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杨树梅传略

Chief 发表于2016-07-05 17:57:27
杨树梅,生于1905年,卒于1945年。又名杨绍震,字魁春,山东省寿光市侯镇南仉村人。
杨树梅年少时,特别喜欢终日坐在屋里读书,勤奋好学,苦读诗书成了他的必做功课,人称“杨书迷”。
青年时代的杨树梅,拒绝经商的哥哥资助,独自去闯关东,最后考进了奉天讲武堂军官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成为敌占区,他从奉天回寿光老家教书。
1932年,27岁的杨树梅到北平找到读书的同乡李鉴资,两人又一同攻读了法律,这为他后来成为军事干部打下坚实基础。
他在北京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术团体。夏鼐在《我所知道的史学家吴晗同志》中写到:“临毕业的前两个月,即1934年的4月下旬,吴晗同志约我到他房间去商量组织史学会事,这事他从前也曾向我提起过。这时他已约好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筹备已有眉目,约我加入。他说:我们组织这个会的目的,是为了经常聚会一起,交换各人的心得,以便能对中国新史学的建设尽一点力量。 5月20日星期天,我们进城到骑河楼的清华同学会,和别的发起人一起开个会。发起人一共十人:吴晗、汤象龙、罗尔纲、梁方仲、谷霁光、朱庆永、孙毓棠、刘隽、罗玉东和我(那天孙毓棠因事未来)。我们开了一天的会,通过了会章,把这团体叫做史学研究会。曾有人提名吴晗同志为主席,因为筹备工作中他最卖力气。他再三谦让,后来大家推汤象龙为主席。吴晗同志干起事来,总是有那么一股劲儿,勇往直前,热情洋溢,但是从来不计较报酬、名义和地位。那天会上还决定每月聚会一次,并且继续征求会员。后来,张荫麟、杨绍震、吴铎诸位也加入这个会。当时大家都是青年人,有的还在大学读书,有的也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史学工作者。”
1936年,杨树梅毅然离开家乡,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干部奇缺,杨树梅备受器重。后改名杨绍震。
1937年夏,杨树梅与张修身来山东执行任务,经牛头镇时,遭遇日军突然袭击,在地方部队的配合下,他充分发挥了军事指挥才能,把敌人引进了茂密的芦苇丛,将20多名日寇一举歼灭。
1940年,杨树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2年,杨树梅在河北时恰逢冀中“大扫荡”,他受重伤。当时,他和警卫员张修身英勇奋战,敌人乱枪扫射,杨树梅腿部被击中,从马上摔落下来,与张修身也走散了。最终,他们死里逃生,终于找到对方。
1942年底,任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
自参加革命以来,他随部队转战陕甘宁边区,奋勇杀敌,多次荣立战功。
1945年5月,日军进攻莒南,为掩护部队突围,他在与敌人肉搏中光荣牺牲,时年40岁。那是阴霾笼罩沂蒙大地的一天,杨树梅的部队在莒县“三不见沟”地区被敌人重重包围,当时正是日军“大扫荡”之际,在敌强我弱、机枪大炮面前,杨树梅同志镇定自若,指挥着我军扑灭了敌人的三次进攻,日军尸横遍野。傍晚时分,日军又进行第四次反扑,弹药用完,与敌人进行肉搏,在激烈的战斗中,杨树梅不幸中弹,光荣牺牲,终年40。杨树梅当时任八路军部队团政委、山东省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大队长。
杨树梅牺牲以后,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派人把烈士的遗体护送回了他的家乡安葬。在今寿光市侯镇南仉村东南不远,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里,有一座英雄先烈的墓碑,这是革命英烈杨树梅的女儿(北京大学教授杨勋)和儿子杨炳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于1988年为他们的父亲立下的碑石。
寿邑杨氏庄公一支《杨氏族谱》,记载烈士英名杨树梅,字魁春。其父杨鸿甲,其祖父杨金锷。
杨树梅是中华民族无数优秀儿女中的一员,是我寿邑杨氏一族的骄傲,他的革命故事不仅在杨氏一族,而且在寿光大地世代相传,英雄烈士的名字载入了革命史册,他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永放光芒。
杨树梅烈士,永垂不朽!
浏览:369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