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的抗战时期山东妇女运动:三、在蓬莱县妇救会时的工作

晓冰岭上梅 发表于2016-06-19 21:53:31
在妇救会时的工作
一九三八年底,蓬莱、黄县、掖县三县都成立了妇救会。蓬莱县妇救会长是李雨滋,我被调去任干事。
妇女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政治觉悟,因识字过程也进行政治时事教育。她们中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积极分子和抗日骨干,很多妇女参政,当兵。一九三八年冬,由我介绍去黄县胶东军校当兵的有:刘祝勇,刘月华(她们现在都是处级干部,都已离休),当了乡长的有韩大娘。
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胶东妇女参加教育工作的有中学教员74人,小学教员1500人。过去一个大字不识的女子当了小学和中学教师,这是妇女运动在教育界的一项重要成绩,这项重要成绩是妇女参加其他工作的基础,就如盖房子要打地基一样。
一九三八年冬,为了支援抗日武装力量,蓬莱黄县掖县三县,开展了“献金运动”,共献出黄金六十多两,白银和银饰品达三千两。
一九三九年一月,李雨滋同志调山东妇联,我任蓬莱县妇救会会长,干事刘俊英。在党内,我是县委妇女部长、县委委员。县委书记王一立同志,青年部长是郑文华同志,我和郑文华是一天入党的。
二月,反动派(国民党的一部分军队是杂牌军)攻占掖县城,相继占了黄县并进攻蓬莱城。我们县各救会(工、农、青、妇)积极配合部队进行抵抗。为了保卫蓬莱城,妇救会开始组织妇女帮助部队照顾伤号,喂水喂饭,读报唱歌。后来我们县妇救会两个干部,我和刘俊英还有县工作团的苗时刚,于春华等同志都到城墙上,参加站岗放哨(主要是晚上)记得很清楚,男同志是一个人站一个城垛口,女同志是两个人站一个城垛口。男女错开,相隔约二十几步远。男同志扛三八大盖枪,我们女同志背着手枪(我的手枪是枪牌的,是手枪中较好的牌子,是我在保安队解放蓬莱城时缴获的手枪)。每人还有两颗手榴弹。
为了坚持战争的基本原则——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不能硬拼则暂时撤出蓬莱城,转入山区打游击(三军二路撤出蓬莱、黄县、掖县,后成立蓬莱战区指挥部。指挥是高崧,副指挥是孙瑞天,政治委员曹漫之)(注:名字可能有错别字,母亲的字,有的我分辨不清)
在这次战斗中,于春华同志因连续几个昼夜没有睡眠(她本来身体就比较弱)则患了重感冒,加上战争环境缺少药品,不到一个星期就病故了,才17岁。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非常难过,我向她的遗体告别时就发出誓言:她未完成的革命事业,由我们活着的人来继承,我们一定会更加倍的努力学习和工作,我们一定不怕牺牲英勇地参加一切战斗。
一九三四年四月,中共中央妇委《关于开展妇女工作问题给山东分局的指示》指出:要认真帮助妇女解决切身利益问题;注意吸收先进妇女入党;加强与上层妇女的联系;帮助开展没有我们政权和军队地区的妇女工作。
四月二十九日,山东分局妇委通过《妇女救国会宣传大纲》。明确提出妇女救国会的性质、任务;要求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妇女都参加到妇救会中去;开展抗日斗争;争取妇女解放;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努力。(注:这两段摘自《山东妇女运动历史大事记1919—1949.。征求意见稿44页》
回忆当时,我留在胶东妇联筹备会工作,在组织部任干事,负责到机关驻地莱阳张格庆村周围村庄的妇女工作。
要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日斗争,只组织青年参加识字班还不够,必须领导妇女积极开展反封建斗争。也就是第一步争取妇女要走出家门参加妇女救国会。因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妇女不但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在家庭也没有地位。因此发动妇女是一场很细致艰苦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要结合各种形式的斗争。要妇女走出家门,首先要做公婆爹娘的工作,还要做丈夫的工作。对个别造谣生事的坏人必要时,要进行斗争,要支持妇女婚姻自主,寡妇再嫁。坚决反对公婆丈夫的打骂虐待行为。
牟平有个寡妇,守寡十五年,才三十五岁(旧社会女子不能超过十九岁就要出门子)。她要求改嫁,婆家不让带嫁妆,还挑弄她不懂事的孩子骂她不害羞。妇救会支持她到区上去告状,官司一打就赢了。后来她和地口村一个农民于克仁结了婚,夫妻情投意合,日子过得挺好。(摘自:《胶东风云录》369页)
通过反封建斗争和解决了妇女一些受压迫的问题,妇女在政治上思想上提高了觉悟,成千上万的妇女走出了家门,参加了妇女救国会,积极开展各种工作。
八路军是人民子弟兵,兵员当然来自人民群众。当时都是志愿兵。胶东妇女在动员参军的工作中做出了巨大的成绩。据1945年的不完全统计,母亲劝儿参军的有六百四十九人;妻子送郎参军的有六百零一人。文登县宋桂云结婚三天,就动员丈夫上了前线。真是“母亲劝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声四处飘扬。
抗日队伍的发展壮大和胜利斗争,时刻离不开群众的积极支援。在支援部队的后勤工作中,妇女发挥了重大作用。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有组织的妇女为部队烧水做饭,组织担架队。
流行歌曲:“你在前面打,我在后面帮。挖战壕、运子弹、抬伤员、送茶饭,我们有的是血和汗。大家同心合力干,赶不走那鬼子心不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事实。
妇救会还组织缝衣队,洗衣队,为战士缝补衣裳,做鞋子,洗衣裳。秋天开始就给战士及时赶做棉衣。炕头树下(铺棉花)常常飘出这样的歌声:“风吹柳叶黄又黄,妇女们树下缝衣裳,趁着日暖赶快缝,缝好棉衣送前方。”
1939年冬全省放进会员为部队做棉衣十万四千九百一十四件(摘自《山东妇运历史大事记》47页)山东布底鞋很结实,开展过万双鞋运动。(作者:刘时铁)
浏览:202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回声
    回声
  • 仙乡福华
    仙乡福华
  • 南之木
    南之木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