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北撤烟台前后(作者:王景文)

东纵传人 发表于2016-07-17 12:02:19
东江纵队北撤烟台,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同国民党谈判中涉及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欢迎东江纵队来烟,是胶东党史上的一件大事。为征集、整理好这一专题资料,我们查阅了有关报刊,外访了原东江纵队老战士和烟台当地群众,获得了大量的原始材料。经初步核实,记述如下。
一、 东江纵队
东江纵队的全称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1943年12月2日,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把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正式改为这个番号。曾生任司令员,林平(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尧任副司令员,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建队时,公开发表成立宣言和领导人就职通电,宣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
 东江纵队的前身,从1938年就活跃于粤南珠三角洲的东江地区。在长达八年艰苦曲折的抗日战争中,她在党中央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拥有1.1万余人的部队。这支部队远离党中央,远离我军主力,在敌、伪、顽夹击的情况下,紧密依靠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状态方针,转战东江两岸,深入港九敌后,挺进粤北山区,英勇打击敌人,积极配合了全国抗日战场和盟军对日反攻作战,并在东江和北江广大地区建立了根据地和游击区,控制着数百里的海岸线和通往香港的交通要道,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严重威胁着日军的南海防线,成为中外共知的华南抗日战场一支坚强的武装力量,对抗日战争、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二、北撤原因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朱德总司令命令华南日军派代表到东莞地区,由曾生司令代表华南游击队受降。但是,由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进行无理阻挠,致使日、伪军拒绝向我军缴械。我解放区军民执行朱总司令命令,坚决向一切拒绝投降的敌人发动进攻。致9月底,解放了东江两岸、沿海地区和粤北等地的城镇60余处,收复了大片国土。而国民党当局却污蔑东江纵队为“土匪”,并以“剿匪”为名,调集四个正规军及地方武装共7万余人包抄围攻,妄图在国共谈判达成协议之前,一举消灭广东人民革命武装,独吞抗日胜利果实(见1946年3月27日《新华日报》社论)。曾生司令坚决执行党中央提出的“分散坚持,保存武装,保存干部”的战略方针,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妄图消灭我军的罪恶阴谋。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全国和平、民主,同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于1945年10月10日达成了《双十协定》。在谈判中,我党中央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以取得国内外广大中间力量的支持,在不损害人了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作了必要的让步:提出将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不包括豫北)等八个解放区的部队,撤至陇海路以北和苏北、皖北解放区。根据《双十协定》,国民党当局不得不承认广东省有中共武装力量存在,并签定了《北撤协定》:(一)承认华南有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二)同意北撤2400人,不撤退的复员,发给复员证;(三)撤退到陇海路以北,船只由美国负责。(见1946年4月7日《新华日报》)1946年3月底,重庆三人小组派出中共代表廖承志、北平军调部第八执行小组中共代表方方、华南中共武装人员代表林平及东江纵队司令曾生,在广州同国民党广州行营进行了北撤具体问题的谈判。谈判期间,国民党当局蛮不讲理,有意拖延时间,并继续向“东纵”进攻,企图原地消灭东江纵队。我方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从和平大局出发,为保存东江这支久经锻炼的革命力量,一面从政治上揭露敌人的阴谋,一面在军事上进行自卫反击,积极争取尽快达成北撤具体协议。为此,我方也作了一些适当的让步。经过50余天的激烈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阴谋,于5月21日达成了北撤烟台的具体协议。

三、 北撤经过
1946年3月底4月初,中共代表廖承志在广州与美蒋代表多次协商,达成了东江纵队北撤的十项协议,基本确定了北撤2400人(包括妇孺300人),在大鹏半岛集中,用美舰载运到山东烟台登岸这些原则。但在人数、时间、集中地点等方面还有争议。4月8日,曾生司令到广州,又与蒋方协商,达成了集中地区、撤走路线、安全保障、粮食供应等具体细节协议24条。同时对蒋方提出的“不接受馈赠”、“不得召开群众大会”、“不得单独与区村谈判”及“政府派宪兵情报人员调查监督”等条款作了让步。
按协议规定,从开始调查之日起,到人员全部集中起来,时限一个月。而东江纵队当时是散处在东江南北岸和北江东岸的广阔山岭地带,加上交通不便,时间又紧,的确困难很大。然而,他们不顾路遥、水阻以及沿途国民党军队的围击,终于在6月20日集中完毕。协议还规定,除北撤的2400人之外,其余人员均就地复员,为此,东江纵队承担了相当繁重的复员安置和家属安抚工作。当时,东江人民听到自己的子第兵要北撤,思想不通,纷纷前来质问。东江纵队在葵涌、沙鱼涌两地专设了“抗属问询处”和临时招待所,接待了大量来访者,并逐个进行说服工作。此外,“协议”规定,由我方出钱,租用美方三艘登陆舰作为运输工具。因美舰在沪遇风,拖延了日期,直到6月29日下午才登船。
东江纵队指战员在集结北撤和向东江父老告别时,情景非常感人。《新华日报》、《烟台日报》以及香港《华商报》都作了大量的报导。
中共代表方方亲自赶来送行并讲了话(见1946年7月7日《新华日报》香港航讯)还代表中央军委致全体指战员一封热情洋溢的慰问信。(见《星火燎原》第8期85页)
6月30日早晨,三艘陆登陆舰以一艘驱逐舰为前导,由大鹏湾起程,经过五天五夜的海上生活,于7月5日晨7时到达烟台码头。

四、 东纵在烟台
烟台市在东江纵队尚未到来之前即做好了热烈欢迎的各项准备。
7月5日上午,当三艘登陆舰在烟台港海面刚刚出现时,全市群众“万人空巷,箪食壶浆”,执旗举花,列队涌向海港码头。市内商店县旗结彩,锣鼓喧天,“欢迎劳苦功高的东江纵队”、“欢迎战功卓著相忍为国的人民子弟兵”等大字标语横贯街心。胶东行署主任曹漫之、胶东军区副司令王彬、六师师长刘涌、政委仲曦东、烟台市委书记滕景禄、代理市长徐中夫等亲到码头迎接。当曾生司令率队登岸时,鞭炮齐鸣,欢声雷动,群众纷纷投以鲜花,各种慰劳品不断塞入战士的衣袋。欢迎盛况,热烈空前。
在烟台港门前举行欢迎仪式。王副司令、曹主任、仲政委相继致词。最后,曾司令员讲了话。他首先代表东江纵队向大家致谢,继而简要说明他们北撤的原因、目的,表示誓与山东人民一起,为争取祖国的独立民主而奋斗到底。
翌日,烟台市党政军民举行“欢迎东江纵队胜利北撤大会”,胶东区党政军领导人在会上讲话,高度评价东江纵队北撤重大胜利。随后,华东局、华东军区、胶东行署都派出慰问团,带上布匹、军鞋、袜子和胶东特产花生、红枣、西瓜、梨子等,赶到东江纵队驻地进行慰问。
7月10日,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自邯郸发来慰问电。全文如下:新华社转曾司令暨东江纵队北撤全体同志:
你们为争取全国和平民主,忠实执行中共中央的和平方针,忍痛让出血战八年所艰苦缔造的东江解放区,离别家乡亲朋父老,毅然北撤,获得国内外人士一致的同情和赞扬。在此,谨向你们致以亲切之慰问!现今内战锋火弥漫,愿共同携手保卫和平。予好战之徒以严重打击!
刘伯承邓小平      7月10日
7月8日、14日,《大众日报》、《烟台日报》先后发表社论,赞扬东江纵队抗战八年的丰功伟绩,支持相忍为国离乡北撤的革命行动,表达了烟台和山东全省军民衷心欢迎之情和共同战斗的决心。
7月27日,曾生司令假借烟台外事办公厅举行记者招待会,纵谈东江纵队抗日战绩,报告北撤经过,揭露国民党当局阻挠破坏的罪行。
8月4日,东江纵队在烟领导成员,鉴于北撤后,广州国民党当局不顾信义,不断摧残该队复员人员,破坏东江和平民主生活,使数百万人民重遭涂炭,特向东江父老发出紧急通电。强烈抗议国民党当局残害复员人员及东江人民的暴行,希望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采取共同步骤,坚持自卫立场,用斗争换取和平。(见1946年8月21日《新华日报》)
东江纵队于7月中旬由市区移驻西郊芝水一带。根据中央央指示,主要任务是适应北方生活,整训队伍,提高干部质量。
部队在驻防休整期间,倍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爱护。烟台人民把东江纵队战士视为自己的子弟兵,热情地为他们腾房让铺,担水,送钣,问寒问暖,让全体指战员换上了崭新的军装。为照顾战士们的生活习惯,烟台市政府特地从大连调运了许多大米,并动员当地部队、居民多节约些白米,拨给东江纵队。职工会、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多次捐赠鸡蛋、水果等慰劳部队。芝水区政府委派妇救会、识字班到东江纵队手把手地教炊事员做馒头、包子、面条和饺子。胶东军区抽调了120名炊事员,到东江纵队各伙食单位帮厨。各区乡党组织派出干部,给东纵部队介绍当地革命斗争历史和群众风俗习惯。东纵部队也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和政策纪律教育,发动干部、战士做好群众工作。他们每天清扫街巷庭院,为房东挑水、担柴,深受群众称赞。
关于东江纵队北撤人数,按“协议”规定是2400人,而实际登船人数为2583人。原因是:在大鹏湾集结登船时,除北撤全部人员外,岸边有二三百名女运输员和“小鬼”要求随船北撤,经再三劝说无效,最后登上了舰艇。据曾生司令抵烟后向中共中央华东局汇报纪录稿记载:北撤部队抵烟总人数2583人。其中珠江纵队89人,韩江纵队47人,南路23人,桂东南1人,东江纵队2423人。在总数中,团级以上干部70人,营级干部144人,连级干部316人,排级干部322人;地、县、区党组织干部73人,县、区、乡政府干部71人,财经干部77人,卫生人员26人,电台报务人员32人,机要人员13人,其它技术干部80人;妇女413人,小孩40人。女同志多属干部(电台、政工队、卫生、文书、缮写等),女炊事员及家属100人。在总数中,共产党员占百分之六十五至七十。东江纵队全体人员在胶东休整期间,编成三个战斗部队1100余人,一个干部队700余人,妇女队220余人,机关500余人。

五、 离烟去向
东江纵队在烟期间,根据中央指示,归华东局,华东军区直接领导。9月初,华东局为贯彻中央关于东纵北撤部队“保存骨干、培训干部、以利将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对东纵的培训使用作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经请示中央决定:(1)东江纵队名义保留;(2)战斗部队编成东纵教导团,仍由东纵司政机关统率;(3)地方干部、技术人员分别送入党校及侦听、卫生、通讯学校学习;(4)军队干部编成一个队在军政学校学习;(5)东纵教导团统归华东军政大学统一指挥教育。
根据上述决定,东江纵队在烟台经过两个月的休整,初步熟悉了北方的生活习惯,稳定了思想情绪,补充了给养、装备,于1946年9月13日从烟台出发,途经莱阳、高密、诸城、莒县,至10月1日到达莒南大店地区。部队随即整编,分别编入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党校,开展军政教育。
后来,东江纵队曾正式编入华东野战军的战斗序列,参加过著名的莱芜战役和睢杞、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在此期间,根据华南地区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该部曾派遣三批干部先期回粤工作。1947年夏季,曾生司令奉命率领东纵全体人员到渤海区进行军队整训和两广纵队的组建工作。在此期间,接收了莱芜战役的济南战役之两广籍解放战士1000余人及当地新参军战士1000余人,经过三个多月的整训,1947年8月1日,在惠民地区正式宣告“两广纵队”成立。1949年3月8日,为了解放华南,两广纵队由三野转隶四野指挥,1949年夏随四野大军南下。10月,同粤赣湘边纵队汇合,担负解放广州战役一翼的任务,为解放全广东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依据资料:
1、曾生:《坚持华南战场抗战的一面旗帜》(人民日报1983.11.23)
2、张持平:《东江纵队北撤侧记》
3、1946年9月10日《曾生司令报告东纵北撤人员情况》(中央档案馆原记录件)
4、晨曦:《东江纵队集中北撤》(新华日报1946.7.6)
5、《东江纵队北撤抵烟》(大众日报1946.7.10)
6、《曾生司令在烟报告北撤经过》(新华日报1946.7.30)
7、《欢迎东江纵队登陆记》(人民日报1946.7.20)
8、《东江问题协议公布商定中共部队运往烟台》(新华日报1946.4.7)
9、《大众日报》1946年7月份有关东纵来烟的连续报道。

谁在收藏
浏览:2864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