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父亲庄田的长征路:(下篇)

祝霞 发表于2016-06-26 23:41:40
四、打死打伤日军1200多
     “在抗日战争中庄田辅助冯白驹在敌后灵活机动打击日伪军,建立五指山根据地。”祝平说,琼崖抗日纵队遭受国民党顽军与日军两面围困,处境艰难。
      1940年年底,在反击顽军侵犯美合根据地的战役中,纵队丢失了所有医药和医疗用具,军械厂工具和原料,手摇机电台等。1942年,在日军轰炸中,庄田历尽艰险,千辛万苦带到琼崖的电台被炸毁,琼崖与党中央完全失去联系。向党中央和广东区党委送信及情报,只好派人坐船漂过日军封锁的琼州海峡,不少人为此遇难牺牲。
    “庄田在琼崖指挥了不少成功的战斗”,祝平说。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实施“三光”政策,树德乡有5个村的群众全部被杀害。庄田指挥部队作战,组成上百个游击小分队,先后在文昌、琼山等地伏击、袭击日伪军110多次,击毁军车50多辆,拔除据点80多个,打死打伤日军1200多人,大振军威。

五、慈父亦严父
     1941年父亲和母亲结婚后,由于海南岛艰苦恶劣的斗争环境,他们把革命事业放在首位,直到解放后才相继有了我们三兄妹。中年得子,他对我们的爱是不言而喻的,但他的爱不是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他常常叮嘱道:“高干子女,绝不允许与同学、朋友攀比谁的父亲官大,要比就比谁的学习成绩好,思想品行第一”。他又严中有爱,很具体地帮助我们解“困”:“如果有人问你们爸爸是干什么的,你们就说爸爸是一个老兵。”
     他对待家乡的亲戚朋友,也是既严又爱。不少亲戚从海南找上门来求工作,他都一一拒绝,耐心做工作:“我现在的职位高,这是革命工作的需要,不能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谋私利,走后门,也不准你们用我的名义向组织伸手要工作、要官做。”当亲戚们想通了,他又用自己的工资买好船票送他们回去。但父亲对革命老区的群众、老战友、老部下,凡是有困难找到他,他总是热情帮助,送钱送物,写信给当地政府,帮助群众、下属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因此,他拥有很多好朋友、好同志。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虽受到审查,但上上下下的干部、工作人员,依然尊重他,接近他,并不避嫌。那时他不能享受派车接送的待遇,他就自己步行到省革委会去。省革委会车队的司机都认识他,只要看到他走在路上,就悄悄把车开到他身旁,说:“你年纪大了,走路不方便,请上车,坐车安全些”。

六、坚持真理不弯腰
    在漫漫的革命征途上,由于党内的“左”错误,父亲虽然多次挨整,但他对党,对革命。始终坚信如一,不管受了多大冤屈,他都不发牢骚,不说违心的话。
    早在江西中央苏区时期,他就被诬陷为“特嫌”遭到拘捕,幸亏周恩来及时解救;在长征途中,因为不满张国焘分裂红军的行经,又受到张国焘的迫害;在辅助冯白驹领导海南孤岛抗战,让“延安的好作风”在琼崖扎根,坚持战斗到抗战胜利,却又被扣上“支持地方主义”帽子;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南工作期间他提出了“海南未来作战方针”的正确意见,与一些领导的意见产生分歧而又受到排斥和不公正的待遇;“文化大革命”中,更是无端扣上“叛徒”、“特嫌”、“地方主义黑后台”等大帽,遭到软禁和监视,被迫迁出军区大院。
    父亲在长达60多年革命历程中,五次挨批挨整,挨关押,但他始终相信党会实事求是,坚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正确路线会战胜错误路线。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你们今后的日子还很长,生活和工作难免会遇到困难,甚至委屈。但你们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坚持真理。受点挫折和委屈算什么,我就不怕,大不了回家种田!”

七、把“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打出来
     “冯白驹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这句话是1940年春周恩来在庄田从延安到琼崖途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时跟父亲说的一段话,父亲一直牢记在心。他引用了周恩来的这句话做标题写了一首长诗,歌颂冯白驹领导琼崖革命斗争的丰功伟绩,至今还使人记忆犹新。父亲晚年,为了给后人留下一段宝贵的历史经验,相继写了反映抗日武装斗争的《琼岛烽烟》和反映解放战争打区域武装斗争的《逐鹿南疆》两本回忆录。1983年,胡耀邦看完《琼岛烽烟》这本书和父亲写的诗后,对父亲说:“老庄啊,在冯白驹的平反问题上,你走在了中央的前面。”
     《琼岛烽烟》在1979年3月出版后,父亲心里总觉得仍有一些未了的心愿。他特意嘱咐他的秘书吴基林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在我的《琼岛烽烟》回忆录中没有作出说明,我很遗憾,如果以后这本回忆录有机会再版的话,请帮我在再版说明中,写上这样几句话:1957年—1958年,我在中共广东省委两次部署的关于‘反地方主义’批判会上所做的发言,是违心的、错误的。对冯白驹及其受牵连的一些老同志伤害很大,我对不起他们。”父亲性格豪爽,有错必改,一生光明磊落,对我们教育很大。2009年,经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琼岛烽烟》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根据父亲生前的交代,我们将父亲的嘱咐写在《再版前言》中。我们相信父亲在黄泉之下有知,一定会很高兴的。
     由于历史的和人为的种种原因,一段时间,滇桂黔边纵队许多老同志仍在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父亲曾是这支部队的司令员,为还原边纵历史的真相,及早为边纵的老干部正名,他以77岁高龄,走南闯北,多方收集材料,查寻有关档案,通过对这段历史认真回忆、思索、总结,于1983年出版了《逐鹿南疆》,深受欢迎。父亲去云南时,来拜访的边纵老干部、老战士见到父亲时都激动的热泪纵横。
     父亲有坦荡的胸怀,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著追求以及高尚的人格,永远是我们的榜样!这也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和遗产。
     “思见音容榜样在,欲听教诲常有声”。
      亲爱的爸爸,我们永远怀念你! 2010年7月写于广州( 原题目:《长征路上的万宁人—庄田》 撰文:庄祝胜庄祝宁庄祝霞)

浏览:79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 辉哥
    辉哥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