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到:东北民主联军平均450人左右一门火炮,而晋冀鲁豫军区平均1万多人才有一门火炮。东北民主联军除火炮以外还有坦克12辆、装甲车2辆、汽车23辆,以及大量火炮零件与器材。另有延安炮校1000多人。
1946年6月,全军炮兵发展到14个团、17个营及38个连,其中东北民主联军共有炮兵10个团,其中乙种团(各辖2个营)6个,丙种团(各辖3至4个连)4个,6个独立炮兵营(各辖2至3个连)及22个炮兵连,总计各种炮兵连80个。
东北野战军每攻一城,用3个团以上的炮兵,把城外的火力点、地堡全部消灭,然后轰城墙,城墙一坍,步兵就从缺口冲上去,然后再延伸火炮射击,一个城就攻下来了,炮弹充足,攻无不克,正如斯大林所说的“炮兵是战争之神”。
解放战争时在打上海的时候,说是不使用火炮,是为了要保住大上海,保住人民的财产。我不知道三野有多少门火炮,有多少炮弹?如果你告诉你的战士说,我们没有多少火炮,也没有多少炮弹,打上海,炮兵太少不起什么作用的话,你的战士们还会有勇气去战上海吗?把27军的炮弹全打完了,恐怕也不过是打垮了几座大楼。炮兵的力量太弱,只有靠血肉之躯去打上海了。这是个残酷的事实,你要给战士以勇气,那么你要给他一个理由,一个不使用火炮的合情合理的理由,这样他们才能勇猛地去冲锋。如果有了足够的炮兵,我们只打据点,不会对上海造成多大的损害。当1959年拍摄电影《战上海》时,编导曾经征求过陈毅元帅对这部电影的意见,其中就说到战上海没有用炮兵的事,陈毅元帅说:“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当然,河网密布,无论对于机械化炮兵还是骡马炮兵来说都是一个困难,阵地的设置,事先的侦察都是问题。上海是打下来了,只是要牺牲更多的战士。部队攻下上海,市内一片沈寂,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这是打下上海的东北兵亲口对我讲的。他还在路边的摊子上拿了2双袜子。正好有一辆卡车停着,有人问:谁会开车,有人说,我会。他们那个班的人都没有坐过汽车,于是他开着车在上海街上转。转着转着坏事了,找不到部队了。于是就在空无一人的上海大街上转。正好在一个路口看到了他们的部队。回到部队挨了批。
《炮兵军史》中是这样描述上海战役中我三野炮兵的战斗情况的:“第三野战军9、10兵团于1949年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上海有敌8个军20万人,105公厘以上的火炮130门,……参加战役的炮兵,初有三野炮兵第4、5、6团,以后炮1、2、3团亦参加作战。我军部署9兵团在右,10兵团在左,形成钳形攻势。
……23日夜,我发起向上海市区攻击的战役第二阶段。此时,炮1、2、3团也参加了战斗,协同步兵,进行郊区作战。26日我左右两翼已将上海之敌完全包围,并以炮火封锁了吴淞口和控制了江湾机场,从此断绝了敌人的退路。此后,敌形混乱,当我突入市区后,除少数逃脱外,均待命受降,27日中午,全部解除敌人武装,歼敌15万人,缴获火炮125门,汽车千余辆。”
用6个炮兵团去打上海,这在今天看起来近似一个笑话,但当时实际情况也就是这样的。炮兵只能用来封锁港口和机场,这种作战方法是十分正确的。一是可以防止敌人外逃,二是可以防止水路的军舰进入黄埔江支援蒋军。但比起四野来三野的炮兵显然力量不足,四野在攻打义县一个县城时就用了大于3个炮兵团的火力攻城,那城怎么能不破呢?这么大的一个上海,区区6个团,只好打外围了,根本的原因,打上海市区不用炮攻,是没有火炮,没有足够的炮弹!也不是陈毅司令员要死磕,而是只能这么打。我曾见过一篇文章写的,说是四野打仗比三野强,三野只是死磕,尤其是上海。这是作者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是炮兵决定了四野的胜利!是集中了全军的优秀的军事干部,孤注一掷决定了四野的胜利!
苏军在攻克柏林的时候,共出动14628门火炮,发射炮弹180万发。把柏林变成了废墟,当然柏林不是苏联的,上海是我们中国人的。但我看没有几十万发炮弹,上海也不会变成废墟。华东野战军有那么多炮弹吗?
1946年3月21日,国民党第52军占领了抚顺。这以后,父亲到了东北民主联军西满军区下辖的辽吉军区任炮兵营长。当时东北民主联军辖东、西、南、北满4个二级军区。北满军区于6月份撤销了。西满军区的司令员是黄克诚、政委是李富春。辽吉军区的司令员是邓华(1955年授上将军衔,1959年被打成彭黄分子,遂被撤去副总参谋长、沈阳军区司令员职务)、政治委员是陶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文革中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后被打倒,列刘少奇、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党内最大的第三号走资派,并称刘邓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参谋长高鹏、政治部主任袁升平(1955年授中将军衔,曾任济南军区第二政委、北京军区政委)。父亲因对邓华的批评感到委屈,认为他批评的不符合实际,遂想法调离了辽吉军区。
以后父亲又到了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纵队任炮兵团参谋长。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打响以后,父亲在东北参加了各个主要的战斗和战役,从哈尔滨以北,一直打到天津城下,和平地进到了北京。(段落标题编者自拟)
浏览:26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