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革命母亲刘志华:六、难忘的鱼水情

和平 发表于2016-06-20 15:12:38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是敌人垂死挣扎之时,也是对敌斗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军又发起了新的战略性进攻,他们称这次进攻为“一号作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同时,国民党特务也秘密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革命青年、爱国民主人士,施以酷刑或任意杀害。
    为了发起对日伪的局部反攻,壮大原有的革命根据地,充实冀东干部力量,经晋察冀边区党委研究决定,派爸爸和妈妈到冀东工作,当时一同调往冀东的干部有二十多人。冀东属敌战区,要到冀东去,必须经过敌战区,还要冲过封锁线。他们由阜平出发,经过唐县、香河等地,淌过子牙河、冀运河,一路上一直是打打、走走、停停。有时前进了几里,路不通还要后退几里。他们日夜兼行,穿越铁路则必须选择夜深人静之时。
    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山里的积雪有膝盖深。翻山时,爸爸在前边走,并用双手把拐仗横在背后,妈妈手拉着爸爸的拐仗,后面的同志推着妈妈,一步一步地艰难往上爬。等翻过雪山后,大家的脚上都磨起了泡。经过一个五里长冰川,大家不知摔了多少跤。就是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同志们依然精神充沛,情绪高涨。行军中,还不断说笑话、讲故事、唱歌,以此互相鼓励。经过艰苦跋涉。爸妈一行终于到达了冀东区党委驻地遵化。经区党委分配,爸爸任十三分区(现在的滦县、昌黎、乐亭、滦南一带)的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妈妈任地区妇救会主任。
    十三分区,地处北宁铁路以南,是一片平原,东南临海,北依铁路。爸妈初到工作岗位,就遇上了日伪对路南地区的大扫荡。这次扫荡是日寇彻底失败前的垂死挣扎,所以比历次都更疯狂,更残酷,所用兵力之大,手段之毒,前所未有。日伪据点星罗棋步,敌人昼业骚扰,汉奸特务活动猖獗,一时乌云压顶。主力部队只得撤离,地方部队大都隐蔽转移,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村的抗日政权都垮了。整个地区似乎一下子变成了敌人的天下,斗争环境极为艰苦残酷。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干部坚持工作都很不容易,而爸爸妈妈长时间在山区工作,突然转到平原地区,且又是由解放区转到敌占区,人地生疏,口音差异,工作方法、斗争方式都有所不同;天天打游击,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又多是晚上,任务十分艰巨,处境也很危险。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妈妈仍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村庄带领群众坚持斗争。经常是陆上站不住脚就下海,海上不行又转回陆上,就这样一直与敌人周旋。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妈妈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号召广大革命群众团结起来抗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同时还要组织群众学唱革命歌曲,支援前线;动员群众抢收抢种,坚壁清野,防止敌人抢劫破坏。由于工作深入扎实,群众发动广泛,因此深得群众爱戴,干群关系非常好。每当鬼子、伪军有什么动向,群众都及时通知干部,形成了一张很大的群众保护网。
    有一次,妈妈在乐亭县正带领群众挖战壕,鬼子从村子的西北方向骑马进村开始扫荡。在这紧急关头,群众立即通知妈妈马上转移。当地一名干部肩扛锄头,让妈妈腰里绑了个兜子,装扮成点豆子的老百姓,掩护妈妈向村东北方向快速撤离。鬼子走后妈妈又返回该村时,群众纷纷对妈妈说,鬼子进村指名道姓找刘志华,还把村里的群众集中起来进行搜查,连妈妈长的是什么样,穿的什么衣服,梳的什么发型都说得一清二楚。有的群众还为妈妈挨了打,但是没有一个人暴露情况。如果不是群众拼死掩护,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次敌人扫荡,把不少干部群众赶到了海边刘攒村。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时节,在海边呆了几天几夜,有的把脚冻坏了,有的把耳朵冻掉了,有的因连冻带饿而失去了生命。就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干部群众没有一个屈服的。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度过难关,取得了扫荡的胜利。
浏览:77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