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老人知道老区来人采访,他不顾腿上的残疾拄着拐杖在大门口迎接。2月的济南还是寒风凛冽,一见到我们王京建就说:“辛苦了,你们辛苦了,谢谢老区的人民来看我”。
走进家里,老人和我们说起了革命的经历。
抗战爆发,丝绸厂学徒扛起枪当了兵
“我是1938年当的兵,那时候我才15岁。”,老人思路清晰,声音洪亮。
1937年抗战爆发的时候,王京建才14岁,在周村一家丝绸厂当学徒。“那时候,听到抗战爆发的消息,心里就一直憋着火也想去打鬼子。”
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常常从厂里跑出来,到相距不远的一个地方看人家练兵。“从丝绸厂出来送货半路经过一个院子,每天都有当兵的在里面拿着枪训练,每次走到这里我就忍不住停下学几个姿势。”老人笑着告诉我们。
1938年,日本鬼子的扫荡更加猖狂,母亲早就去世、父亲又不在身边的王京建,从伯父家偷偷跑出来,动身找部队去参军了。王京建说,“我有个姐父在马耀南的游击队当处长,我就打听着游击队的大体位置,开始一路走着寻找部队的下落。”
“当时,只是听人说部队的位置离我们不远,以前还总能看到他们到村里来收枪。那时候马耀南组织的抗日武装在那一带已经很有名气,我当时的想法就是,找到我姐夫让他介绍我当兵。在姐夫的帮助下,我加入了革命”。
忠诚可靠给杨国夫当了10年警卫员
1938年当兵才几个月,杨国夫到了这支部队,当时说要给他配警卫员。“给杨司令配警卫员的条件是要可靠的,经过选拔我就被选上了,就这样,从1938年直到1948年,我给杨司令做警卫员一做就是10年。这期间战斗数十次,身上负伤7处,至今背上还存有日本人的炮弹片”王京建说,这是他一生最骄傲和难忘的岁月。
在1945年初的滨州道旭战斗中。王京建在传达部队首长的指示时,被敌人炸伤左腿,意外受伤,就到了后方医院住院。伤还没有好就追赶部队,来到惠民,杨司令的部队正好去攻打无棣,他想追到无棣,又听说部队到了商河,他就赶紧追到商河。见到了杨司令,杨司令率领部队进军东北,交给他重要的任务。王京建说。上级给我的任务就是,从山东带家属去东北然后从东北运枪支弹药回来。就这样,几年间,我来回输送了两三趟。”
我军正式进军东北的时候,王京建带着7个家属从惠民出发也赶到东北去慰问当时的华野7师。先从惠民到龙口一天走不了多少路,走到那里就就住在老百姓的家里。半个多月后到达了龙口,然后坐船去辽宁。经过一夜他们走过了敌人的军火线,王老回忆,那时候行军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在去东北的过程中,一位女同志生孩子也没停留。
十几天后,他们坐船到达辽宁庄河,王京建和战友们又辗转到了丹东。然后,就开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找7师。终于,在长春战役时,几个人跑了十几里路,在城西南角找到了杨国夫司令员。
在东北住了没多久。1946年10月,7师剿获了很多武器,王京建的任务就是押送这些武器回山东。“当时国民党也占领了东北一部分,我带着那么多武器,回来的时候,只好辗转到朝鲜又到丹东最后才乘船回了山东。”把枪支运回来以后,王京建又带着一批家属再次赶赴东北。
夫唱妇随,从惠民徒步走向天南海北
王京建的老伴马丽华是清河区著名的马天民司令的女儿。说起战争年代“一马三司令”的故事, 她告诉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我的大伯马耀南、二伯马晓云和父亲都参了军,我们家在家乡根本呆不下去,整天被鬼子追着跑,我们全家全都改名换姓逃出了家乡,10岁以上的全部出来当了兵,10岁以下的也隐藏在了老乡家里。” “当时出来当兵的时候我才14岁,当时正好碰到精兵简政,我和弟弟就到一所实验小学去读书,说是学校其实全是给部队培养人才的地方,你们惠民县的田秀英是我的同学,我们的关系很好。后来为了战争需要,她们不得不从学校出来,到了耀南剧团,”我对惠民县的印象很深,一开始到惠民县我们剧团住在南关的医院里,那里还有德国人建造的洋楼。我们演出的剧目是《小姑贤》、《白毛女》等,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我和孙祥(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晓梅的父亲)在一个组,我们一天演出十来场,也不感觉累。”
说起她和王老的婚姻,马老笑着说“我们是在惠民结婚,记忆深刻。我们是真正的包办婚姻,是领导和家庭共同包办的。当时我表哥在渤海军区政治部工作,有一天他叫我去,说有事情商量,我一进门,他就拿出了家乡的同志对王京建的政审材料,说他是可靠的,我们家里已经同意了,让我们结婚。先前我和王京建有点认识,但是不了解,我当时还是个孩子不想结婚,表哥说领导都给你了解了,你结婚就行,就这样为了服从命令我就结了婚。”
“刚结完婚,部队就下来命令说要去东北”。“当时我们从惠民县城出发,跟着部队行军,日子真是苦啊,可那时候也管不了那么多,我一直跟着部队一步不落,有时候,腿走的不听使唤了,就盼着敌人的飞机来轰炸,那样,我们就能借机坐下来歇一会。当时,让人感到着急的是,也不知道前方的目的是哪,就知道往前走。”马老说,就靠这两条腿她从惠民走到了哈尔滨,后来,又从哈尔滨走到了海南岛。
时间过得很快,2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在来两个革命老人的热情里,我们能感觉出他们对老区的感情。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王京建老人又把我们送到楼下,依依惜别。
浏览:2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