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树祥口述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技术

渤海拾贝 发表于2016-07-16 12:40:04
    我是在1945年1月参军,入伍就编在渤海军区特务营炮连。当时特务营是四个连队编制:一连是机枪连,装备四挺重机枪(九二式、水冷重机枪和一挺改装的日本航空机枪);二、三连是步兵连;四连是炮连,三个排,每排两个炮班,一个步兵班,步兵班的任务是保护炮班。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辽宁造八二迫击炮五门,十生丁(厘米)迫击炮一门。迫击炮都没有瞄准镜,我们凭经验目测距离,打得也很准。后来特务营又编进来了一个步兵连。
    1945年9月,渤海部队攻克无棣缴获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这门迫击炮身管用土法制造,外径有三四十厘米,再加上炮架,整座炮非常重,行军时包括它的弹药要用六匹骡子牵引。十六生丁炮装备我们三排,一个排就装备这一门炮。十六生丁炮的炮弹个头很大,无棣战斗后攻打敌人一个据点,一发十六生丁炮弹打在围墙上没炸,敌人一个班守在那里,一看那么大的炮弹,都跑了。这个班的班长被俘后分到我们三排,经常叨叨这件事。后来因为这门炮太重,炮弹也缺,淘汰了。
    渤海军区的迫击炮平射什么时候开始用于实战,我没打听,但我一进炮连,学的就是迫击炮平射,这个时期迫击炮平射技术已经运用得相当成熟。从这点上看,渤海军区迫击炮平射在1944年已用于实战。我听老战士说,迫击炮平射技术是特务营营长朱志明生病住院期间琢磨出来的。
    朱志明发明的迫击炮平射技术简单易行,只需要在炮管上做一个小改造,在炮管靠近炮尾部的位置钻一个小孔就可以了。迫击炮曲射时,用螺钉拧住小孔,防止发射药火焰外泄。迫击炮平射时,把炮管放在地面上,调整好射击角度,在炮尾孔部插进一根导火索,导火索的一头和迫击炮弹杆部的发射药包连接。炮尾后放一扇半埋在地下的磨盘,炮管上再压上麻袋包,抵消后坐,有时干脆就拿一个磨盘压住。导火索接上拉火把,拉动拉火把,引燃导火索,再引燃发射药,炮弹就直射出去了。迫击炮弹装填硝铵炸药,发射药用黑火药,装在用丝绸缝制的药包里。迫击炮平射最多用七个药包,最远打七百米,再远就不行了,药量大了炸膛。到了解放战争,我们在平射技术的基础上又发明了迫击炮送炸药包技术。
    我在1945 到46年任特务一团炮连三排副排长、排长。一团炮连,三排最强,有两个优秀班长。八班长苏庆华,战斗英雄,神炮手。苏庆华在战斗中打掉右臂,回家养伤没有再归队。他应该回来,太可惜了。九班长姓聂,战斗模范,后牺牲。
    1946年6月,渤海军区主力攻打德州。当晚,特务一团打北关,特务二团打南关,一团攻克,二团失利。第二天调整部署,一团攻击南关,二团一个营攻击车站。敌人固守车站一座红楼,楼四周地形开阔,不易接近。一团占领南关后,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到一团阵地,命令炮连三排迫击炮平射,支援二团。三排认为距离太远,景晓村坚持,并让三排在炮弹里装进一部分硫磺。三排把一座民房墙壁打开一个洞,八二炮瞄准红楼的一个窗户,前两发炮弹失准,打在窗户下沿,第三发炮弹钻进窗户爆炸,炮弹里的硫磺迸溅燃烧。这座楼是砖木结构,木制地板,楼里很快着火,冒出浓烟。守军一个连全部跑出大楼,在楼外一块洼地被二团围歼。
    1946年上半年开展“百日大练兵”,胶东军区派来几个人到一团炮连学习迫击炮平射技术,安排到三排两人,一个任见习副排长,一个任班长。“百日大练兵”结束前,这些人返回胶东。(马树祥口述,步兵军士整理记录)


    注:据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十六生丁迫击炮被称作“镇海吼”,渤海老人王京建见过这门炮,也说这门炮叫“镇海吼”,1951年版《二十八军军史》称该炮口径为“十五生”。王京建是在惠民见到这门十六生丁迫击炮,当时王老要去商河,有一辆卡车给商河送大炮,他搭车跟去。他以为大炮是制式火炮,上车才发现是土炮,炮身粗长,他认为那是一门发射球形炮弹的旧式前装土炮,后来才知道是迫击炮。我最初在强国军事纵横论坛提到渤海有一门十六生丁迫击炮,“马甲同志”跟帖说,这门炮后来成为渤海军区炮兵教导队的训练用炮。马甲兄说他有完整的炮兵资料,我需要可以向他要,要哪部分,给我哪部分。他已经多年不上网了,现在联系不上了。马甲同志,《老总小传》作者,老舰船名人。

浏览:2271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