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口市目前房产地价最高、风景最优美的滨海大道,是当年父亲指挥动工兴建的。当年市委决定兴建滨海大道是因为战备的需要,因为海南岛属于海防前线,而且当年的海口市只有一条海秀路,如果一旦遭到破坏,海口市通向各县的交通就会中断。海口市地势低,每年刮台风下雨的时候,全市都浸泡在水中。为了筑起一道保护海口市的屏障,兴建滨海大道刻不容缓。当时一无资金,二无机械设备,只有靠发动群众手挖肩挑。道路全程六公里,路基二十四米宽,需要100万的土方。这个任务十分艰巨。当年的父亲已经年近六旬,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还有高血压病,当市里决定他负责领导滨海大道的兴建时,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勇挑重担,尤如当年在琼崖纵队的战场上,只要上级一声令下,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当时全市所有的机关干部、市民群众都纷纷参加投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工程。他们带着劳动工具,午饭和饮水,冒着烈日,手提肩挑进行着没有报酬的劳动。据当时的城建局局长倪立明写书回忆说:“张书记每天都在工地上检查工作,他从来不坐车走马观花,全靠二条脚,他边检查工程进度,边认真检查工程质量,我陪着他从头走到尾,至少要二个小时,但他从不说累。这么大岁数的老人,一天来回跑十多公里。我们担心他累倒,总是请他早点回去休息,可他总是坚持留在工地上。他在检查工作时发现进展快的路段和质量好的路段,还亲自到工地的广播站进行表扬和鼓励,他在检查工地时,还经常拿走铁铲和大家一走干。他的行为给了在工地上劳动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很大的鼓舞。张书记在检查工作时发现质量不好或进展缓慢的情况,他不是狠狠大批一顿,而是召集大家坐在一起,向大家讲述琼崖纵队艰苦的革命岁月,讲述解放军渡海浴血奋战的英雄本色。同时也肯定大家在建设滨海大道劳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但是比起解放军靠着两条脚,扛枪抬炮从北到南解放全中国,这些困难算什么呢?张书记在建设滨海大道的时,就已经考虑到如何绿化这条大道的问题了。在他居住的市委宿舍旁边的鱼塘有块空地,他批示我办理这块地的征用手续,并利用这块空地建起了苗圃。这块苗圃培育了大批的椰子苗。张老住的地方离苗圃较近,他经常到苗圃督促管理人员浇水、补苗,也常常自己动手干。今天,滨海大道两旁一行行高大挺拔的椰子树,不少就是张老培育出来的。除此之外,海边许多防风林,如南渡江至长流一带的防风林也是张老号召群众种起来的。这些防风林不仅绿化了海口市的周边环境,也防止了海潮海风对环境的侵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对这位身经百战的老人寄予深切的怀念!”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当时的父亲已经属于半退休状态,但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来势汹涌的旋涡当中。因为父亲过去曾被国民党关押,坐过牢。理所当然就成为了“叛徒”和“特务”,再加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三顶帽子的重压下,父亲的晚年十分痛苦和郁闷。那个时候,我们的家总是乱糟糟的,谁都可以来我们家“抄家”,谁都可以拉我父亲去“批斗”。那时候各级政府瘫痪、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店关门,大家都热衷于“闹革命”“破旧立新”。我不想去回忆文革的岁月,因为这段往事不堪回首
父亲晚年因政治运动斗争,以及在战争时期的枪伤和各种病痛的折磨,让他数年中风瘫痪在床,他在患病期间得到母亲和家人悉心的照顾。不久父亲的冤案得到平反,国家也开始着手进行改革开放。这些都给晚年的父亲带来些许安慰。看到父亲英雄一世却落得晚景凄凉,母亲十分难过和心疼。1978年中秋节的早晨,父亲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父亲的去世,在当时的海口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海口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在海口中山纪念堂连续五天举办向遗体告别仪式。五天来,海口市各界群众络绎不绝地来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父亲的家乡的人民自动地组织来海口参加葬礼,海口市委用大车接送和安排父亲家乡的群众的食宿。看到人们怀着尊敬的、缅怀的心情来送别父亲,我的母亲和家人都十分感动,我们和母亲始终陪伴在父亲的身边。海南医学院的张师傅,从事病理工作多年,在群众向父亲遗体告别的日子里,他也一直陪在父亲身边,为父亲的遗体作消毒和防腐处理。父亲出殡的那一天,老天一直下着倾盆大雨,在滂沱的大雨中,送别父亲的车队连绵几公里,前面看不到头,后面看不见尾。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三十一年。我们的祖国,在这三十一年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在我们的心中,永远不变的是对父亲的思念。每当想起父亲,我的眼前就浮现出父亲那健壮、忙碌的身影,耳边似乎听到父亲那乐观、爽朗的笑声。我的父亲,一个普通渔民的儿子,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属于他的那个时代,他无愧于那个时代。我们一代代的后人就是踩着前人重叠的肩膀,一步一步地走向未来。父亲的人生是成功的,辉煌的。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与骄傲。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撰文:张宁)
浏览:11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