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国民党二十五师、十四师同时进攻本溪。三纵队奉命反击。曾国华、李伯秋率七旅在石灰厂、三人沟、大甸子地区与国民党二十五师激战一昼夜,毙伤700余名,将其击退。国民党十四师也在桦甸子遇到八旅的抗击,未能前进一步。“一保本溪”胜利。
4月7日,国民党又分兵3路,由其五十二军军长赵公武指挥第二次进攻本溪。曾国华指挥七旅和徐国夫指挥的九旅一起,迂回包围左路之二十五师,将其击溃,击伤其师长刘世懋。右路之国民党军十七师也被四纵和八旅等兄弟部队击退。这次保卫本溪,连续激战8昼夜,共歼国民党军 4000余人,致其十四师损失三分之一,二十五师损失近半。“二保本溪” 再次胜利。
4月14日,中共中央致电林彪、彭真,指出:“本溪保卫战的胜利,必能引起于我有利之变化。望通令全军鼓励士气,粉碎顽军之进攻”。一保、二保本溪的胜利,中央的表扬,使率部参加了这两次作战的曾国华走出了砂岭子受挫的阴影。他对政委李伯秋说,“人是吃一堑长一智”,我们接受了砂岭子的教训,开始变聪明了,现在部队的士气也上来了,要防止骄傲。李伯秋点头赞同。
4月中旬,曾国华的七旅奉命由南柞木乘火车北上,参加保卫四平。开始,七旅和八旅一起在四平东南地区构筑工事、阻击东路敌军,保障四平侧翼安全。
5月5日,曾国华又率七旅会同八旅南下开辟“第二战场”,在海青房地区与敌一九五师相遇,歼敌500余,击退其向我之进犯。随之又开展大规模的破袭战,破坏了上百公里的铁路和公路。
5月18日,林彪见四平城北塔子山失守,无法挽回,当即命令部队撤退,结束了历时40天的四平保卫战。曾国华、李伯秋率七旅向东部山区转移,新六军尾随追击;七旅偃旗息鼓钻山沟,新六军大摇大摆走大路,坐汽车;七旅两条腿,有时跑了一天刚想宿营,敌人就追上来了,又得组织抗击,且战且退。部队困乏极了,情绪也低落极了。曾国华、李伯秋面对这种情况,就觉得这样退下去不是办法,要寻找机会还击敌人一下,以振作部队的士气。这时,敌人的追击断续停止,兵力由于占领据点而分散起来。
5月28日,侦察得知敌二0七师一八一团三营孤军冒进,远离师团几十公里,驻进黑石镇。李伯秋向曾国华建议杀它个回马枪。曾国华随即决定抓住这个战机歼灭这股敌军。他立即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部署这次战斗,命令二十一团主攻,十九团助攻,要打歼灭战。曾国华又向大家通报:这个营是国民党青年军的主力,装备好,有3门迫击炮,9门60炮,6挺重机枪,每个连有 9挺轻机枪,火力很强,和它打阵地战不行。我们还是老办法,打夜战近战,猛打猛冲,刺刀见红,不让敌人发挥火力。李伯秋又补充说,这股敌军的成员都是抗战期间征召的高中生初中生,训练有素,远征过缅甸,骄傲狂妄,他们乘着攻占四平的势头,气焰很嚣张,我们这次要狠狠打打它的威风。
5月29夜,曾国华指挥七旅发起攻击,敌人很有经验,立即缩进镇里,利用工事、房屋、墙垣,依靠火力,顽强死守。我军连夜行军,疲劳不堪,弹药消耗殆尽,没有炸药包、爆破筒等攻坚器材,只能用刺刀、手榴弹,接近敌人死打硬拼,在镇内与敌逐街逐巷争夺,血战一夜,虽然占领了大部镇区,杀伤了一批敌人。但是敌团长亲自指挥全营缩在几个坚固的院落里负隅顽抗。拂晓,曾国华只好命令部队撤出战斗,监视敌人,伺机歼敌。当最后撤出的十九团发现敌人要突围时,曾国华立即指挥部队进行阻击和围堵,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歼灭战。计毙敌200余人,俘其团长以下300余人,缴获敌人全部武器装备。七旅歼灭黑石镇的敌人后,部队的士气为之一振。曾国华指挥七旅又乘胜攻下桦甸县城,歼敌400余人,缴获一批武器,还有4辆汽车,残敌逃进山林。黑石镇、桦甸战斗胜利后,曾国华在干部总结会上说,这两次胜仗意义重大,因为这是在四平失守之后,千里退兵中向敌人发起的首次反击,它振奋了我军的士气,也打击了敌人的锐气。东总在通令嘉奖中指出:黑石镇、桦甸战斗“对击破国民党军在东北扩大内战之行动,对保卫东满人民之和平、民主有重大意义。”
6月2日《自卫报》发表的“论目前东北战争形势”的社论中,在谈到分散敌人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时列举“曾国华旅在黑石镇歼敌18l 团的战例”作为证明。
1946年6月6日,国共双方达成东北休战15天的协议,自6月7日中午生效。这时,国民党军进攻也攻累了,我军退却也跑乏了。实际上这次停战直到9月末,曾国华、李伯秋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休整机会。曾国华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段停战时间,部队的体力要恢复,伤员要治疗,弹药要补给,干部要调整,兵员要扩充,......”李伯秋说,“逃亡要杜绝,部队要巩固,士气要恢复”。曾国华说,“对极了!这是最重要的,你是老政治工作者,最有办法。” 李伯秋政委早就看到这个问题,也正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关系部队胜败的问题了。当时,七旅的部队成分有山东过来的老抗战,他们面临的是抗战胜利后还要打仗,由民族矛盾转为阶级矛盾的再教育问题。还有到东北后在农村招收的新兵什么也不懂,也没来得及教育;特别是从抚顺、本溪煤矿招收的矿工,他们大多是抗战时中条山战役被日军俘虏的国民党官兵,这些人对人民军队官兵平等很佩服,但是正统观念很深,坏习气改不了,为什么要打国民党还不明白。部队的思想相当混乱,士气低落,牢骚多,逃亡严重。由这部分人组成的二十团九连,沙岭子失利后指导员开小差了,四平一撤退,连长又不辞而别,当撒到东丰时,一个晚上就跑了22个。二十一团半个月跑了138个。李伯秋政委经过调查研究,针对部队这种思想状况,提出在部队中开展“诉苦”运动,进行阶级教育,提高战士的阶级觉悟。曾国华表示完全支持和赞同。他说:“先抓思想,不解决思想问题,手中有枪有炮也不管用,军事训练放在后面。”
7月间,七旅在休整中首先进行思想整顿,在连队迅速掀起了诉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运动,以此为内容进行了有声有色的阶级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经过这一教育,部队的面貌焕然一新,思想稳定,官兵团结,斗志昂扬,真正奇迹出现了。那个问题最多的九连,经过诉苦由后进变先进,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被命名为“英雄连队”。曾国华看到部队高昂的战斗情绪,积极的练兵劲头,高兴地对李伯秋说,“你真是立了大功,这比装备十门大炮都管用呀!” 罗荣桓副政委评价这次诉苦教育,是部队教育工作上一个具有极大意义的创造。后来,毛主席曾亲自修改这次诉苦运动的经验,批给全军,称之为“新式整军运动”。七旅部队在诉苦教育所激发的求战气氛中进行了四大技术和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的战术训练,尤其强调了夜、近战和白刃战的演练。部队的军事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经过这次整训,七旅补充了新兵和武器弹药,恢复满员建制。根据东总指示,三旅改为师,曾国华任师长,李伯秋任政委。
1946年9月,为牵制敌人进攻北满,东总指示辽东军区在南满打击敌人。辽东军区命令三纵攻打开原以东的西丰县城。九师攻城、七、八师打援。曾国华的七师在石河驿、乌龙岭歼灭从西安增援西丰的敌青年军二师一个营。
1946年11月,曾国华升任三纵队副司令员。和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罗舜初一起组织了四保临江战役。
12月11日,曾国华参加南满分局在七道江召开的师以上干部出席的党委扩大会议。会议讨论坚持南满还是退出南满这个关系东北全局的大问题。经过激烈争论,在辽东军区政委陈云同志的高瞻远瞩的说服下,统一了坚持南满的认识和决心。会议决定:三纵担任内线作战,正面顶住敌人,四纵挺进敌后、牵制敌人。曾国华和纵队领导一致表示:“坚决坚持南满,坚决完成军区交给的作战任务。”
1947年1月2日,国民党军集中了3个师分3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第一次进攻。曾国华协助纵队首长组织指挥七、八、九三个师进行反击。
这时部队经过诉苦教育,求战情绪高,报仇立功决心大,但环境十分艰苦,时值严冬,气温零下40摄氏度,雪地行军,露天住宿,忍饥挨饿,有时把老百姓的所有粮菜,甚至连刷酱缸的水也喝干了;有时一个营吹集合号看不见队伍,原来战士们的脚都冻坏走不动了。就在这种情况下,三纵部队历时19天,作战43次,歼敌1700余人,第一次保卫临江胜利结束。
三纵部队利用10天休整时间,补充了新兵和弹药,又发动官兵防治冻伤,设法改善伙食,恢复体力。三纵领导提出,要在克服困难上和敌人竞赛。时值春节,部队中新战士不少。曾国华到部队检查工作时,要求部队春节最好能吃一顿饺子。有些连队吃上一次用土豆作馅的乔麦面黑色饺子。
1947年1月30日,杜聿明乘北满主力回师松花江北,又集结4个师的兵力向临江发动第二次进犯。
2月5日,在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的直接指挥下,三纵部队在四纵十师配合下向敌人发起反击。连续战斗9昼夜,共歼敌4000余人,俘虏敌二0七师升任少将旅长的张勋。被俘后这位将军大骂一九五师师长陈林达,骂他逃跑时不吭声,送掉他和他的三团。
杜聿明一二次进犯临江遭受惨败并不甘心,2月中旬又凑集4个师第三次进犯临江。曾国华又协助三纵司令员曾克林组织三保临江战役,连续作战37天,歼敌4个团计10000余人,解放柳河、辉南、金川、旺晴等4 座县城。
在3个月里连续取得了3次保卫临江战役的胜利,部队的情绪高昂,胜利信心大增。曾国华在纵队司令部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部队打运动战,以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有实战经验了,仗是越打越聪明,越打越顺了,部队的游击习气少了,炮也打得准了,部队也越来越团结了。
(王连城 曾林辉 著)
浏览:15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