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原名陈义清,别号澄泉,1939年参加共产党后改名陈韶,参加部队后改名为陈岩。
父亲是个遗腹子,他出生在海港小渔村——海南东方市昌感墩头村的一个清贫的渔民家里。祖母曾是系着头巾的渔妇,她一根扁担,两个渔篓子,每天随着日落的余晖,等着船儿归来。她靠一根扁担日行千里,在摇摇晃晃的箩筐中哺育儿子长大成人。
青少年时期父亲受进步思想影响,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民主革命派的社会知名人士史丹在父亲的家乡墩头村创建了一所平民学校——昌江县立第二小学。这是父亲少年时期读书的母校,父亲及他的好友周珠江、文宝庆是昌江二小的首届毕业生。
白手起家的昌江二小,凝结着学校师生员工们的汗水。父亲和周珠江等同学,在建校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了筹资建校,父亲一面读书,一面排练戏剧和演出,积极向各界人士募捐。
父亲在昌江二小读书时成绩优良,毕业后,又和周珠江等人回学校当义务教员。
小学毕业后,他还和同学们成立了“昌江青年勉力社”,继续帮助母校完成筹资建校工作。父亲还曾经担任“昌江青年勉力社”的社长。
1931年初,父亲和周珠江、文庆宝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和群众,在史丹的领导下积极收集枪支弹药,包围新街反动民团团部,要求昌江县府委任史丹和开明人士组建新的自卫团,父亲等人担当义务团员,负责巡逻,禁止械斗,搜烟馆,抓盗窃,维持地方治安。
当时昌江县新街、墩头地区的青年分化为新、老两派,经常或明或暗地展开带有政治性的斗争,父亲坚决站在以史丹为代表的“新派”一边。他与文庆宝、周珠江、黄清霞、吉向荣等进步青年,在史丹的带动下,收集了10多支枪,组织自卫民团,罢免反动团董。有一次,父亲在站岗时枪支不慎走火,误伤小腿,当伤口未愈的他得知自卫团要远征报坡村,就不顾伤痛紧随队伍奔赴乡下治理治安。
1932年,父亲在昌江二小任教,此时中共地下党员马白山、马秋江也在昌江二小任教。从那时起,父亲和马白山之间就建立了很深的革命友谊,尤其是在受到马白山的教育影响之后,对共产主义的认识逐步提高,增强了他闹革命的信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国抗日救亡呼声的鼓舞下,父亲在马白山及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父亲有个表兄林诗唐,是国民党乡长,多次要父亲跟他走,均被父亲拒绝。
1934—1935年期间,父亲随同马白山一起到广州黄埔蝴蝶小学教员培训所学习一年。
1936年,史丹到香港华南中学任教,父亲随史丹赴港,插读高中班,1937年高中毕业返回昌江二小继续任教。当时二小有位同姓的同乡人拉拢父亲,他说:你提我当校长,我让你当教务主任。但遭到父亲的拒绝。之后,在地下党的推动下,父亲得到墩头村父老乡亲的极力推荐,被昌江教育科任命为二小校长,后又被任命为国民党墩岭乡乡长。到任后,他一方面利用合法身份,掩护地下党组织活动,对抗反动势力,一方面想方设法保护群众应付国民党抓壮丁、收户口捐等。
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青年中出现两极分化。20世纪30年代初,陈济棠统治广东期间,许多人为了当官,投靠国民党。但父亲追求共产主义的思想没有动摇,仍跟着马白山、史丹坚持支持革命。父亲在1939年3月加入了共产党。同年,父亲受党的派遣,借国共合作之机,出任昌江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任大队副官,并兼任第一中队指导员。
当年昌江二小这样一所区区的小学,在马白山等共产党员的影响下,使一批有血性的爱国青年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这中间除了我父亲之外,还有周珠江、文度、陈光武、文宝庆等人。(撰文:陈硕陈博陈学陈玲)
浏览:145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