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回忆在胶东抗日军政干校和抗大胶东支校的日子:(上)

Chief 发表于2016-07-11 23:06:27
到军政干校去
    1938年12月,山东纵队五支队司令员高锦纯找我谈话,要我到五支队所领导的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简称“军校”)去任副校长,该校校长由高兼任,副校长实际上要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我当时入党不久,突然要我承担这样重要的任务,自觉力不胜任。我向他提出自己没有经验,恐难以胜任。高司令员勉励我要勇敢担负起这一工作,并说:“你是学师范的,又当过小学校长,办教育应当是内行嘛。”看来,当时领导安排我做这个工作是有全面考虑的。于是,我凭着革命青年的热情,愉快地接受了这一工作任务,并决心干好它。
    军校这时已从掖县城搬到掖南山区郭家店附近。郭家店是掖县通往莱阳城的重要集镇,军校驻于郭家店以西的两个村庄,西面靠着马山。这个山区是平(度)、掖(县)边区的大泽山区的一部分,胶东区委当时就住在这里,在军校以西三五里路。据说当时是想把马山山区建设成一块根据地,这里向南可以深入平度,向东南可以向莱阳发展。但是到了12月,日伪大举进攻胶东内地城市,我们的军队要抗击敌人的进攻,已无暇顾及向莱阳发展。
    军校前任校长是丁光。我去后他调回司令部,不久调往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后来被派到太行区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学习。
    当时军校的前任教育长阮志刚也调走了,他原名袁时若,是威海中学的教员。阮志刚调到《大众报》社任社长,前任政治处主任仲曦东和阮一起调到报社,任副社长(仲曦东原是“三军”四路政治部主任,曾是济南高中的学生)。
    和我一起派到军校任教育长的是高锐。他原来是莱阳乡村师范的学生,抗战以后到延安陕北公学和抗大学习,毕业后回到山东,这时又派到胶东。他带来延安抗大一套制度、教材、工作作风等,我们就是依靠这些来办学的。军校政治处副主任宋桂生升任政治处主任,他原是小学教员,莱阳地下党员。这时的军政教员只有一两个人。我去后正在了解情况,还没有正式开展工作。中共胶东区委决定移驻黄县城,要军校也随着去,并通知我带几个人先到黄县县城去看房子。我带着军校供给处两个人随中共胶东区委的大卡车去了黄县。

军校移驻黄县城
    1939年l月,胶东形势紧张起来。平度之敌张宗援部的刘桂堂向掖县进攻。张之另一部赵保原则打起国民党旗号,经过掖县郭家店一带窜入莱阳。栖霞县国民党蔡晋康部大举进攻蓬莱县城。我军主力六十一团已被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调往鲁南。在日伪与国民党的东西夹击下,我军不得不分兵两面应敌。在这种形势下,胶东区委进驻黄县城,与专员公署靠在—起。五支队在蓬莱打退蔡晋康的进攻,高锦纯和蔡晋康还举行了一次“和谈”,又回到掖县,阻止刘桂堂的进攻。
    我到达黄县后,找到胶东区委王文同志和宣传部长林一山。他们告诉我:区委决定军校改由区委和五支队双重领导,由林一山兼任校长。军校的任务也兼训军队干部与地方干部,并指定军校驻到县城的孔庙里,归胶东区委领导(五支队当时不在黄县)。
    不久,军校全体人员由高锐和宋桂生同志率领,经过行军也到达黄县。孔庙里大部分房子是空的,只有大殿里还有不少泥像。我们进驻后,就把大殿改造成一个礼堂。
    约在1939年1月,胶东区委根据当时紧张的形势,决定将胶东公学(简称“胶公”)与军校合并。胶东公学是属于专员公署领导的一个民间中学,1938下半年创办起来,学生有三、四百人,多是黄县人。“胶公”的校长赵野民原是威海中学的教员,和阮志刚一起参加革命。胶东区委考虑,敌人的进攻将转移到山区,这样的民间中学不适应于战斗环境,所以要他们合并到军事性质的胶东军校来。对于原来“胶公”的学生,胶东区委决定尽量动员他们参加军校,实在不愿意干的就让他退学,教员也是如此。由于“胶公”的领导没有对学生进行积极动员,而军校派去“胶公”商量接收校舍和学校财产的同志态度又比较生硬,学生中有些坏分子一鼓动,说军校吞并了“胶公”,结果学生大部分散掉,只动员下几十个人参加了军校。事后,我和赵野民都受到胶东区委的批评。后来,胶东地区又办起一个胶东公学,还是由赵野民任校长。
    和“胶公”合并的最大收益是合并过来不少教员,这时军校的教员数量是最多的。在这前后的军事和政治教员有以下这些同志:
    杨介人,军事教员,曾经当过吴佩孚军队警卫营长,同北伐军作过战。“三军”二路起义后,他参加革命。因为他是一个旧军人,二路整编时,部队觉得不便给他分配工作,就把他派到军校来。经过后来工作锻炼和考验,我们觉得此人虽是旧军人出身,但没有兵痞流氓习气,很有训练工作经验,也有战争经验,所以他后来成为军校中的军事教学骨干。
    裴宗澄,军事教员,抗战以前在国民党掖县公安局当巡官,后来参加掖县我军“三支队”。“三支队”改编为六十二团时,他曾任营长。后来部队缩编(撤出蓬、黄、掖后,部队有很大减员),他在3月~4月间被派到军校当军事教员,9月~10月间又被调回当营长。
    刘云鹏,军事教员,曾在抗大学习,后从延安回到山东工作。因为是诸城人,他坚持要求到胶东工作。领导上虽然答应他的要求,但考虑到他曾在国民党军队刘珍年部(曾驻烟台)当过军官,所以没有派他到部队去,而是分配他到军校去教书。刘云鹏是继高锐之后来军校工作的又一个抗大毕业的干部,他也带来许多教材和歌曲,并向我们介绍许多延安和抗大的新闻。
    丛鹤丹,济南高中的学生,参加过“民先”,原来在“三军”四路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后来调到军校当政治教员。
    还有几个人是从胶东公学合并过来的:
    王卓青,原是我在济南师范时的英文教员,抗战以后来到掖县他妻子家里,参加掖县“三支队”,后分配到胶东公学当教员。
    林雅琴(女),王卓青的爱人,原是小学教员。
    张秀珩(女),五支队宣传科长罗竹风的爱人,大学生,黄县人,原是黄县中学教员。
    迟健民,大学生,和罗竹风都曾在青州当过中学教员。迟是蓬莱人,参加了三军”二路。二路整编后,他被分配到“胶公”工作,因为腿脚有残疾(腿瘸),身体情况不适宜随军活动,故于1939年秋冬季调出军校。1940年前后,地方又办起一些中学,他被调到蓬(莱)黄(县)联中工作,在1942年“大扫荡”中牺牲。
    李绍颜,大学生,黄县人,原是黄县中学的教员。虽然是地主家庭出身,但表现挺好。
    这几个人到军校以后都当了政治教员,因为军校没有文化课。赵野民没有合并过来,他留在专员行署工作。当时军校的这些教员,除裴宗澄以外,好像都不是党员。
    约在1939年2月,伪军刘桂堂占领掖县县城,紧接着又向黄县县城发起进攻。这时县城里只有胶东区委、专署和少数武装,再就是军校。此时,专员曹漫之负责全面部署城防工作,军校也归他指挥。军校当时只有大约二、三十支步枪,还搞来一些土枪土炮。听说掖县失守以前敌人派来许多特务混入城内,所以黄县曾搞过一次紧急戒严、清查人口,县城人家很多,军校全体出动参加清查工作。敌人进入黄县境内之后,专署布置了撤退工作,让我们组织一个小分队担任部分掩护工作,并准备实行“焦土政策”。我们领来几桶火油,准备烧掉划分给我们的几条街道。在撤退的当天早晨,军校大队由高锐率领,随胶东区委和专署机关撤退,并组成一个土炮队做掩护。另外将持步枪的学员组成一个排由我带领,根据专署发出的命令开始点火,大火只烧光了我们驻扎的黄县中学。当火烧到民房时,老百姓就出来给扑灭了。此时城外的枪声响起,我们奉命撤退。
    开始转移到蓬、黄南部的山区。不久,蓬莱城也失守。军校跟随胶东区委连续行军,向南经过招远进入莱阳。专署留在蓬、黄一带组成了北海指挥部,由曹漫之主持坚持该区的斗争。招远那时候被国民党顽固派徐淑明的部队盘踞,我们就驻扎在招远~莱阳边境的北泊村(在莱阳城西北,距招远不足十里路)。胶东区委驻在北泊村以北一二里路的张格庄,《大众报》社驻在北泊村以东二里路的石庙村。以后五支队机关也到这一带来,驻在张格庄以北里一二里路的山后村。
当时胶东我军所据有的三个完整县和县城都已失守,机关从城市搬到山沟,有些思想动摇分子逃跑了,部队有较大减员,军校学员中也有个别逃跑的。这次从蓬、黄、掖的撤退,是对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的一次严峻考验。
(招远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赵东祥  整理)

谁在收藏
浏览:297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南天逸云
    南天逸云
  • 红色人
    红色人
  • 王帅
    王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