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英雄硬骨头——下篇(作者:廖沫沙)

东纵传人 发表于2016-07-19 19:21:56

   我一向对自己的衣食住行是随意而安的。所以我也很少去关心别人的生活琐事。我与彰风的接触中,只见他穿的同我一样,是陈旧的西服(这是香港的普通装束);在报社办公时,同职工一道吃公共伙食。至于他在报社以外的居住生活情况,我长久不知道,也从没有过问。
    报社同文化界,新闻界以及民主人士交往中,免不了开茶会、座谈会、宴会,有时还同一些关系密切的人在咖啡店、酒吧间约会谈话,甚至上跳舞场去观光。在这类场面中,我从来没有见到过饶彰风。
    在日常的见面接触中,我发现彰风既不抽烟,也不饮酒,从来都不谈吃喝玩乐的问题。但尽管他谈的是严肃认真的工作问题,却总是面带笑容,轻松愉快,平易近人,使人感觉彼此间毫无隔阂,十分亲近。
    就因为如此,我常常同他开个玩笑取乐。有一次我故意问他:“我到香港这么多时日了,你一次都没有邀请我到你们家去作客,招待我吃点什么,也不让我见见你的尊夫人,这未免太吝啬了吧!"他听了大笑,连声说:“抱歉、抱歉,我一定请,一定请,得等我准备准备吧!”  
    可是他这个诺言,一直到一九四八年才实现。原来他在香港多年,都没有一层象样的房屋,直到他几次到南洋各地工作以后,侨胞的关系多了,需要接待来往的客人,才在香港北角七姐妹道租住一层楼房,实际也不过两三间住室而已。至于他请我吃的“宴席”,是他同夫人何秋明亲自下厨做出来的家常饭菜,略有广东风味罢了。
    在这里,我是第一次见到何秋明。她也是湖南人,是我的老乡,一口家乡话,听来倍觉亲切。她穿着朴素,态度温文尔雅,是贤妻良母型的女同志。
    这次到彰风家拜访的结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一家过的简朴的生活,他除去革命和工作之外,是很少考虑自己的私事的。              


    我同饶彰风的最后一次见面,是一九六四年的八月初。那是我跟随北京市和平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之后,在广州停留几天,候机回北京的归程中。
    当我在广州一家宾馆住下来,彰风不知怎么得到我来广州的消息,突然走进我的住室,使我非常诧异。两人握手言欢,就像久别重逢的亲兄弟一样,高兴非常。
    我是一九四九年六月初离开香港到北京的。我离港北上的一切事务,都是彰风亲自安排的,也是他亲自送我登上轮船,连我同我爱人陈海云的床位舱房,都是他向船主特别交涉,商定下来的。这件事使我至今不忘,也终生难忘。    i
    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四年,我同彰风已分别了十五年之久,可是重逢之时,我看他的面容风采,却同十五年前没有多大差别,而脸颊上的两个笑靥,也一如往昔。我只是在解放初听说过彰风在广东省委当统战部部长,所以我问他: “广东的统战工作做得怎么样?”因为我自己从一九五九年起,也是在北京市委当统战部部长,我把他视为同行,想向他取点经验。他说: “我现在省科委工作,将要到省文教办公室工作,早已不作统战工作了。”我见他毫不在意的样子,以为他不过是一般地调换工作岗位,就没有再追问下去。
    座谈没有多久,他起身拉住我的胳臂说:“走吧,我今天是特意来陪你去白云山、观音山的,下边有车在等候着哩。游完山,我同在香港几位老同志,请你到一个酒家聚餐。”彰风这个邀请,虽出我的意外,但他一片热情,使我深为感激,立即穿好上衣,同他携手下楼、上车。
    车行很快,不久便上了山,树木葱茏山路曲折,风景引人人胜。彰风沿路指点给我看,这儿是什么景,那边是什么泉,把白云山的风景名胜,都一一介绍给我,使我目不暇接。
    这就是我同饶彰风最后的一次见面,而且成了永别!
    直到今年六七月间,我又到了广州。我这才知道彰风不止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含冤负屈,而且早在一九五八年就被诬为“右倾投降主义、严重的地方主义",受到撤职、降级的处分、下放到边远的连平县,任县委书记。他在连平县时,依然县若无其事地辛勤工作,跋山涉水达两年之久,直到一九六O年才被调回广州,当省科委副主任。
    彰风对这一段经历,在一九六四年那一次同我见面时竟只字不提。可见他对党组织是怎样忠诚不二,丝毫也不把自己所受的打击放在心上。他是一位彻底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党的事业第一,革命工作第一,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一,而又毫无利己之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现在我们的党和国家,经过十年浩劫,拨乱反正,使全国人民重见天日;在内乱中一切被诬陷、受迫害以至含冤而逝的革命同志,也获得了平反昭雪,这实在是我国历史性的一次大转变。饶彰风英灵不泯,当含笑于九泉之下。我为了悼念饶彰风、何秋明两位同志,口吟绝句一首,作为这篇回忆的结束:
四害妖氛当尽扫,神州浩气必长存!
彰风笑靥应犹在,请共秋明饮一杯!
 一九八二年九月于北京

编者注:廖沫沙(1907~1990)湖南长沙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职于上海明日书店,后又任《远东日报》编辑。1934年加入“左联”。1938年至抗战胜利前先后在湖南《抗战日报》、桂林《救亡日报》、香港《华商报》晚刊、重庆《新华日报》任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去香港恢复《华商报》,任副主编、主笔。
   建国后先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1966年文革期间,廖沫沙和邓拓、吴晗三人被错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遭到残酷迫害。1979年初平反。

浏览:585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