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人王学俭老先生携《铁军》报初创时期的编辑记者回“娘家”

wang 发表于2016-06-22 10:40:48
   res02_attpic_brief.jpg 2016年5月6日,本报创办人、《铁军》报负责人王学俭老先生,携报纸初创时期的编辑、记者汪军、祝遵珩、王嗜学一行,在看完铁道兵纪念馆后,来到报社参访,受到报社领导和编辑部同仁的热情接待。新老报人齐聚一堂,忆往昔,谈未来,留下一幕难忘的回忆。
    1948年7月5日,中国铁建队伍的源头——铁道纵队成立,3个月后的10月15日,一张在硝烟炮火中的《铁军》报随之诞生。从此,这张报纸以《铁军》《铁军报》《人民铁军》《铁道兵》《铁道工程报》《中国铁道建筑报》报名出版发行。一代代报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用文字、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铁建近70年的光辉历程。
    王学俭老先生,1925年出生于山东,1944年参军,1948——1957年担任本报主编、副社长。回忆报海生涯,最难忘的是在抗美援朝的前线办报。1950年,铁道兵部队赴朝担负铁路抢修任务,部队在哪里作战,报纸就在哪里出版。当时,报纸就在朝鲜废弃的山洞,或是当地老百姓的炕头编辑、印刷。报社编辑张健、印刷厂工人杨建坡等5人牺牲在那片异国他乡的土地。王学俭,这位襟怀坦荡、正直善良的新闻工作者,在1957年的那场扩大化的反右运动中,因仗义执言、呵护部属,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北大荒改造,1979年获得平反改正。2005年11月7日,他向报社捐赠了自己珍藏的《铁军》《人民铁军》《铁道兵》报8本合订本。
    小草恋山,老人怀旧。没有更多的理由,92岁高龄的王学俭想回“娘家”看看。报社领导和全体同仁表达了由衷的欢迎。
    随同王老前来的还有他当年办报的老班底:汪军,1929年出生,1954——1964年在《铁道兵》报工作,由黑龙江加格达奇赴京。王嗜学,1929年出生,1955——1956年在《铁道兵》报工作,由石家庄赴京。祝遵珩,1933年出生,1954——1969年在《铁道兵》报工作,由襄阳赴京。
    列举这些简历,就像一幅国画,大片的空白处,由你去想象。一代老报人,早年在报社工作,最长的时间超过10年,最短的1年多;年岁最大的92岁,年龄最小的83岁;分别由大连、加格达奇、襄阳、石家庄相聚“铁建报”,这份情有多深、这份爱有多深?
    同时,居住在铁建大院的原报社社长陈远谋、吴志义也陪同在座。
    老前辈和报社采编人员座谈,相聚甚欢。老报人回顾峥嵘岁月,报纸始终不渝地遵循“听从党的号令、服务基层官兵”的宗旨,为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先进典型、推进各项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报社领导向前辈报人汇报报社的全面工作,从领导高度重视、关心,到人员编制,组织结构,编辑、记者、通讯员队伍建设情况,到打造报纸品牌构想,报纸发行及其影响,以及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生产经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老报人认真倾听,不时插话问询,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报社领导充满信心地向老前辈承诺:我们一定传承老前辈开创的新闻事业和优良传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报社的长足发展,我们正在打造优秀新闻团队的“十百千”工程,即十名优秀评论员、百名优秀记者、千名优秀通讯员,努力把报纸办得服务企业越来越到位,社会影响越来越良好,“让领导放心、受读者欢迎”,向老前辈、向中国铁建党委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报社编辑、记者敬业,报纸主题突出、精彩策划纷呈的喜人景象,以及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和美好愿景,让老报人欣慰、礼赞。依依惜别时,大家来到展示中国铁建及报纸发展历史的浮雕壁画前合影留念。握手相约:2018年10月15日,是报纸创办70周年,届时大家再聚首,共祝明天更美好!
   (□中国铁道建筑报 记者:梅梓祥)


陈远谋与老报人王学俭一行相聚以诗记之

    丙申暮春,在大连离休的92岁原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兼主编王学俭,约当年几位编辑、记者,从各地来京相聚,参观铁道兵纪念馆,重访数十年魂牵梦萦的“娘家”——中国铁道建筑报社。余有幸陪同,心潮起伏,以诗记之。
    重逢不易再见难,岁月沧桑逝不还。
    执手端详皆耄耋,纪念馆里忆当年。
    更喜京华欢聚首,山高水长心相连。
    西去报友若有知,笑看铁建应无眠。

浏览:1783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diaolineileen
    diaolineileen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