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南县(现为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东北部,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个村子名叫刘家东山。村子东面的德靖山和北面的甲子山成犄角之势。德靖山上有个大石洞,名为“仙人洞”,因洞穹上常年流滴着清澈甘冽的泉水,又称滴水洞。相传德靖老人曾在此洞修炼成仙。甲子山上也有一个大石洞,名为“孙膑洞”,相传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师从鬼谷子学成后曾在此读书写作、耕田种地。洞前不远处的大石板上的图纹,传说就是当年孙膑耕地时耕牛留下的蹄印和犁铧翻出的垡痕。刘家东山村就坐落在两山脚下的绣针河畔东岸,紧靠东面的德靖山。村是刘姓设立,居住的村民绝大多数也是刘姓,故取名刘家东山。1908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十六日),刘兴元就出生于这个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刘兴元原名刘惟芳,这是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取流芳百世之意。入学后,塾师给取字为兴元,寓意兴旺发达之开始。刘兴元兄弟姊妹6人,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排行最小。父亲刘奉吉,是位忠厚老实、勤劳能干的农民,在兴元出生月余,父亲即病逝。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就全部落在了母亲张氏身上。哥哥姐姐们很小就开始为家庭分担困难,14岁的大姐帮助母亲操劳家务,11岁的惟祥大哥挑起了货郎担,做起了“拿头发来换针”的小生意,8岁的惟印二哥为生计不得不雇给富裕人家放牛,成了小小的“觅汉”。
刘兴元出生后,由于缺少大人照看,没有人和他对话交流,都会小步跑了,还不说话,直到两岁多才开始说一言半语的。有会“圆满”话的人就说,兴元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贵人“讷于言,敏于行”吗!
兴元少年时代,正值清政府日益腐败,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封建军阀混战不断的动荡年代。清廷的腐败和纷飞的战火,使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刘兴元从小就饱尝了战争的苦难,生活的疾苦。尽管社会动荡不安,家中生活困难,母亲还是希望他成为有出息的人。兴元6岁时,就被母亲送到本族叔叔家读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塾师刘奉毅(字天民),出身于书香门第,曾接受过新文化教育,是民族进步人士。天民先生不但给学生讲“四书”“五经”,还给学生讲历史、说故事。对天资聪慧的兴元更是喜爱有加,时常借书给他读。《瓦岗寨》、《三国演义》、《水浒传》、《包公案》、《施公案》中那些杀富济贫、铲尽人间不平的英雄人物给少年的兴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9年,交通闭塞、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刘家东山村也办起了一所国民小学。尽管家计艰难,母亲还是叫他继续上学。国民小学开设的语文、算术、美术等新式课程,为他打开了学习现代知识的新天地。兴元每天挟着“石板”抱着书本往返在家与学校的路上。他聪明好学,尤其语文、书法、美术等几门课程,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至1943年,已经是滨海军区代政委、政治部主任的兴元,回家省亲祭祖时,还看到他上学时画的花鸟画仍贴在他二哥刘惟印的房子里。刘兴元对诗词也很有兴趣。四年级时,有一次大雨过后,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阴雨连绵不开晴》,要求同学们第二天交卷。中午放学后,刘兴元和同学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高涨的河水拦阻过不了河,面对湍急的河水,他触景生情,随口呤出一首打油诗:“阴雨连绵不开晴,眼望西南一片明。水到刘中隔半崖,我等水消过河行。”(注:“刘中”,人名;隔,梯田堰埂。山岭地区的河水,长势猛,水消得也特快,雨一停水流会很快变小。)老师听了此打油诗说:“兴元有才!”上世纪80年代未,兴元的小学同学、已届八旬老人的刘西海说起此事,仍记忆犹新。
刘兴元不仅自己读书刻苦,还乐于帮助同学。由于他学习好字又写得好,班里的同学都愿请他代写本子的皮面,找他解答疑难问题。当他看到有的小伙伴因买不起书而辍学时,他就仿照自己的课本,用新买的本子抄写上课文,送给没有课本的同学,劝说他们重新入学。
刘兴元在学校刻苦读书,在家里也十分勤劳能干。他看到母亲整天操持家务,繁重而劳累,便在每天放学回家后,主动找活干,或上山拾柴禾,或下地挖野菜,什么活都干,还经常早起晚睡帮家人推磨跐碓,从小便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1924年,16岁的刘兴元小学毕业,榜列第二名,受到师长亲友的夸奖。有钱人家孩子都到距家百里外的莒县城读高小、上中学,而他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无力供给他到外地继续求学。小学教师看他学习好,很聪敏,便留他在校当“大学长”,帮助管理学生约半年。此后,中断学业离开心爱学校的刘兴元,或在家中帮助母亲忙家务,或去农田同哥哥种地干农活。
刘家东山村有尚武习武的传统。性格好强的他,在上学期间就热爱武术,一有空闲就去本村武术高超的叔叔大爷家习练武功,并很快达到了入迷的境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术功底日渐扎实深厚,武艺高于同龄人。什么铁鞭流星双节棍,长拳猴拳太极拳,他都能熟练地玩上几套;他飞展腾挪翻墙攀岩十分利索,“拿大鼎”倒立用手行走可达上百米。一次,他随二嫂去菜园浇水,嫂子忽然看不到兴元了,于是大声吆喝他,当嫂子听到“鸟”叫声时,才寻声发现兴元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攀到菜园边上一棵十几米高的大树上。接着他用惊险的“倒卷帘”动作翻转着跳下树来,嫂子目睹了这“空中表演”,惊吓得心跳不已,直埋怨他。他却说,没什么怕的,再高点也不在话下(政协莒南县文史委员会编,《莒南文史资料》第二辑,厉现坤、刘欣贤,《刘兴元的青少年时代》,1991年12月)。
(作者:刘欣贤)
浏览:24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