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驻地和朝鲜人民共庆胜利载歌载舞,头一次白天在外面集会。可以毫不顾虑的在公路上白天跑汽车。驻地也通上了电灯,晚上再也不用蜡烛照明了。
我到师里送统计也是白天去了,1954年初又一次从师部回来时搭乘师部到平壤办事的汽车。我也随着到战后的平壤看了看。那么大个平壤已成一片废墟。到处是残墙断壁。大同江桥一头断落在江里,有轨电车的铁轨弯弯曲曲的躺在弹坑里……。停战后这里的人增多了,尽管交通尚未恢复,但街上已是人来人往,也有少数商店搭起帐篷临时营业,可以看出昔日是繁荣的。从平壤回来时,我坐的是刚通车不久的“志愿军专用列车”,从三登下车回团。
停战后,团里给每个同志照了一张像。这是1954年5月在驻地——古柳里照的。我是站在山岗上,树下边就是以石片为瓦的朝鲜民房,山后边就是我们司令部的隐蔽所。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1953年冬,停战后发给我们的棉衣里,都有一份被服厂印制的感谢信。写的使人感动。我保存至今。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志愿军一日》约稿《志愿军战士》聘请
我在给“战士生活”写稿的同时。也给志愿军政治部文化部出版的《志愿军战士》写稿。1954年4月30日,志愿军战士社给我寄来一封信和发来聘书,聘我为《志愿军战士》通讯员。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这个杂志是1953年7月创刊的,创刊后不久就停战。1953年12月10日,志愿军政治部作了“为号召全军撰写《志愿军一日》的决定”。《志愿军一日》编委会发了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征稿简约”和动员文章。我成为通讯员后,下了很大力量写《志愿军一日》。我于1954年5月25日送去第一篇稿件题目是《不平静的夜晚》。内容是根据我去师部送统计所经历的防空哨兵的战斗生活。具体人物则是根据我们军务股通报表扬过的,十连五班913哨所王绍刚,在1953年5月18日晨二时,抢救被敌机轰炸而翻车的汽车,将负伤的司机合4发重炮弹运送到医院和安全地点的事迹。我把“王珍排雷”(见前边给战士生活的稿件)的事也加在这一天。我又描写了他们爱唱的《防空哨兵之歌》:“我的岗位在高山上在公路旁/我的武器两面小旗一支步枪/ 在那紧张战斗的夜晚/我勇敢地站在那防空哨上”.......又有快板:“从鸭绿江到三,从东海岸到西海岸,那条路也没这那条路也没这条宽。”有的地方我还把怀念祖国和家乡联系起来.....。
这篇稿送去后不“志愿军一日”编委会来信说:“尚可。”让我修改一下送团政治处审查,要真实。我只在文字上修改,内容没改。但是送去后就没下文,没选上。现在看这篇稿1、虽然真实,但不是我的经历,2、几个事件放在一起太乱也不真实了。同时《志愿军一日》的稿件要求高,它是较高水平的文艺作品。而不是给战士看的通俗读物,我的水平根本不可能写出合乎“志愿军一日”稿约的稿件。
1954年6月1日出版的《志愿军战士》第二十一期上登了第三批通讯员名其中有我。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1954年6月13日我又写了第二篇稿,《在专用列车上》是诗歌形式。内容是我乘坐专用列车的感受和联想,(停战后由安东到平址、由平址到西海岸的元山。开通了志愿军专用列车)
摘抄几段如下,
坐着舒适的车,如同回到祖国。
象坐到“母亲”的怀里,我感到温暖亲切。
清甜的水,出自鸭绿江,芳香的茶,来自江浙。
雪白的米饭呦,来自辽宁。诱人的炒菜呦,出自全国。
广东的香蕉,家乡的苹果。安东的饼干,沈阳的糖果。
广播里说的是,日新月异的祖国建设。
图书里写的是献身总路线的英雄劳模。....... ......
车厢内,愉快的歌唱祖国
车厢外,破碎的朝鲜山河.
到处是残墙断壁,弹坑累累象蜂窝.
姑娘平整土地在田野,老大爷修房在村落.
人民军在路旁填着弹坑,志愿军在城市帮助建设.
看车内,我想着祖国,望车外,我不能不下车.
三八线还不平静,思想上还不能松懈.
由于这篇稿写的是战后,不符合稿约,所以没有回信,如果寄给“战士生活”也许能登,但稿约要求不许一稿两投。
1954年7月15日,我收到志愿军一日编辑室寄来的统一印制的收到稿件的短信。
同月我还收到一本印有毛主席、金日成、彭德怀象的《志愿军战士》创刊一周年纪念册,册内印有信,内容是感谢和鼓励。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 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停战胜利游平壤、留影纪念庆和平停战。
浏览:12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