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彰风同志生平简介

东纵传人 发表于2016-07-17 23:41:55
    1913年,饶彰风(原名饶高评)出生于广东大埔县下马湖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饶高评12岁未读完高小就辍学在家务农,并自行修完高小课程。
    1927年,饶高评14岁时,就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埔中学,成为埔中特14级学生。他的文章写得好,数理化拔尖,还喜爱拉手风琴,画画,打球,被称为“全才”。初一当班长,级长,由于他反对老生欺压新生,能团结新老同学,取得同学的拥护和信任,初二,初三连续两年被选为学生会会长,而且是个有威信,有号召力的学生会会长.。那时就初显了他的领导才能。他坚决反对老生欺压新生的恶习惯,他号召班里的同学团结一致,提出“保护新生"的口号,与这种恶习惯作坚决的斗争,终于把高年级的同学“征服”。有一次,在学生会的会刊上批评了某些学校行政当局的反动措施,包揽诉讼,鱼肉人民,引起了校长(清党要员之一)的愤怒,掀起了悍然大波,校长要到县府控告学生会,但由于学生的团结一致,绝大多数教员的支持,终迫使校长收回自己的意见,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当时,进步力量在埔中的领导很强,高评是第一名的新生,便被高年级的进步学生所注意,他在学生会里看了很多进步书籍,如在学生会里读《少年先锋》,《响导》《共产主义ABC》《国民党的左右派》等进步刊物,接受进步思想。他在初二时便在班上办了一个小刊物《曙光》。信念黑暗总有尽头,代之必是曙光。因痛恨黑暗,决心要追求进步,追求光明,高评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追光"。
    1930年,高评17岁,在埔中毕业,考入公费的广州陆地测量学校,三个月后又考进中大预科,1932年秋转入中大农学院。
    1932年夏天,高评利用暑假回乡,聚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出版了一份叫《小小》的刊物,由他负责主编。直指大埔县统治当局官场污秽的黑幕。
    1932年,19岁的饶高评在中大联络了一批进步青年,杜埃,楼凄,邝明,江穆,张直心组成一个文学社,商议并筹划出版了广东最早的革命文艺刊物《天王星》和公开的掩护刊物《南音》。高评当主编,除在广州现代书店发售外,还送各大城市的机关,工厂,学校,也寄送给上海的“左联",但只出版了三期,便被查封,遭通辑。 1933年2月27日,国民党省政府正式下密令捉拿饶高评,高评出走香港。
    1933年夏天,20岁的高评从香港找到了上海,在上海暨南大学附中,经何家槐(被鲁迅称为“七个东北救亡青年作家之一)介绍,参加了“左联”组织。
    有一次,高评见到了鲁迅,能够同这位仰慕已久的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会见。高评感到由衷的喜悦,后来他还请鲁迅写了“文化书店"的题词。在33年7月10日、3 1日在(生活日报)分别发表他的小说(烟叶潮)和(三个女游击队员)。
    1934年,饶高评与张桂芳结婚(张桂芳,1938年人党,39年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43年参加东江纵队民运队工作,45年春在部队因病重牺牲于麻溪地区)。高评动员桂芳从海外归来的三哥张富昌出钱,一起在大埔县城开办了《文化书店》。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地宣传抗日。
    1935年,为了向群众宣传抗日,高评又到下黄沙村梧岗小学任校长。它积极提倡新文学,根据鲁迅对新文学和拉丁化的见解,研制了“客家话拉丁化方案”,在该校试行。积极推动当时的“新文字运动”。他倡导国难教育,向同学灌输抗日救国的思想。当时的五,六年级学生大都成了党的干部。.由于中大进步同学的催促和当时境况的危险,高评重回广州。.下半年开学不久,驻军包围了梧岗小学,拘捕了代理校长和全体教员,发现校长不是饶高评,只好放人。
    23岁的饶高评,1936年在中大参加“突进社",并加入共产党,担任南临委秘书。改名“普特",从外文无产阶级“PROI_ETARIAT'’的汉字译音“普罗列塔里亚特"中摘取,表明他决心要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战士。后取同音“蒲特”。
    1938年,广东省委成立,蒲特任委员兼宣传部长,领导报刊与出版机构为抗日呐喊,担负广东文化界抗日救亡协会的领导,促进了广东文化界统一战线的形成。编辑<大路>周刊。
    1939年2月,东江特委成立,任常委和宣传部长,蒲特经常给干部训练班讲课。
    1940年,任粤北省委统战部长,化名黄得庆,在曲江办起樟油工业合作社任董事会主席。这里既是党的活动据点,又是粤北省委经费来源的基地。
    1942年5月,粤北省委遭破坏。同年12月成立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蒲特任临委秘书。
    1943年12月,东江纵队成立,任东纵司令部秘书长。这时的蒲特才刚满30岁。
    1945年7月,中共广东区委员会成立,任区委委员,宣传部长。
    1945年,蒲特与何秋明在香港结婚。(何秋明在抗战时期,在上海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和文艺宣传工作。1944年十一月参加广东游击区工作。任广东东江纵队海燕政工队副队长。惠阳交通站站长,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职业妇女部干事。地下工作党组组长,香港工委机要秘书。在社会主义时期,历任广州市妇联福利部部长。广东省妇联常委,省妇联福利部部长,省妇联办公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校党委委员,外语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1976年病逝)
    1945年lO月,32岁的蒲特(改名饶彰风)被派往香港开辟宣传阵地。才一个多月,11月13日《正报》创刊,同时筹办《华商报》复刊,创办了《有利印务公司》和《新民主出版社》任社长。成立了新华南通讯社,任社长。
    1946年1月4日,从决定到实现,才三个月,《华商报》复刊。成立香港东江纵队办事处,任主任。
    1946年6月——1947年,港粤工委五个委员之一,文化宣教委员会总负责人。参加创办《达得学院》工作。
    1947年3月——5月,到泰国、马来亚开展华侨工作。
    1948年2月,赴马来亚新加坡接任夏衍的文化小组组长工作,建立新华社新加坡分社,任社长,创办新加坡《新华周报》,开办了新加坡《新民主出版社》。
    1948年——1949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任秘书长。参加香港分局组织的专门领导小组,完成中共中央交给的任务:把在港的各民主党派领袖和一大批社会贤达、知名人士上千人秘密送到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送到北平参加全国第一届新政协。饶彰风分工负责具体工作,到1949年中,和同志们一起,以周密的安排,无一差错纰漏,全部安全胜利地完成了这一重大任务,得到了党中央、周恩来的表扬。
    1949年2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任秘书长。领导参与了策动国民党军政人员举行的粤东起义、闽西、粤北始兴起义,  “两航”起义, “灵甫"号和“重庆”号军舰起义,福建省银行香港分行等银行和招商局起义以及广州地区的“护产运动”。
    1949年lO月,在广州市军管会主任叶剑英的领导下,参加接收广州工作,任广东省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兼省新闻出版处处长、创办(南方日报),任社长。广州解放第九天,《南方日报》就创刊了。
    1949年11月,组建华南分局统战部,任付部长,叶剑英兼部长。
    1950年10月,广东省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任秘书长。帮助各民主党派,农工民主党、致公党、民革、民进、民盟、民建、台盟、侨联组建华南、广东机构和开展工作。
    1951年,亲自领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由华侨、港澳工商界人士投资的,由邓文钊先生任董事长的“公私合营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华企”)和由黄洁任董事长的“广东华侨工业建设有限公司”(“华建”)。立即开展进出口贸易,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并先后办起了广州南方针织厂、徐闻华南糖厂、广宁华南松香厂、东莞生粉厂、广州三联纱绸行等企业以及跨地投资,建设北京的新桥饭店和广州的南方大厦;“华建"则开办了广州华侨麻袋厂、深圳华侨招待所、建造了广州华侨大厦、华侨新村……
    1951年9月,广东省第二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任秘书长。
    1955年1月,任华南分局统战部部长,广东省政协第一届委员会,任秘书长。同年7月任广东省委统战部部长。  “华企"“华建”被合拼为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华投”)
    1957年,因“华企”“华建”被打成“黑样板",彰风被指责为“带着浓厚的资产阶级观点和感情去领导华南企业公司工作,在和资产阶级斗争中解除了思想武装”受到了党内通报批评。
    1958年,彰风更受到不应有的批判斗争,被定性为“犯有严重右倾投降主义、严重的地方主义和严重的反党活动性质的错误”,被撤职、降级、下放到连平县当县委书记。
    1960年,调广东省科委,彰风任副主任。
    1964年,广东省人委文教办公室,任主任。
    1965年,创办广州外国语学院,彰风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1970年9月12日,彰风受害于广州军区第31办设在广东省乐昌县七里营,专门关审老干部的乐昌监狱里。
    1979年lO月24日,广东省委统战部提出复查意见,认为饶彰风57年时的问题是“工作上和思想上的一些缺点错误,属思想认识问题,不是‘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不是‘严重的地方主义’,不是‘严重的反党活动’,原结论缺乏事实根据,应予否定。”  
    1980年4月3日,广东省纪委发出文件批复省委统战部,同意统战部意见,认为处分不当,应予纠正,“撤消一九五八年对饶彰风同志的处分决定,恢复其政治名誉。"
    l982年9月22日,广东省委统战部根据省委的决定,在省科学馆礼堂举行“饶彰风同志逝世十二周年纪念会”。
浏览:2939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