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军大创办史:(三)第二期1947年6月至1947年12月

东岳军苑 发表于2016-07-12 19:00:01
1947年6月,自卫战争进行了一年。全军共歼敌112万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反动派被迫由战略进攻转为对我西北战场、华东战场重点进攻,全局处于守势。在华东战场,我军经孟良崮战役歼敌74师后,分为东线兵团和西线兵团作战,实行外线出击。 自 卫战争进入了最紧张、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为适应战争形势发展 的需要,华东军大开办了第二期,于1947年6月1日在山东掖县吕村举行开学典礼和隆重的阅兵仪式。
军大第二期调整了建制,由原七个大队改编为一个军事研究班和五 个大队。为了便于交流经验,改变第一期按原单位编组的方法,进行合编,大队和中队的干部也作了相应调整。
全期学制预定为6个月。受训学员3291人。军事研究班为野战部队调来的师团军政干部 28人。大队891人,二大队832人,这两个大队主要培训部队排连营各级军事指挥员。三大队1014人,主要培训部队和军区机关连营政治干部。四大队(预科)389人,全为起义解放军官,是第一期尚未结束前于3月开学的。五大队为通信大队,共390人,是由第一期留下继续学习的。1947年12月1日,原胶东抗大第一分校和第三分校划归华东军大领导,改编为胶东分校。共编 四个大队两个战斗骨干队,两个青年学生队。
这期学员大多经历了鲁南、莱芜和孟良尚战役的洗礼,具有实战经验。但是他们长期处在战争生活里,得不到休整和学习,许多宝贵的 斗争经验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的存在着自由散漫,纪律松弛,骄傲自满情绪。校党委针对这一情况指出,要耐心帮助他们总结经 验,提高军政素质,使之成为优秀指挥员,以适应作战形势需要,这就是全期的主要任务。

随着作战形式变化 开展以阵地攻坚战为重点的战术
训练国民党军在各次战役中屡遭惨败后,将其原用的大兵团蒐集式的滚进战术,改为固守铁路、公路沿线的城市和重要地区,进行坚固设防。其防御特点是,兵力火力配系比较严密,工事坚固,障碍纵深大,地堡群林立,在纵深内构筑核心阵地,配置重兵把守,屯集机动兵力,待机出击。
我华东野战军针对敌人作战形式的变化,既采取调动敌人于运动中,进行大兵团的歼灭战,又采取阵地进攻的作战形式,攻克敌军某些固守的要点。学校为了适应这一作战形式的变化,注重了阵地攻坚战的战术训练。在训练中,首先研究敌人坚固阵地防御特点,着重学 习我军在阵地攻击时如何集中优势兵力突破点,打开口子的战法, 研究步兵与炮兵、突击与爆破、运动与火力的协同动作,反复演练连续爆破敌人、障碍物、地堡群的动作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想定作业和编组演练。
营以上学员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本级战术的训练。是采取集团作业的方法,首先进行想定作业,结合现地进行研究,学会判断情况,选择主要突击点部署兵力火力,以及破坏敌人副防设施、开辟通路、攻打敌人地堡群、突破敌前沿。二梯队(预备队)进入战斗 的指挥程序、内容和方法。二是组织学员介绍战例,选择有代表性的战例,以中队或区队为单位,结合沙盘进步探讨攻坚战的经验教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三是参观学习连排学员队阵地攻坚战斗的实兵演习,加深直观印象,巩固已获得的知识。通过学习,广大学员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坚定了打攻坚战的信心。
连排长队的学员除学习攻坚战的基本知识外,主要学习连排攻坚战斗的组织与指挥。他们的理论学习内容和想定作业的方法大体与营团干部学员队相同。但着重于编组演练,并按先分练,后合练的方法实施分练时,主要演练连续爆破敌人副防设施和开辟通路的动作,各战斗小组连续攻打敌人地堡群沿堑壕交通壕发展进攻的动作,连续突击敌人防御阵地前沿以及攻打核心阵地的组织与指挥。在完成上述三 个主要问题的分练后,进行编组合练。从战斗组织到战斗实施全过程进行了反复演练。最后,有的学员队又进行了实弹战术演习,演习时 组织营团干部学员队参观学习,还邀请了地方干部和驻地群众参观。通过理论学习,编组演练,实弹演习等三个阶段的训练,使广大学员学到了较多的知识,练出了过硬的本领。
政治干部学员队主要学习阵地攻坚战斗的组织与指挥战斗骨干学员队,青年学生队,主要学习利用地形地物,判定方位,班排阵地攻坚战斗,着重演练单兵和班的攻坚战斗动作。五大技术训练与前期相同。

根据革命斗争形势需要 开展以诉苦运动为主要内容的阶级教育
本期的政治教育除按照第一期的课程安排进行外,在研究班和营干队学员,增加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战斗骨干、青年学生和起义解放军官学员,增学了《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等课程。
连以下各学员队在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诉苦运动”为中心的阶级教育。诉苦前各队广泛地进行了社会调查,培养典型实施时,按照从教育入手,深入动员,典型引路,全面展开,总结提高的路子进行。二大队首先召开了诉苦大会。校首长各大队政治干部参加。 通过典型人物的血泪控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出卖民族利益和镇压人民群众的滔天罪行,痛斥了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镇压和血 腥剥削,揭露了旧社会逼得人民群众无路可走的腐朽制度,深挖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贫穷落后、受尽压迫和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的社会根源。接着,各学员队都掀起了诉苦运动的高潮,口诛笔伐,群情激愤,展开了血泪控诉。有的父母被迫卖掉亲生儿女还债,有的父母饱受饥寒之苦,倒毙在荒郊野外,有的亲人遭到豪绅毒打,死于非命;有的姊妹被奸污,悬梁自尽,如此种种,不计其数。在诉苦之后,又展开了算账挖根活动,使广大学员找到了苦根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压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集团,是三大敌人的 集中代表。要报仇,应该报阶级仇,要解放,必须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和封建制度。通过诉苦运动,广大学员进一步懂得了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人民才能彻底解放的道理。
诉苦运动,是一种深刻的阶级教育,是我军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学校在这一教育中注意了掌握两个环节:一是通过诉苦和算账挖根,使学员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阶级觉悟上实现了一个飞跃,二是引导学员将阶级仇恨化为动力,落实到刻苦学习,苦练杀敌本领, 愉快走上前线的行动上。

从学员实际出发  开展进步运动
这一期政治工作的中心是,在学员中开展进步运动。校政治部于1947年3月20日和5月5日,曾两次召开政治工作会议,总结第一期立功创模运动的经验。与会同志经过深入讨论认为,为了继续大力发扬革命英雄主义,深入持久地开展革命竞赛活动,结合学员主要任务是学习和在校学习时间短的特点,一致同意在职干部继续开展“立功创模”活动,学员队开展进步运动。在学员中有突出事迹者,仍可立功评模。会议制定了“业务进步,思想进步,遵守校规,团结互助”四项内容。建立进步登记,“一课一事一评”等奖评制度,采取与教学活动各项工作、生活管理结合的方法进行。强调这运动应扎根于思想,落实于行动。
《军大导报》于1947年4月7日发表开展进步运动的社论,号召全校学员向四大目标前进!校政治部首先在二大队进行试点。经过充分动员,在弄清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军事训练,掀起了进步运动的高潮。在10天的时间里,出现了学员朱润山刺杀千枪手,又涌现出千枪班,千枪队的先进集体,推动了全校刺杀训练。不久,《军大导报》发出了把进步运动与战术训练结合起来的号召。各大队相继召开政治工作会议,总结进步运动的经验。1947年7月13日,学校召开了进步大会,8月1日,校首长颁布进步嘉奖令,授予大队六队学员谢宜中、五队学员费刚林为特等进步学员,把进步运 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行政管理、作风建设、执行规章制度等方面得到了落实。
进步运动,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功创模运动”的基础上进步的发展。它普及于全体,贯彻于始终,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和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锻炼了学员的革命意志,激发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实战需要出发,引导学员学好“能打仗,能带兵”的本领,深受广大学员的欢迎。

北渡黄河
1947年8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八个整编师的兵力向我胶东解放区进攻,企图侵占胶东半岛、控制烟台等滨海城市。我军为主动打击敌人相应调整了部署。华东军大奉命于1947年8月北渡黄河,向渤海阳信地区转移。全体人员分陆上和海上两路行进。海上梯队,由卫生队、家属及机关轴重编成,乘船渡渤海湾,抵羊角沟与陆上会合。陆上梯队,由校直机关和四个大队编成,大队为前卫,二大队担任侧后警戒。机关在大队后跟进,校首长靠前指挥。
当行至沙河时,上级通报“昌邑、寿光、广饶等县城被敌占领,有反动武装匪特袭扰”。学校当即决定,改变行进路线,避开敌人,沿渤海湾边沿地区加速前进。当行至寿光城以东,前卫大队与敌遭遇, 展开了激战。该大队指挥灵活,果断,先敌开火,先敌攻击,全体干部和学员英勇顽强,交战30分钟,击退了敌人,保障了校本队的安全。当通过寿光敌占区后,敌军突然从我背后追来,距我仅有15华里,担任侧后警戒的二大队严阵以待,准备迎击尾随之敌。由于敌人掉头西去,我继续安全前进。
由寿光城至黄河渡口,约100公里,大雨傍沱,道路泥泞,黑夜行军,步履艰难。沿途人烟稀少,一片荒凉,吃不上饭,喝不上水。休息时,为了免遭敌机侦察空袭,只好在树下,茅草丛里,脚泡在泥水 里,站着,蹲着,分散荫蔽休息。许多同志脚上打了血泡,还背着被雨水打湿的沉重背包,夜行百里,病号、伤残、体弱和女同志更为艰难。在艰苦的情况下,全校同志发扬了阶级友爱、团结互助的革命精神,共度困难。余副校长手提马灯,往返十余里,陪同医生为一位临产的女同志顺利接产。校直总支书记柏林同志脚部曾负过伤,是个跛脚,帮助女同志背孩子,帮助病号扛抢。他们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至 今仍为许多同志怀念。
8月20日,校本队到达黄河渡口,以教育长陈铁君等同志组成的渡河小组,在余副校长亲自指挥下,严密地组织了渡河。由于船少、船小,大雨连绵、河水暴涨,又有敌机袭扰,经过四个昼夜胜利完成了艰险的渡河任务。余副校长、陈铁君教育长以及渡河小组同志,在黄河渡口上,坚持七昼夜,风餐露宿,备尝艰苦,他们为学校北渡黄河,保障全体人员安全做出了努力。1947年8月25日,全校向阳信县进发,9月15日,到达目的地。阳信县流坡坞。这次行军,先后持续45个昼夜,行程850华里,全校同志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奔 赴 战 场
第二期学员于1947年12月,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走上战场。这期共毕业学员3362人。其中分配到华东野战军1463人,华东军区932人,为渤海军区扩建野战部队调去741人,为充实两广纵队分配去118人,提前分配108人,起义解放军官学员110名留胶东分校继续学习。广大学员在提高了军政素质的基础上,在进步运动的推动下, 人人愉快服从分配,个个要求到前线去。二大队四队学员朱润山代表全队上书校首长:“决心上前线,到连队为士兵服务,到战场上为人民立功”。离校前,各大队分别举行了座谈会、茶话会、诗歌会、军民联欢会,驻地群众送鸡蛋、炒花生、煮地瓜,欢送亲人。有位学员 献词说:“一杯白水敬亲人,永远不忘母校恩,告别老师回战场,英勇杀敌献终生。”他们以高昂的英雄气概,迈着坚定的步伐,奔向前线。
(来源:《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校史概况》)

浏览:1898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寻找
    寻找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