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生爱国—救国—报国的传奇往事,恰似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今年适逢父亲115周年诞辰,上海复旦大学两任校长王生洪、杨玉良发起纪念,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精心组织画家夏葆元、魏景山、张红年、徐纯中、杨顺泰、潘蘅生,为父亲和母亲侯御之绘制了8幅大型油画,重现了当年一些重要场景。因为父亲的遗照、书信、手迹和重要文件在“文革”中毁失殆尽,这些画作更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纪念意义。
1923年春,父亲从日本学成归来。《实业救国》描绘了他先在沈阳后到武汉、上海、云南等地创办机器制瓷工厂,以抵制日货的情景。《雨夜囚车》描绘的则是1935年震惊中外的“《新生》事件”。父亲因“《新生》事件”获罪入狱,后因舆论压力,国民党当局又将他移至上海西郊“虹桥疗养院”软禁。国难当前,父亲与来访的张学良在疗养院附近的小树林里密谈,提出“联共抗日”,并取得共识:枪口一致对外,形成全民抗战。作品《国运密谈》(见左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在作者夏葆元的笔下,树林郁郁葱葱,鲜活生动,夕阳的光辉和弯月辉映,让人感到有什么大变动即将发生。
父亲和母亲有着曲折的婚恋过程。他们由一只风筝相牵定情,这正是作品《梨花风筝》的含义。1933年3月25日,父母在上海霞飞路1881号(现淮海中路)花园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作品《百年好合》(见右图)记录了这一刻:绿草如茵,乐队行弦,俊美的一对新人身旁围满了宾客。当时,中共领导人已托父亲动员积极力量,联合抗日。因此,客人中有地下党、爱国人士,也有国民党政要、社会名流。作者徐纯中描绘了先后来访的宾客汇聚于婚礼后午茶的场景,以融融阳光表达着新人的幸福,预示“国共合作”的光明前景。那时,父母的寓所车水马龙,宾朋满座,是达官贵人的聚会场所,也是进步人士、地下党员的接头密点。某假日午后,父亲正与同志们在“麻将桌”上研究如何揭露日伪“东亚和平秩序”的阴谋,突然一队日本人、汉奸荷枪实弹上门查询。母亲在通知父亲的同时,迅速穿上华贵和服,“傲慢愠怒”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她用流利的贵族日语,说出了很多她留学日本时寄宿在日本望族家庭中所听到的日军界高层人物的名字,巧妙地击退了这次突然袭击。这正是画作《智退敌寇》所描绘的内容。
父亲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工作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作品《患难之交》描绘的便是1937年父亲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商讨抗日的场景。1944年,父亲在新疆殉难,《振臂天山》再现了这一悲壮时刻。1946年,母亲携尚幼的我们回到上海老宅。清明遥祭,无处凭吊,她像父亲当年向她表白情意一样,在花园放飞一只风筝,上面写着:“我在这里等你。”其中的思念表露无遗,让人悲憾动情。
(作者:杜重远之女杜毅 杜颖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浏览:7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