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铎烈士传略:(上)

Chief 发表于2016-07-09 00:49:08
张铎,原名张锡周,曾用名张锡国。1915年农历2月2日出生于荣成市埠柳镇汉章泊村,中共党员,历任中共威海特别支部第一任书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连指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为党的建设和部队政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铎的童年是在贫穷、饥饿中度过的。其父张明栋租种上埠头村大地主几亩薄地,并在农闲时耍瓦匠手艺,补贴家用。母亲早年去世。兄弟姊妹4人。哥哥张锡三自幼随叔叔到大连给一家工厂当童工,后因不堪资本家的欺凌,回家给人家看牛。张铎六、七岁就开始上山挖菜、拾草、拣粪。全家人终年吃糠咽菜,苦度日月。童年的苦难,深深刻在张铎的心灵上,成为他后来迅速接受马列主义的思想基础。
由于家境贫寒,张铎一直上不起学,但他好学之心与日俱增。13岁那年,他在强烈求知欲地驱使下,经常在拾草、挖菜之余,跑到本村小学窗后偷偷听课。久之,被学校李茂斋先生发现了。一天,李先生把张铎叫进教室问明情况,并对他测验了一下。出乎意料,管他竟能写出许多字,背诵出几篇课文,深得李先生的赞许。那时在大连经商的叔父张明珍春节探家听了这件事,深表同情,并愿资助侄子上学。这样,14岁的张铎才跨进了小学校门。
张铎在校读书聪慧过人,好学不倦,学业成绩极为突出,从二年级越级升到四年级,仍名列全班第一,尤其擅长作文、书法。他又尊敬师长,帮助同学,全校师生都非常喜爱他。
李先生是位爱国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岳飞传》岳飞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张铎。于是,他在每本作业的扉页上都写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决心长大了,象岳飞那样报效祖国。


1931年,张铎以优异成绩考入凤鸣高级小学。这所学校,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烈士曲璜创办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张铎对为推翻清朝统治而壮烈牺牲的曲璜敬慕不已。为此,他写了不少表达理想和抱负、刻苦自励、奋发上进的文章,登在学校板报上。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不断高涨。张铎看到东北大地沦入敌手,愤怒的烈火在胸中燃烧。一向沉默寡言的张铎与夏戎、刘德贤(刘其人)等同学,在全校周末演讲会上竞相登台,愤怒揭露和声讨日本侵华罪行,抨击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同时,他和同学们怀着炽烈的爱国之心,到附近的车古、埠柳、凤头、不夜等村发传单,作演讲,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2年春,学校全体师生在校长的发动和带领下,徒步20余里来到国民党荣成县政府驻地--城厢,进行反对新军阀统治的游行示威。队伍象一股洪流在城厢大街上滚动。街道两旁的群众无不拍子叫好。张铎在这次游行示威中,情绪激昂,表现突出。贴标语、喊口号,样样事情都走在前头,成为这次斗争中的积极分子。
同年,在学校举行的“五四”运动12周年纪念大会上,张锋怀着对帝国主义的无限愤懑,登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历数了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之后,提高嗓门,挥动双手,鼓动大家:“中国的父老兄弟在流血,我们怎么办?为了拯救中华,以雪国耻,我们宁做断头鬼,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发扬‘五四’爱国精神,起来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作殊死的斗争!”他那振奋人心的演说,拨动了同学们的心弦,点燃了大家胸中的革命烈火。全场沸腾了,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这时期,张铎在思想上产生了一个飞跃,更加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经常和志同道合、交往甚密的刘德贤等同学一起阅读进步书籍,谈论时政,探求人生的意义和救国救民的真理。这样,终于使他认识到一个人要想报效祖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实现,于是对共产党产生了向往之情。他到处留心打听,寻找共产党。
这年下半年,张铎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继续读书,只得辍学到东庙院村教小学。张铎任教后,逐户动员贫苦农民子女入学,并让家无劳力的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回家劳动,很受贫苦农民的欢迎。
这期间,好友杨锡华、姜振亭等同学常来找他谈心。在谈话中,张铎总是直抒自己的壮志豪情“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有志青年应当为祖国、为民族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即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众口皆碑!”张铎还经常邀刘德贤同学来校交谈寻觅党组织的情况,往往不知不觉谈到深夜。1933年,当他们得知山东七乡师(即文登乡师)有共产党的组织时,张铎欣然辞去教员职务,借用别人的高小毕业文凭,同刘德贤等人一起考入了这所学校。


文登乡师于1932年夏建成招生。该校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实际由中共党员、校长于云亭主事,建校后就建立了党支部。这所学校是我党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素有“红七师”之誉。
张铎是个才气横溢的青年,在入学考试作文《我不如老师》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自己报效祖国之宏志,寻找真理之决心,慕名而来之喜悦,赢得了于云亭校长的器重。张铎入学编班时,于校长特地为他更名为“张锡国”,“国”即报国之意,寄希望于他。
张铎入校后,在于校长及党员刘家语、丛烈光、于瑞荣等同学的直接帮助下,潜心研读《社会科学概论》、《资本论解说》、《政治经济学》等革命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从而使他在茫茫的黑夜里看到了人类解放的曙光。
这时,他以马列理论为武器,对现实社会进行初步剖析。他写下洋洋万言的《长途旅行记》,记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农民、渔民的疾苦,以及他的思想和志向。他站在槎山的“清凉顶“上赋诗一首:“岭峻鳞峭色灰朦,来游佳兴填满胸;睁蝶巅峰乐忘返,碧海扁舟苏岛横。渔村苦痛沉暮气,往昔乐趣何处去?!世魔侵噬苦相扰,调和社会几时到!”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昂的革命斗争精神。同时,张铎还和同学们下乡交农友,帮助农村办“农民俱乐部”。通过这些活动,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罪行,宣传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导农民走上革命道路。
张铎通过党的培养教育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在政治上日臻成熟。1933年秋,经于校长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张铎由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的进步青年,成长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张铎入党后,斗志更高,干劲倍增。1934年2月,当于校长被叛徒告密,遭到国民党文登县公安局逮捕时,张铎始终站在营救于校长的斗争前列。同年7月,当新任校长、国民党cc分子王培祥,对学校革命力量进行镇压和贪污学生伙食费时,他积极参加反对王培祥的罢课斗争,领着同学们夜里在校园内张贴《王培祥十大罪状》传单;在童子军考试时,他又带头拒绝答卷,在考卷上连名字也不签。通过罢课、罢考斗争,迫使学校当局答应了同学们提出的要求,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除此,张铎假期回乡,也不忘党的工作。一个假期几乎大部分时间深入到蒲湾、观里、王官庄、北港商等村庄,广泛接触农民,体察民情,倾听穷人的声音,散发进步书刊,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凡是他活动过的村庄,日后,农民们都先后开展过抗捐、抗税、抗高利贷的斗争。
1935年农历11月5日,中共胶东特委发动了著名的“一一·四”武装暴动。暴动过程中,文登乡师党支部发动党员大造革命舆论,声援伟大的农民运动。张铎积极地投入到舆论工作中,在校内口头宣讲,到校外张贴标语,甚至把大标语贴到国民党文登县政府大门上,使国民党县长刘崇武一伙人惊恐万状,坐卧不宁,一时威风扫地。事后,同学们夸他有难得的骨气和胆量。
暴动失败后,胶东大地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之中。学校党支部为了保存力量,避开敌人的迫害,安排张铎、于瑞荣等共产党员到威海的观里、柳林、马资等村躲避。1936年春,张铎考入青州师范。半年后,由于国民党文登县政府上告,及青州反动当局的干预,张铎被迫辍学返回原籍。面对这严酷的现实,张锋不但没有动摇、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奔向新的战斗岗位。

浏览:140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