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大地红色老人李培棠

Admin 发表于2014-12-27 14:39:38
投笔从戎 热血报国
李培棠于1916年2月2日生于豫东睢城(1928年后改为民权县)铁路南20里地双井村,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李培棠的父亲是个有手艺的木匠,农闲时四处打零工养家糊口。木匠在当时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物,尽管家境贫寒,他还是咬紧牙关送儿子李培棠到村中的私塾读书。
李培棠深知求学不易,就加倍珍惜光阴,孜孜不倦地求学,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生。小学毕业后,他又报考了睢城简易师范。1937年,李培棠学成毕业时,正值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一寸山河一寸血”,全国抗日战争的号角吹响。睢县地下党通过国民党左派人士李省三等活动,取得抗敌后援会合法名誉,在睢县中学办了一个抗日救亡训练班,李培棠当即加入了抗日救国班,接受到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
训练班结束以后,李培棠回到了家乡,当兵打鬼子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了临时驻扎在睢县的国民党68军一个连队,一打听是上前线杀鬼子的,他便毛遂自荐加入到队伍中。这支队伍在夜间北渡黄河,到滑县、浚县一带打了将近一个月的游击,不久向南过了黄河,向徐州方向增援台儿庄。在国民党军队中,李培棠看到了军队中的腐败:连长吸毒嫖娼,上级压迫下级,扣发军饷……这一切都让李培棠后悔当初不该到这个部队当兵。不久在行军途中,李培棠身染重病,他便借养病之际离开了这支部队。
1938年5月的一天,李培棠正在庄稼地里干活,突然老同学赵从文前来找他,动员李培棠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他当即答应了,加入了水东特委领导的睢杞游击大队。因为李培棠有文化,被领导安排到二班当班副。部队生活很苦,真正是在“打游击”,经常转移,漂泊不定,他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时时寻找战机,打击日寇和地方的顽劣势力。李培棠首次参加的战争,是伏击从杞县出来到花湖寨抢粮的日寇土肥原部的一个小队,这次成功伏击,打死打伤多名日寇,截获一车小麦及其他军用物资,极大地鼓舞了游击大队战士们的斗志。
从此,李培棠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斗,经过战火的洗礼后,他更加坚定了抗日救国的信念。1938年6月,经组织批准,李培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8日,新四军游击大队、先遣队、东抗日游击队在华西县杜岗村胜利会师,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整编后,全支队1200余人,下辖3个大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李培棠所在的中队被编入第三大队,代号“淮阳”,李培棠在七连任副排长。从此之后,李培棠跟随彭雪枫司令员在豫东大地上与日寇抗击,身经百战,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员。
顽强杀敌 屡建奇功
1943年秋季,李培棠得到了一次学习深造的机会,他奉命到华东党校学习一年,他这一期有100多名学员,汪道涵、张翼翔、周世忠、施义之都是他的同班同学,学习内容是毛泽东的一系列著作,特别是《论持久战》、《整顿党的作风》等。通过学习,李培棠视野更加开阔,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学习结束后,李培棠即向华中局组织部部长曾山同志提出回他原来所在的新四军四师工作的要求,组织便分配李培棠到淮北区委组织部工作,李培棠被分配到干部团。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新四军四师日益壮大成熟起来,到1943年年底,新四军四师兼淮北军区主力有两个旅、一支游击队、一个骑兵团,仅游击队总兵力就有近2万人。
1944年8月15日,新四军四师奉军部命令,挥师西征,收复失地,在洪泽湖的半城举行誓师大会,李培棠随部队又踏上了豫东大地。在行军途中,彭雪枫见到李培棠,立即调其到特务营当教导员。
1944年8月,李培棠奉组织上的命令,到睢杞太地区工作,同年10月初,睢杞太地委决定让李培棠去克威县担任县委书记。
克威县是睢杞太地区请示翼鲁豫军区党委批准,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新划分的一个县,它东起睢县,西至陈留,北至陇海线铁路以南。
上班的第一天,克威县委副书记周志远即向李培棠汇报了民权地下党员送来的情报:民权牛牧岗的敌人明天要到邓寨抢粮。李培棠当即决定率克威县大队伏击敌人,保护群众利益。这一仗取得胜利,缴获机枪一挺,步枪20余支,敌人狼狈逃窜。李培棠军旅生涯最具传奇性的一役也发生在这里。1945年5月11日,时任克威县委书记的李培棠,率军包围了白云寺据点。李培棠让战士们在外面喊话,与据点里地下党员李占吾、曹子修一起动员伪军放下枪,一致对外。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没受到任何抵抗,部队顺利占领白云寺据点。随后部队又紧急往龙塘据点和张庄据点进发。夜间11时,内部接应人员及时打开据点大门,县大队、武工队迅速冲入据点。“缴枪不杀!”“谁动打死谁!”敌人从梦中惊醒,手足无措,乖乖地投了降。没放一枪,李培棠率军一夜连克伪军三据点,俘获敌人200余人,缴获机枪两挺、步枪170余支、子弹1000余发。消息传出,李培棠受到了军分区的通报表扬。
在克威县期间,李培棠就是这样与顽敌斗智斗勇,带领县委班子与县大队与顽敌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扩大了我党和我军的影响,恢复建立了部分党组织和地方政权,得到地委的肯定和表彰。
日本投降后,豫东平原和全国形势一样,国民党取代了日寇,收编了伪军,勾结和利用各种反动武装,处处与人民作对,不断向我根据地挑衅,给广大豫东人民带来新的战火与灾难。1946年春,正是国共合作谈判阶段,国民党使缓兵之计,暗中反共反人民,内战爆发了。
1946年3月3日拂晓,驻扎在傅集的国民党八七一师的二四三团偷偷向我驻地进发,妄图一举将我军歼灭,李培棠率领独立团奋勇反击,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展开逐街逐巷的争夺战,我军伤亡数十名,打死敌人200余人,缴获各种枪炮100多支(门),从而拉开了豫东人民反抗国民党围剿的序幕。这次战斗被记录在1946年4月21日《战友报》,标题是:“六分区杞东独立团坚决打击顽军进攻。”
水东地委为进一步开展在睢县、宁陵的斗争工作,进一步控制陇海铁路、开商公路、民睢公路等交通要道,决定成立睢宁县,任命李培棠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就这样,李培棠赤手空拳连夜从睢县西南40里的长岗跑到城北30多里的故乡双井村。当天晚上李培棠就在村里召开了党支部会议,经过地下党员的串联动员,第二天就组织起一个18人的县政府保卫队。第二天上午,就在翟庄召开了附近地区保甲长会议,宣布睢宁县的建立。随后李培棠加强工作进度,地委又陆续派来一批干部,从此县区两级班子逐渐配齐。睢宁县从无到有,在斗争中壮大起来,大大巩固了我们解放区,有力地配合和促进了武装斗争的胜利,也为后来的睢杞战役的重大胜利及淮海战役的重大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11月24日,地委决定撤销睢宁、克威两县建制。12月6日,李培棠奉组织之令,任民权县委书记,之后,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忠诚为国 兢兢业业
新中国成立后,李培棠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1952年担任武汉冶电业局局长,1956年到清华大学深造,在发电厂电力网专业学习四年。毕业后,他担任了河南省经委副主任,1960年周恩来总理任命他为河南省电力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1963年调任西北电业管理局副局长(正厅级),1980年调回河南省水利厅任副厅长(正厅级)。
李培棠能上能下,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任劳任怨,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戴。李培棠在担任省水利厅领导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干部职工努力完成水利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群众办电的积极性,大力推广辉县、林县、灵宝等小水电发展快、成效快的经验,在全省掀起了小水电建设的高潮,连续几年每年新增装机三万多千瓦,创我省水电史上的最高记录。
1983年,李培棠离休,本来他可以安享晚年,享受天伦之乐,可李培棠却每天骑着自行车到郑州大学学习中文、世界贸易等4个专业,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又拿到了郑州大学毕业文凭。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李培棠参加革命70年,每当想起战争年代那些牺牲的战友,他的心情就十分沉痛,非常怀念他们。一想到有的战友牺牲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让李培棠感到非常遗憾和自责。于是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亲自拟提纲,撰写回忆录,并请有关文史专家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多次进行修改。历时10个春秋,他在晚年终于完成了《战斗在豫皖苏边区》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和精神财富。动笔之时,年届八旬的李培棠一边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坚持撰写,有时只能通过口述的方式请人记录。这本回忆录以他个人的战斗经历为主线,把许多革命先辈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让读者犹如亲临战争现场。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李培棠的革命回忆录隆重面世,他在书序中郑重写道:“谨将此书作为祭品,献给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以兹告慰他们的在天英灵!”
李培棠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他的妻子,也是他的亲密战友杨荣珍。杨荣珍于1928年生于民权县伯党集,2005年11月23日去世,享年87岁。1941年,她追随李培棠参加新四军,在新四军四师师部任卫生员。1942年,她先后在苏北和豫东地区的睢宁县、民权县抗日政府做妇女救国会和妇联工作。解放后,杨荣珍在商丘地区医药局和西北电力局工作。
杨荣珍曾珍藏着彭雪枫的爱人林颖写给李培棠的一封信。信中回忆了抗日战争时期怀着身孕的林颖和杨荣珍战斗在一起的情景:“荣珍同志谈起我们在1942年过洪泽湖相遇的情况,她记得十分清楚,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洪泽湖上空轰炸,大船失火的时候她送了我一个篮子(里边是鸡蛋)。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故人、故事、故地像电影似的一幕幕地在我脑子里展开,战争年代一块战斗的战友们,同生死共患难,彼此间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感情是多么深厚啊!又是多么值得人们怀念啊!” 2007年中秋节,彭雪枫的侄子彭晓曙曾给李培棠儿子李志兴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诗:“先辈同生死,为打日本兵。后辈难相忘,俱是先辈情。十六月圆夜,每逢倍思亲。不是亲兄弟,胜过手足情。中秋共月光,世世结亲朋。彼此长牵挂,当与梦时同。”
浏览:221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