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长沙国民党的各个兵种都在招募兵员,有摩托部队、工兵部队、陆军预备队等。虽然一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但是父亲早年参加共青团和在清华加入“民先”的经历,使他决心到西北参加八路军。他和几个有共同志向的“民先”队员告别了校友,离别了母校,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到达武汉后,经青年救国团办公处的指点,又辗转奔波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临汾。在临汾,他们找到了原清华大学“民先”总队长李昌,校友相见分外热情,经李昌介绍,八路军总部正在筹建炮兵团,正需要人,于是父亲一行人来到了炮兵团团部。炮兵团领导接见了他们,欢迎他们参军,但告知他们不能当干部,只能当战士,且生活很艰苦。父亲诚恳地回答:“生活紧张艰苦都没有关系,只要能上战场杀敌就行。”不过也有人不是这样的想法,不屑于老远跑来只当个普通战士,于是当下就有7个人离去另寻出路,其他包括父亲在内的5人留下成为了炮兵观测队的战士,此时父亲改名李伟。自此,父亲从一个清华学子走进了革命军旅,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八路军的连队生活既紧张又艰苦,每天早晨5点起床,出早操、训练,上军事课、政治课,还要唱歌、进行体育锻炼,但这对具有清华田径队队员体魄的父亲来说不算问题,很快就适应了。因为炮兵需要进行观察、测地、通信等专门技术,因此炮兵连的战士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最低的也是小学文化程度。这些清华大学的学生在部队就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但是他们很注意战友之间的团结,也非常尊重自己的领导,如班长、队长、指导员,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但是很有思想水平,有的还是红军出身。他们关心爱护知识分子,讲授的政治课也使学生兵受益匪浅,得到大家的敬爱。只是后来来了个新的指导员,对这些学生兵总不大信任。因为清华学生说话爱掺杂英语,有时大家凑到一起索性就用英语交谈,新来的指导员怀疑他们在谈什么秘密,就上报了领导,结果上级机关派人来调查。父亲对调查人员说:“说话夹杂英语是我们清华学生的陋习,一时没有改过来,但绝无其他问题。”经过调查,上级机关终于相信学生兵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了。
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训练,父亲被调到“特别班”任教学副班长。“特别班”直属队部,成员包括观察教员和测地教员,父亲和清华校友陈賁因在数学和测量上有较高水平,被调到这个班,既教授数理课程,又帮助指导观察、测地训练。为配合教学任务,父亲很快便写出一本简易数学讲义,从数学讲到代数、几何、三角。麻烦的事是父亲从中学到大学用的都是英文原文课本,很多专业用语都是英文的,如何正确地翻译成中文,让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讲义写好后由连队文书负责刻钢板油印出来,这恐怕是我军炮兵早期教学课本的雏形了。
(原题目:李慧政《从学生运动走向军戎生涯》,段落标题编者自拟)
浏览:24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