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李伟将军:六、清华学子到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

霞晖夕抹 发表于2016-06-25 00:50:13
    到达长沙后,父亲重新回到海燕歌咏团,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歌咏团在街头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到医院为伤病军人慰问演唱,激励大家的抗日热情。这时候,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对日作战的首战大捷,消息传来使大家备受鼓舞。10月份,徐特立从延安来到长沙担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他应邀来到临时大学作报告,分析了抗战的形势,并向学生们发出 “到西北前线去!”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没过几天,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陈诚也到学校来训话,他讲的是“你们是民族的最后一滴血,不能轻易流,现在要好好读书,将来做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两种讲话形成鲜明对比,清华土木系张泽西教授一次讲课时说“我们现在还在讲授修铁路的课,可是面对侵华日军的进攻,抗日军民需要的是扒铁路。”紧接着,上海失守;南京沦陷,惨遭屠城;日寇向西攻陷太原,继而沿津浦、平汉两线向南推进。这样的战场形势使千百万热血青年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父亲也面临着重大的选择,是继续留校学习,还是冲向杀敌战场?他坚决地选定了后者。
    当时长沙国民党的各个兵种都在招募兵员,有摩托部队、工兵部队、陆军预备队等。虽然一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但是父亲早年参加共青团和在清华加入“民先”的经历,使他决心到西北参加八路军。他和几个有共同志向的“民先”队员告别了校友,离别了母校,登上开往武汉的列车。到达武汉后,经青年救国团办公处的指点,又辗转奔波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临汾。在临汾,他们找到了原清华大学“民先”总队长李昌,校友相见分外热情,经李昌介绍,八路军总部正在筹建炮兵团,正需要人,于是父亲一行人来到了炮兵团团部。炮兵团领导接见了他们,欢迎他们参军,但告知他们不能当干部,只能当战士,且生活很艰苦。父亲诚恳地回答:“生活紧张艰苦都没有关系,只要能上战场杀敌就行。”不过也有人不是这样的想法,不屑于老远跑来只当个普通战士,于是当下就有7个人离去另寻出路,其他包括父亲在内的5人留下成为了炮兵观测队的战士,此时父亲改名李伟。自此,父亲从一个清华学子走进了革命军旅,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八路军的连队生活既紧张又艰苦,每天早晨5点起床,出早操、训练,上军事课、政治课,还要唱歌、进行体育锻炼,但这对具有清华田径队队员体魄的父亲来说不算问题,很快就适应了。因为炮兵需要进行观察、测地、通信等专门技术,因此炮兵连的战士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最低的也是小学文化程度。这些清华大学的学生在部队就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但是他们很注意战友之间的团结,也非常尊重自己的领导,如班长、队长、指导员,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算高,但是很有思想水平,有的还是红军出身。他们关心爱护知识分子,讲授的政治课也使学生兵受益匪浅,得到大家的敬爱。只是后来来了个新的指导员,对这些学生兵总不大信任。因为清华学生说话爱掺杂英语,有时大家凑到一起索性就用英语交谈,新来的指导员怀疑他们在谈什么秘密,就上报了领导,结果上级机关派人来调查。父亲对调查人员说:“说话夹杂英语是我们清华学生的陋习,一时没有改过来,但绝无其他问题。”经过调查,上级机关终于相信学生兵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了。
    经过一个月的严格训练,父亲被调到“特别班”任教学副班长。“特别班”直属队部,成员包括观察教员和测地教员,父亲和清华校友陈賁因在数学和测量上有较高水平,被调到这个班,既教授数理课程,又帮助指导观察、测地训练。为配合教学任务,父亲很快便写出一本简易数学讲义,从数学讲到代数、几何、三角。麻烦的事是父亲从中学到大学用的都是英文原文课本,很多专业用语都是英文的,如何正确地翻译成中文,让父亲颇费了一番心思。讲义写好后由连队文书负责刻钢板油印出来,这恐怕是我军炮兵早期教学课本的雏形了。
(原题目:李慧政《从学生运动走向军戎生涯》,段落标题编者自拟)
浏览:255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