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华烈士传记:四 换人间英雄笑慰

Chief 发表于2016-07-19 23:02:39
60年过去了,杜师长的英雄事迹一直在通化人民中传颂。通化人民没有忘记杜师长,他的亲人们也一直在怀念着他。1986年,通化市委党史部门经过艰难曲折的调查,终于找到了烈士的家乡,找到烈士家乡的亲人。5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父老乡亲一直没有当年当了红军的杜永海(杜光华)的音信。当听说他已牺牲在东北通化后,亲人们悲痛欲绝。杜光华的弟弟杜永伦与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取得联系后,曾代表乡亲多次来通化祭奠杜光华烈士。当年杜师长牺牲时留下了一个女儿,当时只有16个月,妻子陈玲又怀有6个月的身孕。刚刚结婚两年多的妻子陈玲,无法忍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痛不欲生。辽东军区副政委肖华、第四纵队政委彭嘉庆等军区首长鼓励陈玲要化悲痛为力量,把杜师长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杜师长的遗腹子出生后,军区首长给他取名杜永念,意在永远怀念父亲。陈玲觉得这个名字有些凄惨,每当喊起儿子的名子就会想起丈夫杜光华而伤心,后将“永念”改为“永年”。四保临江战役胜利后,为了照顾好杜光华烈士的生活,军区首长经再三考虑,由四纵队政委彭嘉庆从中做媒,陈玲与原胶东老六团团长(当时杜光华是该团参谋长),杜光华的亲密战友贺东生结成革命伴侣。为了避免伤害杜师长两个孩子的感情,也为了一家人的和谐相处,杜师长的两个孩子改为贺姓,女儿取名贺茑,儿子取名贺军,并一直对两个孩子保守着杜光华是他们亲生父亲这个秘密。
1985年5月,中共通化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中共通化市委党史研究室前身)为纂写杜光华传记,专门派人到湖南长沙采访了刚刚从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岗位上退下来的贺东生和妻子陈玲。当问起杜光华的两个孩子时,陈玲流着泪介绍说:“光华的两个孩子都非常好,首长(指贺司令员)对光华的两个孩子比亲生的还要好,这里有太深厚的那种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比拟的啊。现在我们一家人非常和睦。我们还没有告诉两个孩子他们的生父是杜光华”。
1998年,贺东生司令员逝世。临终前他再三叮嘱陈玲要把两个孩子的身世告诉他们,让两个孩子一定要到通化祭奠他们的亲生父亲。在杜光华师长牺牲54年后,他的两个孩子终于先后来到了通化,祭奠了他们的生父,也了却了养父和几代人的心愿。
2001年春,杜师长的亲生儿子贺军(原名杜永念,杜永年时任湖南省侨办外事处处长)、儿媳李淑云(湖南省交通银行工会干部)先后与杜师长生前所在部队四十一军、通化市地方政府和通化军分区取得了联系,找到了父亲杜光华的牺牲地和安葬地,并把情况及时告知了在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工作的姐姐贺茑(原名杜东征,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驻比利时大使馆武官处副师级秘书,大校军衔)、姐夫李锐(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驻比利时武官处正师级武官,大校军衔)。
2001年3月7日,贺茑夫妇回国,来通化祭奠父亲。通化市委常委、通化军分区政委邢军林大校代表通化市委、市政府、军分区,陪同贺茑夫妇来到了54年前杜师长的牺牲地——通化县小荒沟的西山坡上,这是贺茑首次祭奠自己的父亲。光华镇的老百姓听说杜师长的女儿前来祭奠父亲,许多人自发地拿起的扫雪工具,为她清扫上山的道路。上午10点,一个迟来了半个多世纪的祭奠在这里举行。当地的一位老人,即杜师长当时牺牲地点的见证人,向贺茑夫妇介绍了杜师长牺牲时的情景;党史研究部门的同志介绍了杜师长为取得四保临江战役全面胜利作出的重要贡献。
贺茑扑倒在曾被父亲鲜血染红的雪地上,多少思念、多少委曲、多少苦痛要向父亲诉说啊!她用自己的面颊亲吻着初春的白雪,悲痛地呼唤着:“爸爸,您的女儿来看你了!爸爸,女儿来的太晚了!”在场的党政军领导和当地群众,无不为之动情,无不为之落泪……
碧血丹心化春色,白山松水记英名。岁月走过了60个春秋,现在杜师长牺牲地已建成为通化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到杜师长的牺牲日、清明节,一队队的学生到这里举行入队、入团宣誓,缅怀烈士的业绩。杜师长曾战斗过的地方——通化,已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兴城市,这里的人们正享受着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让我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的优良传统,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丽!
浏览:1150次

评论回复
最新来访
  • 漂流者
    漂流者
同乡纪念文章
同城纪念文章
人物名单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