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团的前身:
1937 年 7 月 7 日芦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由于蒋介石多年执行的“先安内,后攘外”错误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河北省的平、津、保、石等城市相继陷于敌人手,国民党军队退到黄河以南,国破家亡的气氛,笼罩着华北大地,敌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在这个危难时刻,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53 军 691 团(原是东北军)不跟国民党逃跑,要在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同时党派红军团长孟庆山同志到河北省高阳、任邱、安新一带组织抗日武装,随后又听到了“威威凌凌是那个,朱德毛泽东……”、“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歌声。这消息和歌声,给敌后人民从黑暗中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吕正操团长在石家庄以北梅花镇宣布,691 团改称为人民自卫军后,随即率部北上,宣传抗日扩大军队收编杂武装,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担任军区司令员。
1937 年冬,冀中平原各地、县成千上万的青年和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风起云涌地参加抗日武装,仅任丘、河间两县在 1937 年冬就成立起一个师,称“冀中区人民自卫军游击第一师”,师长高顺成,下设一、二、三、四、五团和一个教导团,共约 8000 多人,我和我的老师刘维宗(即刘痴同志)也自动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我年岁小(15 岁)被分配到二团,跟团长及应奎当勤务兵,刘痴同志担任了二团军需处长(当时军需处又称经理处)。
1938 年春,奉冀中军区命令,调高顺成的第一师开往安平整编,五个步兵团和教导团都住在安平城内和附近。二团缩编为一个营,编入一军分区一团(团长王泽东)开往平汉路以西整训。教导团改编为一分区独立二团,团长庞大川、政治处主任曹曲水、供给处主任刘痴,我和董超、王瑞林等为供给员。独立二团归一分区司令员赵承金(赵原是 691 团的营长)指挥,团后方供给处设在武强县城内,战斗部队驻在富庄驿警戒交河之敌。
1938 年初冬,曾攻打交河县城未攻克。1938 年 10 月底,独立二团因用人不当,党的基础薄弱,发生一营营长臧 * *(是山东人,旧军官出身)率部投敌事件(投到献县城内当了伪军),该营教导员、共产党员范耀章同志(亦是刘痴的学生)下落不明,可能牺牲。
此后不久,独立二团的二、三两个营与分区 21 大队合编,仍称 21 大队,人数达 2100 多人,成为野战十六团的前身。
十六团的建立:
1939 年 1 月,21 大队奉命到平汉铁路以西整训,部队开到易县岭西一带,休息一段时间。3 月 1 日开始整训,领导人是晋察冀军区派来的王平、聂鹤亭同志,还有红军干部工作团具体指导帮助。聂鹤亭参谋长在整训动员大会上讲了话,并宣布 21 大队改编为“晋察冀边区野战第十六团”,其全称是:“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十六团”。团长庞大川、副团长盛治华(红军干部)、政治处主任赵天水;卫生队长李秀芳、供给处长刘痴、指导员田韵怡,我仍为供给员。
整训主要是整顿组织编制,调整训练干部,建立各级党政组织和各种工作制度。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加强党对部队的领导,提高部队的素质和战斗力。经过半年时间部队面貌一新,向八路军革命化、正规化迈进了一大步。
整训开始前将五分区一个新兵营充实到十六团各连队,整训结束时,十六团是一个 2600 多人,有严格的政治制度,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兵强马壮,战斗力强的正规兵团。
同时开往路西参加整训的还有,冀中二军分区整编的十七团、三军分区整编的第十八团(注:约在1940 年晋察冀军区所属的各个军分区统一编排,平汉铁路以西的五个军分区为一、二、三、四、五分区;冀中区的五个军分区为六、七、八、九、十分区)。
整训到 9 月底结束,在整训期间,十六团曾两次打退日军的骚扰和扫荡。一次是在满城土门之间,一次是在岭西以东,保卫了边区,锻炼了部队。
在训练期间,我和董超等分期到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参加供给训练班,提高了做好部队供给工作的能力。并参加了青年队组织(当时部队在党支部领导下建立的党的外围组织)和每周听两次课的学习班,对党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认识。
开辟新区:
1939 年 10 月,十六团开回冀中,在献县沙河桥以东的杏行村休整数日。此时又将 20 大队编入十六团,总人数达 3200 多人。除三个营 10 个连外,还有团直属四个连,即特务连、机炮连、侦察通讯连和卫生队;团机关有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
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上级派来老红军干部邓东哲任政治委员、曾凡有任总支部书记、魏文建任参谋长。团营建党总支、处连建支部。
在杏行村休整后,奉命开辟交(河)、东(光)、阜(城)、景(州),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和抗日团体,扩大了冀中区抗日根据地。 11 月中旬,十六团在阜城与古城之间的高十二屯村,用前截后堵中间打的方法,打了一个伏击战。歼敌 100 多人,活捉鬼子三人,缴迫击炮一门,步枪数十支和一批弹药物资。首战告捷,人心振奋,士气高昂。
敌人为向我军报复,于 11 月下旬纠集交、东、阜、景四处兵力,向我军合围,发生了李家洼反包围战。此次战斗,敌强我弱,受到一些损失(此役详情,另见“李家洼战斗回忆”一文)。但我们从此增加了反扫荡的经验,部队行动进入了“大游、大转、声东击西、出没无常”的高度游击战争前段。
此后一个多月,连续打过两次胜仗,一次是在交河、献县之间的孙村打的伏击战;一次是在武邑至衡水公路上打的伏击战。缴获电台、弹药等物资装备了部队,鼓舞了士气和群众的抗日情绪。
南征讨逆:
1939 年 12 月,十六团奉命南征讨逆(即讨伐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派到河北省抗日根据地来闹摩擦的石友三集团军)。
情况是:1937 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军队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退到河南以南)。等共产党在敌后打开了新局面,建立了抗日武装、抗日政权和农、青、妇各抗日团体,抗日斗争开展的火热时候,蒋介石惟恐共产党在抗日斗争中发展壮大,从 1938 年下半年,先后派了许多国民党杂牌军(即非嫡系军)到敌后抗日根据地闹摩擦。
派到冀中的有张荫梧(张被蒋介石任命为河北省保安司令),到冀南的石友三(石是国民党军团司令),到晋东南的有朱怀冰等。他们无耻的要从共产党手里收复失地,不打日本,甚至联合日本袭击八路军,围剿抗日县政府、区公所,解散抗日团体、消灭地方武装(县大队和区小队)。
不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就无法坚持敌后抗战,党中央、毛主席为挽救抗战危局,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制定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晋察冀军区根据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组织了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
1939 年夏秋,全部消灭了在冀中搞摩擦的张荫梧反共军 8000 多人以后,同年 12 月又盘踞在冀南枣强大营一带的石友三部进行了讨伐。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同志率领冀中组成的“南进支队”,配合宋任穷同志率领的冀南部队,杨得志同志率领的二纵队,把石友三的第 10 军团三万多人大部消灭,残部逃到陇海路以南。
在这次讨逆战役中,十六团是南进支队的主力团之一,担任了第一战役主攻大营、第二战役主攻马明堂、第三战役(卫东战役)主攻六塔集的攻坚任务,各次战斗都是攻无不克,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尤其在第二次战役中,正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积雪一尺多厚,战士们在雪地里把灰色棉军衣脱下翻过来,让白衣里朝外再穿上,以缩小目标减少伤亡,胜利地攻下了敌人具有优势兵力、坚固工事、配有机枪群和地雷网的马明堂据点。
在第三战役中,十六团与 21 团相配合,采用长驱直入,挖心战术,攻下六塔集后,继续向石友三的司令部驻地关帝庙进攻。十六团以重机枪掩护,战士们不怕正月雪地天气寒冷,脱掉棉衣,上好刺刀在敌人密集炮火中由南向北攻入阵地,开展村落巷战。 21 团同时由西面发起进攻,两路夹击敌人溃不成军,落慌逃,残敌退到拢海路以南。
十六团在追歼逃敌中,在清丰、濮阳之间,还消灭了丁树本(丁为国民党濮阳地区专员)的黄花子一个团,俘敌 400 余人。丁树本摄于我军威力,还送给我十六团 200 发八二迫击炮弹,便偷偷逃跑了。第三战役歼敌较多,缴获极丰,我十六团缴获敌一个骆驼队(骆驼 30 多头)满载枪支弹药回了冀中。
此役结束后,我由政治处闫冷、供给处王辑涛介绍,于濮阳八公桥驻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日期是 1940 年 3 月 8 日。
附 注:
1、我回忆石友三部队的名称,在这次讨逆战役以前称“10 军团”,不称 39 集团军。在这次战役受到歼灭性打击之后,高树勋对石友三实行火拼,杀了石友三、石友信,重整旗鼓,蒋介石命令才称 39 集团军,高为集团军司令。于 1940 年夏,二次北犯,被我军阻挡在东明、曹州、濮阳、濮县一带,两军对峙数年。
2、关于大营战斗,因敌在我进攻的当日晚上,仓惶逃走,因而这次没有打攻坚战,打的是追击战。我随16团从大营街内穿过时,大营是个空城。
保卫麦收:
1940 年 4 月,十六团奉命返回冀中,执行打击敌人抢粮,保卫麦收的任务。途中天气渐热,部队仍穿着棉军衣(因南进支队供给关系仍在冀中)行军作战很不方便。上级指示发动干部战士们自己动手(那时每人都随身携带针线包)。把棉衣里的棉絮掏出来存在地方,继续行军。
沿途看到冀南、冀中的麦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因 1939 年闹大水,秋粮未收,种上了秋麦,因而长的非常茂盛)。和敌人争夺粮食的斗争,势在必行。我们一面行军一面宣传群众,提高警惕,做好准备,抢收小麦,坚壁清野,防止敌人抢粮。(在广平驻地,我被选为十六团机关党支部宣传委员)政治处闫冷同志在行军途中或军营驻地,就教我们唱保卫麦收的歌曲,群众也跟我们一起学。
小时候学的事记的牢,至今我还会唱保卫麦收的歌曲,歌词是:(一段)你割麦来约,青又黄,男女老幼割麦忙;割得麦来有饭吃,一家大小喜洋洋。(二段)你割麦来约,我打场,快收快打快快藏;战士吃饱有力量,赶走鬼子保家乡。
五月底十六团回到冀中,除派一个营给留在冀鲁豫的南进支队背送单军衣,其余立即投入保卫麦收的战斗。因六分区(即一分区)南进,十六团归八分区(即原来的三分区)首长指挥。
八分区 23 团等部队向任、河大挺进,我团仍在深、饶、安一带保卫群众麦收,多次打击出来抢粮之敌,并用偷袭、火攻办法,一举攻克大章日军据点,全歼日军小队长以下 30 多人。突围两名日军亦被我军击毙,无一漏网,缴机枪两挺,步枪数十支及其它全部弹药物质。
冀中军区通令表扬十六团“创造了对日军据点歼灭战的模范战例”,群众情绪非常高涨,载歌载舞庆胜利,送来了大批慰劳品。当我们转移时,群众还用车拉着猪、蛋、白面追赶十六团。这次战斗扩大了我军影响,提高了军威,群众自愿参军的很多,到百团大战前,十六团人数达到 3600 多人。
大章战斗后,十六团又袭击了深县以南大田庄和强堡头两据点。缴战马 20 多匹,各种枪数十支,毙伤俘伪军数十名,胜利地完成了保卫麦收的任务。
参加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我八路军总部根据当时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组织的一次大破袭战。开始于 1940 年 8 月 20 日夜,以破坏正太路为重点,后来发展为整个华北地区。对平汉、津浦、北宁、石德、沧石等铁路和公路的空前大破袭,和对根据地敌据点的强攻。规模越来越大,后来才宣传为百团大战,历时三个月,战果辉煌,打击了敌人气焰,巩固和扩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鼓舞和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遏止了国民党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
当然,也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对我八路军力量的重新估计,集中力量搞我们,也增加了蒋介石对我们的惊慌和警惕。但总的说这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役成绩卓著,意义重大,应永远载人我军抗战史册。
7 月下旬,我十六团奉命西征。每人背 20 斤小米(因山区缺粮,部队过路西都要多背粮),加枪支弹药、服装和每人 8 个手榴弹,每人负重达 40 多斤。从冀中饶阳县小堤出发,以急行军速度(每日平均走 120 里),向铁路西进军。
在定县、望都之间的清风店通过平汉铁路,敌在铁路两侧挖了一丈深、一丈宽的封锁沟,沿路每三里路一个岗楼,构成交叉火网,铁甲车每小时一趟,巡逻民工 20 分钟一趟。我们过路时,先派人平封锁沟,躲开铁甲车通过时间,碰到巡逻民工倒没关系,因好多民工都是我地方组织派去应付敌人的,见到八路军也喊“平安无事”,这次去路西,我们顺利地通过了。
8 月中旬,到达冀西平山县洪子店以南驻地待命。向正太路进攻的我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即杨成武指挥的中央纵队,熊伯涛指挥的左纵队和郭天民、刘道生指挥的右纵队。中央纵队负责破袭娘子关以东至微水段铁路线,十六团属杨成武指挥的中央纵队,负责攻战南峪、北峪火车站两个敌人据点。提前侦察了敌人的兵力、兵种和进攻地形、路线。
8 月 20 日夜 10 点前,各路军均完成了隐蔽接敌任务,未被敌人发觉。三路纵队统一于 8 月 20 日夜 10 点钟同时打响,十六团于当日夜攻下南峪、北峪两个据点,3 团攻克井陉煤矿,5 团(右纵队)攻克娘子关。歼灭了守敌,破坏了铁路、桥梁,收缴了枪支、弹药、电线等物质,使正太铁路陷于瘫痪。
在完成上述任务后,奉命撤出战斗,到根据地攻打据点、追歼逃敌,扩大边区根据地。十六团奉命开到山西盂县以北,追歼上社、下社突围之敌,歼灭一部,残敌逃窜。
十六团在山地作战这是第二次,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山地行军作战的经验和能力。例如:爬山要快,才能先敌占领制高点;过河要准备好缆绳,因山谷间的河流,上下直泻,水流凶猛,根本无船,全靠涉渡。在汛期过河,无缆绳即会发生溺水伤亡。
正太线战役结束后,聂荣臻司令员通令表扬十六团是一支“纵横平原山岳间的坚强部队”。
二 次 南 进:
1940 年 11 月,十六团返回冀中六分区(即原一分区)深、武、饶、安一带,继续对石德铁路进行破袭,使该线较长时间不能修复。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后,我团在深县以北大曹庄召开了“声讨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誓作新四军后盾的誓师大会”,开始第二次南下,准备去华中支援新四军。穿越沧石、石德、卫河敌人三道封锁线,这时封锁线上的敌人,有如惊弓之鸟,昼夜加倍提防,路两侧挖沟筑墙,轧道车(即铁甲车)、探照灯活动频繁,每棵电线杆在距地 1.5 米处挂一盏桅灯,敌岗楼监视着路灯,发现那个灯少或是有人影就开枪开炮(这就是敌人对我根据地实行的所谓“囚笼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这次通过敌石德路封锁线时,平沟过人都俯首弯腰进行。即便如此,当我团部机关刚过路 200 米时,敌人轧道车来了,探照灯、信号弹将大地照得通明,我们只好提前隐蔽卧倒。敌人打一阵机枪,我团部参谋负伤,但我们的任务是过路南进,没有还击。敌人看到没有破路行动,轧道车开走后,我们的部队才能继续过路前进。
经过一个月的行军作战,到达冀鲁豫边区归回南进支队建制。我团奉命在冠县、莘县、朝城、观城一带开展对敌斗争(注:奉总部指示,南进支队留在冀鲁豫边区,未去华中),先后打下敌伪豆村、燕庄、马广等据点,并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攻打顽军高树勋古云集、东北庄等据点的战斗,巩固扩大了我边区根据地,完成了边区抗日、除奸、反“扫荡”三大任务,粉碎了高树勋的北进计划,把住了泰山、太行山中间的空隙和冀南、冀中的门户 — 冀鲁豫边区大平原。
冀鲁豫边区大平原,也是华北的大门,是一个战略要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保卫了这个边区,也就是保住了华北的大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争取高树勋起义,为后来解放战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941 年底,我和段义同志等办的被服厂,给十六团发完军衣之后,我调到南进支队供给部工作,离开了十六团。
以上是我的回忆,由于时隔 40 余载(天津南支老人目前所知只我一人),请南支(特别是十六团)老同志补充、订正。
天津市宁河县经济委员会离休干部 魏丰(部队名:魏金增) 1985 年 1 月 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