷府”的一个大宅院内。这时,铁道部和铁纵主要领导干部中,有些人力主把铁道纵队改成“工程队”脱离军事序列,归铁道部领导,政治部也归铁道部政治部接受。铁道部政治部主任刘道生同志也分别找我们谈了话。正在准备兵改工的时候,苏联顾问,苏军铁道兵司令巴格列夫上将,到西山找到周恩来同志,提出不应把铁道兵改成工程队的意见。他以苏军战后仍有铁道兵这个兵种来说明保留铁道兵的必要性。中央同意了他的建议。于1950年5月16日发布军委命令:将铁道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由军委铁道部部长腾代远任司会员并政委、政治部何伟主任和宣传部李尔重却长调走了。崔田民任付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陈力任副主任,徐诚之任宣传部部长、王余音任副部长。
(2)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接见。
5月的一天,接到通知,营级以上干部,集合到中南海怀仁堂,接受毛主席的接见。我们都换上新军装,到了中南海,经过保卫人员的逐人检查,才进入怀仁堂。不一会,、主持会的同志,宣布毛主席、朱总司令、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和大家见面。这时,毛主席、朱老总、刘少奇和周恩来等同志,从台上出现,向大家招手。又漫漫退回后台,毛主席身穿黑色大衣,朱老总身穿黄布军装。只留下周恩来同志给大家讲话。他讲了国内外的形势。这是我首次亲眼看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心情格外激动。回来写了一篇很祥细的日记(可惜在文革中因有记录刘少奇的内容,怕惹祸而被妻余平烧了。)
(3)“铁军”报在北京复刊。
党中央、毛主席决定保留铁道兵后,我们的报纸也就决定复创了。1949年7月23月“铁军”十五期在北京出版。铁道兵团政治部在一版发布了:关于“铁军”复刊的决定。指出:“铁军”是铁道兵团党委的机关报。它的对象.主要是连营干部,适当的照顾排以下干部和战士。每周一期,四开四版。成立党报委员会,由政治部、司令部、工程部主要领导及有关干部为委员。党报委员会负责审查“铁军”的编辑方针及带有政策原则性的稿件选写重要社论及有指导性的文章。并提出“全党办报”的方针。编辑部也在一版发表了“复刊的话”。总结了创刊以来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并提出了作好今后工作的决心。
1949年8月6日出版十七期“铁军”。自十八期又改名为“铁军报”,这三个字是选用毛主席的笔迹,是从其它处选编拚成的。
自1950年2月25日第四十三期又将“铁军报”报名改用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的“人民铁军”报名。
进驻北京以后,经这几个月的等待,铁道兵的性质确定,报纸复刊后,报社的工作人员也不断增加。自49下半年开始到50年上半年,先是从铁政宣传队调来石震、王珂、张仪,姜文达、王述兴。又从华北军政大学分配来五位毕业生:刘涤凡、袁华民、宋树栋、曹洪霖、王**。又从淅干校分配来一批高中生有:钱宗宗、朱土录、芦荣祥、徐辉、吴学文。又从队调来简群、梅雪琦、张希尧、高光文、杨伯缘、李惠一等同志。正式任命简群为社长、王学俭为付社长兼总编。在这之前,简群未调来报社之前,王学俭曾被任命为报社主编。这是我在报社工作过程中,人员最多最强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兴旺发达时期。
报纸自1949年7月23日15期至1951年2月17日116期,是在北京出版。共在北京出版101期。
(4)在淮河大桥工地采访:
进北京之后,我到蚌埠市三支队负责抡修的淮河大桥工地采访。这座大桥位于蚌埠市北1、5公里处。全长560米,敌人逃窜时炸毁桥墩3个,炸落钢梁5孔。为了抡时间,,采纳了苏联专家的修便桥方案:用大木笼填石做基础,在基础上上木排架做桥墩。架工字梁与钣梁。要求1949年5月1日开工。能在三个月内完工。这座大桥是津浦路的咽喉,对支授前线大军意义重大。三支队长彭敏、政治委员徐斌,亲临现场指挥。指战员奋勇劳动,提前一个月于七月一月胜利完工通车。我深受指战员们劳动热情鼓午,写了一篇题为:修建淮河大桥的英雄们的通讯,除在“人民铁军”报上刊登外,中央人民扩播电会也采用了。全文见下篇。
浏览:232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汲古堂主人
    汲古堂主人
  • diaolineileen
    diaolineileen
  • 谢明玉
    谢明玉
  • 辉哥
    辉哥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