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生了锈的铁锹。当年在黑山阻击战中,钢八连副班长崔承喆,就是用这把铁锹,劈死敌人,夺过冲锋枪,打退敌人的疯狂反扑,守住了阵地,为辽沈战役的全面胜利,赢得了时间。
崔承喆,1928年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县一个贫苦的朝鲜族农民家庭里,1947年参军,由于积极要求进步,苦练杀敌本领,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决定东北战局的辽沈战役打响了,当时崔承喆正在10纵队28师43团8连3班任副班长。为了掩护主力,攻克锦州,10 月初,八连从开原出发,直插辽西,与由沈阳西援锦州的廖耀湘兵团,拼打了十余天。锦州解放后,长春守敌相继起义或投降,廖耀湘极为恐慌,企图抢占黑山,夺路南逃。八连奉命到黑山一线顽强坚守,堵住敌人,等待主力到达时聚而歼之。
(二)
八连按时到达大白台子村,村右侧,有座大庙,庙后有一溜漫坡,八连的阵地就构筑在庙的左右和漫坡上,这里,距黑山县约六七里路,有几百户人家,紧靠彰黑铁路,是黑山北来之敌的必经之路。
八连在到达大白台子村第二天,天刚破晓,敌人的重炮群就集中火力向大白台子轰击,炮弹冰雹似的落了下来,村子里房屋倒塌,三班一个地堡被震塌了一角,战士梁金山被埋在土里。崔承喆和宋忠奎等人赶快扒土救人,梁金山腰被压伤,不能直立行走,但他坚持不下阵地。他说:“我身子不能动,还可以躺在地上压子弹。
炮声渐渐稀落了。敌人爬了上来,开始向八连进攻。崔承喆叫大家等敌人爬近一些时,再勾动扳机。不一会,敌人上来了,一长串怒吼的弹丸,射向敌群,敌人马上倒下了一片,其余的扭过头逃命去了。
第一次冲锋的敌人刚刚被打退,第二次冲锋的敌人又涌上来,约有两个连兵力,轻重机枪,山炮野炮齐开火,还有八架飞机助战,敌人企图用炸弹突破防线。
崔承喆等几个人耳朵都震得听不见声音了,只能用手势代替说话,地堡的射孔被炸塌了,崔承喆带领战士又垒起来。
副连长高凤华跑过来鼓励崔承喆说:“三班打得好,三班阵地是八连门户,八连阵地又是黑山北面的屏障,你们要好好打,要对全线负责。”
崔承喆坚决答道:“保证人在阵地在,决不让敌人上来一步”
副连长与崔承喆班一起,配合全连打退了敌人的第二次冲锋。午前十点左右,敌人又发起第三次冲锋。又被打退了。崔承喆头部和右肩部被炸伤,他缠着绷带,仍在坚持战斗。
中午过后,敌人发现从锦州赶来的解放军已逐渐接近黑山,廖耀湘气急败坏地下一道死命令,必须迅速夺下黑山,好掩护主力逃向营口。这场战斗,打的非常激烈。
八连一排在打退敌人第五次冲锋后,只剩下七个同志了。二班长代理排长。
三班只剩下崔承喆一个人了。他两次负伤,仍然不下火线,机枪被炸坏了,他便用冲锋枪封住沟口。最后,全排七个人只剩六发子弹了。这时敌人第六次冲锋又开始了。
情况非常紧急,一排的子弹打光了,配属一排战斗的掷弹筒班,炮弹也没有了,只有两颗手榴弹。崔承喆号召大家:“没有枪,我们可以用刺刀、用枪托、用石头打敌人,就是用牙齿,也咬死他几个。”
两颗手榴弹,都交给了优秀投弹手朴浩根,大家说,“多消灭几个吧,”
果然不负众望,接连两声轰响,七八个敌人又倒下了。
(三)
在一排勇士面前,黑鸦鸦又上来一群敌人。
副连长高凤华绰起步枪,咔喳一声上了刺刀,高喊:“杀呀!报仇的时刻到了”。说着带头端枪冲向敌群。崔承喆顺手捞起一把铁锹随后跟上。
副连长刺杀本领高强,他一个前直刺,马上捅倒一个粗壮的家伙。迎面又有三个敌人,一齐向他扑来,副连长奋勇拼杀。只见刀光闪闪,钢铁铮鸣。副连长连续刺倒了两个敌人。这时突然一个敌人从背后开枪,副连长不幸牺牲了,
崔承喆红了眼,举起铁锹,向一个端冲锋枪的敌人劈头砍去,那家伙怪叫一声丧了命。崔承喆顺手夺过冲锋枪向迎面敌人扫去。敌人冲锋又一次被打退了。
正在危急时刻,我们增援部队赶到了。崔承喆要了一百发子弹,顺着白台子大庙右边的大墙,飞快地冲向敌群。他身后紧紧跟着一名战士,他是七班的魏阳春。当他们快要接近地堡时,一颗炮弹在他们面前爆炸了。崔承喆顿时感到天旋地转,他栽倒了。
等到醒来,才发现魏阳春已经牺牲了,自己的左腿也被炸断,只有膝盖处还连着一点点皮。“就这样完了吗?不能!” 崔承喆咬紧牙关,忍着剧痛,吃力地抬起了上身,想爬到前面土岗上去,但是任凭他怎么用力,都寸步难移,额角上渗出了一颗颗豆粒大的汗珠。
他抬起头来,就发现不远处有一群敌人,正端枪向自己战友射击。他焦急万分,把心一横,用力挪动上身,靠近魏阳春,伸手拔出魏阳春身上的刺刀,照准自己断腿的连接处猛力砍下去……他昏倒了。
醒来后.一群敌人正向他压来,他艰难地爬上土岗,端枪对准敌人,打出了一梭子弹。一些敌人倒下了,紧接着敌人集中向他开了火。他又一次中弹昏倒了。他渐渐地闭上了眼睛。
在黑山战役中,八连全体同志,人人顽强,个个英勇。全连荣立两大功以上的有 20 余人。三班副崔承喆荣立三大功,师党委授予他“阶级硬骨头”光荣称号。
庆功大会上,师党委将一面大红锦旗,赠给了八连,上面写着“钢铁连守得顽强,攻得勇猛”。从此,“钢八连”的美名,响遍了全军。(撰文:卢 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