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孟烈士的故事

Chief 发表于2016-07-09 00:39:22

1977年2月12日上午,八九四三八部队副部队长梁忠孟从青海驻地回山东省荣成市家乡探亲,途经青岛,去济南部队某部训练队看望儿子梁桂明。当他离开崂山街道汽车站,走到古镇路口时,青岛警备区一四一医院的一辆马车从他身后驶来。马车一转古镇路口,套骡突然受惊,昂头竖耳,四蹄腾空,狂奔起来。车上的两名驭子亓京武、张景坤被弹抛起来,东倒西歪。他俩死死扳住车闸,紧紧拽住缰绳,连声疾呼:“马惊了,快闪开!”
这时梁忠孟距惊车约有20米,他迅速闪开完全来得及,即使原地不动也危及不着他的安全。可是,前方80米处是古镇路和弯头路的交叉口,行人络绎不绝,眼见车上两名驭手和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梁忠孟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猛转回身,迎着惊马冲上去。
他从马车的右前方冲到套骤的左边,用双手紧紧抓住套骡的笼头,使尽全身气力向后拽。惊马更加发作,拖着梁忠孟向前猛跑, 1米、2米、5米、10米……,每1米都是生死的考验。年过50、身患多种疾病的梁忠孟同志,无所畏惧,奋不顾身,死死地抓着套骡的笼头不放。
套骡挣扎不过,身子横转,速度减慢下来。可是,正在惊跑的辕马,一头撞在套骡的腰部,套骡再次受惊向前猛窜,将梁忠孟摔倒在地上。
受惊的马车终于停住了,驭手和人民群众脱险了。然而,梁忠孟却不幸被辕马踩在头部,造成颅底骨折,脑挫裂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梁忠孟1926年出生在山东荣成市虎山镇梁家村。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9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芹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了战功。
1954年,他从抗美援朝战场上胜利回国后,就一心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他始终保持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1963年3月,部队第二次奉命从燕山脚下来到冰天雪地的青海高原。梁忠孟已经7天7夜没休息了,眼里充满了血丝。他带领部队徒步行军到达驻地后,把行装一放,就迎着狂风,抡起铁锹,热火朝天地干起来。那时,他正患关节炎和气管炎病,加上高原缺氧,干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呼哧呼哧喘粗气。同志们劝他休息,他说:“眼下3年自然灾害刚度过,苏联还在卡我们,咱们就是要豁上命来干,为国家多修铁路,为毛主席、为党、为人民争这一口气!”
当时,部队施工机械很少,取土、填方全靠一个肩膀两只手。梁忠孟的关节炎较严重,六月天还穿着棉裤,走起路来腿脚不灵便。可是干起活来,他却一马当先,两人抬的大筐一肩挑两只,和青年小伙子赛着干。 10几米高的路基,他一口气冲上去,飞来跑去不歇肩。他就是这样拼命地、不知疲倦地工作着。
1964年8月,毛主席发出“成昆线要快修”的号召,梁忠孟和同志们背起行装,日夜兼程,赶到大渡河边。
在大战成昆线的日日夜夜里,梁忠孟营长整天扑在工地上,蹲在隧道里。饿了,啃几口凉馒头;困了,披件大衣在隧道的避车洞里打个盹。他常常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没白没黑地连轴转,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他就在哪里干,领导全营连续突破高产记录,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梁忠孟在铁路建设工地上战斗了20多个春秋。他先后参加了成都至昆明、青海至西藏、黎塘至湛江、鹰潭至厦门等9条铁路的修建,多次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随着时间的飞逝,工地上的风霜雨雪,染白了梁忠孟的鬓发,他在长期艰苦紧张的战斗生活中,积劳成疾。1971年他患了高血压,1972年又患了糖尿病和心脏病。然而,他一直奔波在工地上,直到病倒在医院里。
就在这个时候,青藏铁路要重新上马的消息传开了。
这时,己升为副部队长的梁忠孟躺在病床上,简直是度日如年,难忍难熬。他闷声不响地坚持锻炼身体,爬山,跑步,打太极拳。他一心准备上高原修铁路。
师、团领导和机关干部心里都有谱儿,梁副部队长的病情,不适应高原工作。组织上准备把他安排在峨嵋山下一座县城休息、养病。
梁忠孟是一个顾大局,识大体,党性原则强,自觉性很高的同志,对党的决议,上级交给的任务,无论情况怎样复杂,困难多大,从不皱一下眉头,不打半点折扣。这次,他却变得十分固执。
部队长把领导的想法告诉他,并征求他的意见。话音未落,他的眉头早结成了疙瘩,冲口冒出一句“我是共产党员,是铁道兵战士,为国家修铁路,为人民造福,这是我的本分;我需要的是工作,不是去享清福!”
政委来劝他,他两眼盯着墙上的中国地图,不答腔。劝急了,他迎头就是一炮:“高原有啥可怕的?也不是没法过。身体现在不行,到高原可以锻炼,慢慢适应嘛!”
上级领导来看他,他含着泪水苦苦要求说:“我早已横下了心,坚决上高原!”
在那些日子里,梁忠孟吃不下,睡不着。他常常伫立在中国地图前,沉思无语。他的一颗心啊,早就飞向了高原,飞到那个一直藏在他心底的工地上…...
早在1960年4月,当时任副营长的梁忠孟带领二营随大部队第一次踏上高原,修建边疆人民世世代代盼望的铁路。当时的施工条件,有着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他和全营同志憋着劲,棉衣一甩,袖子一挽,拼了。白天干了一天,夜晚燃起几堆骆驼草,又奋战通宵。后来,因为遭受自然灾害,加上苏联的背信弃义,从经济上卡我们,国家经济遇到了暂时困难,开工不到一年的工程,被迫下马了。梁忠孟和干部战士们含着热泪,把工具一件件地收拾起来,摆得整整齐齐,封好未打通的隧道,整理已灌注好的桥基,把工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向工地告别时,他脚踏高原,面向雪山,发出了铿锵的誓言:今天,我们暂时撤出阵地,明天我们一定还要回来的!
14个年头过去了,当时向工地告别的情景,仍历历在日。那一堆烧得满天通红的骆驼草,又在他的心底燃起来,照得眼前一片明亮。
政委走进来,梁忠孟指着地图,无限深情地说:“你看,我们国家西半部的铁路太少了,甘肃、新疆就这么一条线。”他又用拇指和食指在地图上比量着:“青海才这么一点,西藏还是个空白。青海线是毛主席、周总理划的红线,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这副重担挑起来,亲手把铁路网铺起来!”
1974年,部队进入青藏高原。部队领导根据梁忠孟身体状况决定他暂时留守,负责收尾工程,上高原的事以后再研究。1975年4月,他一完成留守任务,就急三火四地赶到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
当天,他的血压急剧上升,糖尿病又重起来,严重的高原反应,加剧了他的病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在10几天内跑遍了管区每个工点,每个连队,了解工程和战士的思想和生活情况。每天晚上回来,累得身上发抖,虚汗淋淋。同志们劝他到医院里去治疗、休息一下,他摇摇头笑着说:“来到高原了,身上虽累,心里痛快!”
梁忠孟不把自己的病痛放在心上,一心挂着连队,挂着工地,挂着社会主义千秋大业。


梁忠孟,无论是当战士,还是当干部;无论是在基层工作,还是在领导岗位上,他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
根据有关规定,他的家属早该随军了,组织上催促他把家搬到部队,但他坚持把爱人、子女留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大女儿想到城里找个工作,他几次写信对女儿进行教育,使她在农村安下心来。每次探家,他都和群众一起运肥整地、收割打场。村里的人过去谁也不知他是啥职务,直到报纸上刊登了他英勇献身的事迹,才知道他是个副部队长,大家激动地说:“咱老梁真是雷锋式的好干部!”
梁忠孟同志有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他说:“一个革命者,把有限的生命与整个人民利益连在一起,他就永远是年轻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身患严重的糖尿病,亲友从千里之外寄来草药,但当他听说机关管理员的亲属也患糖尿病时,就把这种疗效较好的草药送给了管理员。
在解放战争的一次战斗中,他曾冒着枪林弹雨,从敌炮火下救出负伤的战友。1956年春,新兵训练投掷手榴弹时,一个新战士把手榴弹只投出几米远,梁忠孟立即冲上去,抓起即将爆炸的手榴弹扔了出去,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战士安全脱险。
多次隧道塌方,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站在最危险的地方,带领大家抢险战塌方。1966年在一次隧道大塌方时,他迎着纷纷落石,冒着生命危险,把卡在石缝里的战士高仁新救了出来。
1974年秋天,部队驻地遇到了60年未见的特大洪水,他不顾自身安危,转移人民群众,抢救国家物资,最后累倒在地上。
梁忠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梁忠孟同志英勇献身后,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 1977年7月13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他“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向他学习。
梁忠孟的英雄事迹,将激励着广大指战员向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奋勇前进!
  (《解放军报》记者  《铁道兵报》通讯员)

浏览:1872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