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革命母亲刘志华:十二、严格要求子女

和平 发表于2016-06-20 15:10:30
  妈妈要求我们从小就学会做人。除注意言传身教外,平日里对我们的教育抓得也很严,要求我们不能以高干子女自居,更不能以父母的名义谋私。父母共有八个子女,因工作忙无暇照顾我们。所以,从小我们不是住幼儿园就是在学校住宿。小燕姐和小渤姐在保定河北小学上学时,尽管年龄很小,学校又座落在保定北郊,离市内较远,但是妈妈从来不让用公车接我们,一直让她们结伴走回家。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为了照顾老干部,实行高干配给制。当时妈妈要求我们生活上要向低水平看齐,不能搞特殊,只允许我们购买每月配给的油,其他的一律不得享用。因此,我们家和老百姓一样挖野菜、吃粗粮。吃上与普通老百姓一样,穿着更不能起眼,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很多人知道真情后都说:真看不出来你们是高干子女。
    尽管家里有保姆,妈妈总是教育我们要热爱劳动,不能沾上“骄娇二气”。1963年,二姐桂芬在爸爸妈妈的积极支持下,回到了老家阜平县务农。
    我做梦都想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女兵。父亲的老战友分别在河北省军区、沈阳军区当司令员,在中央和省市当领导的也不少,想当兵就是一句话的事。眼看着许多干部子女都通过父母托人走进了军营,我都羡慕得不得了。然而,妈妈没为子女说过一句话。结果,我在铁路当了6年装卸工、6年货运员,上了12年夜班。妈妈唯一的儿子小唐,从小就寄养在秦皇岛市的保姆家里,一直到中专毕业,才因为爸爸病危才分配回天津。
    父母经常调动工作,为了不影响学习,子女一般都不跟随。再加上父母总是支持孩子们志在四方,我们姐妹兄弟分别分布在黑龙江、内蒙、河南、保定、秦皇岛、天津等地。我在秦皇岛市期间也是住市一校,过集体生活。
    为了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妈妈工作再忙每月都要抽出时间召开一次家庭会议,通过交流学习、思想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问题,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正。妹妹小平和外甥女玉华被提拔为局级干部后,妈妈一再叮嘱她们千万要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同志们学习,永远保持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
    妈妈非常关心我们的工作。每次到医院看她,总是催我们待会儿就走,怕影响我们的工作。这次病危住院期间,在昏迷中她还不断喊着:“你们快走,别误了工作!”就在她去世的那一天,当大夫、护士给他治疗时,她还一再地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妈妈去世时,我们几个都分别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的还出差在外。正是因为妈妈从小就严格要求,为我们日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妈妈从来没有大声训斥过我们,更没有动手打过我们,经常是循循善诱、和颜悦色地做思想教育。战争时期,妈妈没时间管孩子,都是爸爸的警卫员、通信员帮助照看。有时,通信员还带社我们一同骑马去送信。1960年,因故家中暂时没有保姆,每天的晚饭都由我们孩子做。我们就一步一步地学,有时一顿饭要做好几个小时,妈妈从来没有说过我们。有一次小燕姐想给大家改善生活,学着包了一顿饺子,连她自己都吃不出什么味道,可妈妈还是高兴地鼓励说:“好吃,好吃”。
    每年过节,我们都要举行家庭文艺表演,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都要表演节目。因此,我们这个家庭非常和谐。爸爸妈妈如今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的生活作风和革命家风一直影响着我们。
    妈妈还充当着“后妈”的角色。我们的三个姐姐是爸爸的前妻所生。进城后,妈妈把她们接到身边培养教育,视如己出。两个姐姐中专毕业,一个姐姐大学毕业,并相继成家立业。我们的大姐只比妈妈小9岁,每次回到妈妈身边,妈妈长、妈妈短的那个亲热劲儿,真让人眼儿热。二姐是响应党的号召学习邢燕子,中专毕业后回老家务农的。妈妈为了支持她,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给她盖房、安家,每到春节都给她寄去好吃的。这些事儿,曾在老家引起不小的反响。2003年,妈妈病危时,给远在河南的三姐去电话,三姐放下电话立即买火车票赶到天津,64岁的她还没进病房就已哭得泣不成声。妈妈对不是亲生的女儿比亲生的还爱,所以三个姐姐对妈妈比亲妈还好。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妈妈一生的追求,也是她做人的准则。她以一辈子的实际行动教育、影响着我们。在妈妈的关怀教育下,我们都迅速成长起来。除一人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没能入党外,其他七人全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许多子女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
    如今,妈妈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她老人家虽然没给我们留下物质财富,然而,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她那忠于党和人民,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宽人律己、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却是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浏览:73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