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富回忆说,1958年至1963年,他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成为原鲁山的通讯员,他对原鲁山的日常生活情况较为熟悉。
“就拿出行交通工具来说,那时,县委县政府只有一部老旧的吉普车,本来是给县长用的。结果,原鲁山把这辆车让出来,方便常驻东圳水库工地的一位副县长出行。平时,如果县长要下乡到忠门等较远的乡镇,我就得提前去买班车票。这跟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董天富说,有时班车票还买不到,但也没去找人“开后门”,而很多时候,老县长就骑自行车下乡。
在吃穿等生活待遇方面,董天富说,原鲁山历来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饮食上,基本上是在食堂吃,与大家吃得一样。老县长不喝酒,会抽烟,几乎没有什么应酬,接待任务也非常少。穿着方面,就是一两套中山装,还有一件礼服在正式场合穿,另有一件南下时带来的黄色大衣。鞋子总共就3双——皮鞋、布鞋、凉鞋。“那时,我们看他凉鞋有点破了,就建议他换双新的,但他拒绝了,说还可以接着穿。”
董天富说,原鲁山没有把亲属带在身边。也没用手中权力为子女生活、教育、工作谋私利。那时,领导干部一般会把子女送去念大学工农预科,但原鲁山却让儿子去三明支援工业建设,“这让我当时感到很不理解”。老县长月工资120多元,每个月都从中寄50元回老家,以供家用;其他的用于伙食费、买烟等,基本也剩下无几。
董天富说,那时会议少、文件少,干部很少呆在办公室,平常如果要找县长,就要到基层下面找,因为他经常下乡。莆田县这些大的水利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按当时的财力要建成这些工程,真的是很不容易。“老县长对事业忠心耿耿,敢于担当,记得有一次,东圳水库工程面临着溃坝的危险,他连夜赶到坝头发表广播讲话,作指挥部署。那晚,他和我是打着手电筒走去工地的,路况复杂,十分危险。”
“作为他身边工作人员,原鲁山的作风让我深受教育,我也一直都没找他办私事、提要求。”董天富说,后来,自己走上领导岗位,曾任涵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他都以原鲁山为榜样。现在退休了,他也经常教育子女要学习老县长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