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这张弥足珍贵的老照片,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七师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全体同志的合影留念,时逢红军诞生十九周年。
七师的前身,起始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是由在山东牛头镇、蔡家栏子、黑铁山、徂徕山等地起义部队——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四、第七、第八支队沿革而来的。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第一一八师。
红军长征出发时,是八万余人。两年之后在甘肃会宁,红一方面军同二、四方面军会师时,只剩下不到三万人了。这些人被毛泽东称为“革命的种子”。
在1946年的8月1日,七师的全体参加过长征合影留念的是34位同志。在前排就座右数第一位(不算蹲者)就是我的父亲曾国华。那时他是第七师师长。
这张照片拍摄的时期正值国共两军激战中难得的“休战”状态。
“1946年6月,蒋军占领四平、吉林、长春等城和辽吉两省交通要道后,兵力分散,一时难以继续进攻,为获得喘息之机,于是打出‘和平’招牌,利用军调小组与我进行谈判。5日,蒋介石与马歇尔、周恩来与马歇尔达成东北停战协议。因此,东北战场出现了暂时的休战状态。我纵于26日进驻五道沟(纵指)、柳河、清原地区,立即利用此一间隙休整部队。
7月13日,我纵奉中共中央东北局指示,……纵队领导机构与辽宁军区领导机构在通化市合并,司令员程世才,第二司令员张学思,政委罗舜初。同时,将第七、第八、第九旅改为第七、第八、第九师。……”(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集团军军史 》第一卷 247页)
在翟唯佳、曹宏编著的《中国雄师:第四野战军》(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一书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
在这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史上,第四野战军是闻名天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大主力之一。在历时四年的解放战争中,这支雄师劲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喋血疆场,北战南征,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第一纵队至第十二纵队(第三十八军至第四十九军)是四野在东北期间(当时称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解放军)组建的。这12个纵队(军)实为四野18个野战军中之主力部队,其中又以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这五个军组建得最早,仗打得最多,战斗力也最强。
东北全境解放以后,在东北军区司令部对东北野战部队所作的评价中,称上述五个军“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四野的老人也常说:“林总手下有五只虎”。指的就是这五个军。
在主力纵队下辖的几十个师中,又有几个师最负盛名,被东北军区司令部称之为:‘东北头等主力师’,这便是一纵一师、二师(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第一一三师)二纵五师(三十九军第一一六师)三纵七师(四十军第一一八师)四纵十师(四十一军第一二一师)六纵十六师、十七师(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第一二八师)。四野的这七个王牌师,全部在五大主力军中。
七个师各有自己的特点,东北军区司令部对它们的评价是:
一师“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
二师“有实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
五师“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
七师“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及城市攻坚”;
十师“善于打运动战,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
十六师“该部队自历史以来参加战斗最多,战斗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
十七师“为东北野战部队中攻坚力最强之部队”。
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国民党军又开始了向我进攻。三纵的三个师在1946年的秋冬季和1947年的冬春季,打了两个漂亮的仗—“西丰攻坚歼灭战”和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文/曾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