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淄博高新区卫固村杨佃臣

Chief 发表于2016-07-19 17:34:04
2015年3月26日上午,我们来到淄博高新区卫固村,找到了92岁的抗战老兵杨佃臣,倾听他讲述亲身经历的往昔。老人虽年过九旬,仍目光炯炯,精神健旺,口齿比较清晰,讲起往事语言十分朴实。

在地主家扛活时被发展入伍
杨佃臣说,自己是在1945年2月当的兵,在小鬼子投降以前跟他们打过几个月的仗,没当兵之前一直在地主家里扛活。
“一个同姓的哥哥找到我,说现在大家都在抗战,你怎么还给地主干活,还嫌被剥削得不够吗?”他说到这里摇了摇头,笑着说自己当时刚二十出头,年纪小,又没文化,觉悟不高,但听了这位哥哥的话后心潮澎湃,血性男儿就得当兵去。据杨佃臣回忆,这位同姓哥哥当过武工队队长,在他的引导下,自己加入了当时的地方部队——长山区中队。
讲到这里,老人起身走进里屋,找出了自己的转业军人证明书给我们看,上面写明:1945年2月入伍,1953年12月复员。老人说,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有些难忘的经历自己仍然记得。

入伍3个月入党,撤退时救过伤员
当兵后让杨佃臣受益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听指导员上的课。“上课时,指导员给大家讲为啥当兵、为谁当兵,每次讲完课还让大家讨论,当时不认字,上完课全记在心里,觉悟慢慢地就提高了。”老人说。
杨佃臣很自豪地说,当兵才3个月,自己就被秘密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非常光荣的一件事。“那时候加入的都是地方部队,当兵也是偷偷的,不能让人知道,连家里也瞒着,要不就容易走漏风声,让鬼子汉奸给害了。”
当兵的事尚且如此,入党的事就更需要保密了,即便是战友,也是后来上了战场才明白谁是党员。这是为什么呢?杨佃臣说,对于党员有一个要求,就是“打仗在前,撤退在后”,上了战场不能怕死,要冲在最前面,撤退的时候要走在最后,还有个任务是背伤员,不能丢下战友。几场仗打下来,谁是党员不用说大家心中也都有数了。
在一次撤退中,走在后面的杨佃臣发现一个战友“挂花”了,失去了意识。杨佃臣不能丢下战友不管,却又背不动他,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只能在豆地里拖着战友前行。后来他们到达一条河的边上,再走很可能会被敌人发现,杨佃臣就把战友藏在泥窝里,用树叶掩盖好后,往另一个方向撤离。后来,他得知这名战友还是牺牲了,并为此难过了很久。

武器从战场夺,勇者不易受伤
谈起那个年代用的武器,杨佃臣说,初次上战场用什么的都有,有的腰里掖了把菜刀,有的抓着根木棍,新兵不发武器,武器都是从战场上夺来的。“即使后来手里有了枪,也是很粗糙的那种,每人只发3粒火(指子弹),1粒火不好使,1粒火是臭火,3粒火打出去1粒就不错了,当然,打多了枪栓也就拉不动了。以后再想打枪就要从战场上夺子弹,如果夺来的子弹多了要跟大伙分,不能自己一个人使。”
杨佃臣当了多少年兵,就打了多少年仗,衣服上大大小小留下了许多的弹孔,帽子也曾被子弹打飞过,可幸运的是身上竟然一处枪伤都没有。他说这是上天的眷顾,“上了战场子弹也像长了眼睛,你越勇敢就越不容易受伤!”
(记者:许 莲)

浏览:94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颜神之子
    颜神之子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