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14年2月8日,胡远豪出生于一个雇农家庭。全家5口人,老的老,小的小,生活十分困难。胡远豪10岁时,父亲病故,母亲挑起了抚养子女的重担。为了帮助母亲养家糊口,维持生计,胡远豪被迫去为地主家放牛、打短工,饱受劳累和屈辱。穷苦的生活,地主的白眼和压榨,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成立了红军游击队,渐渐地发展壮大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在群众中有很大影响。胡远豪十分佩服红军,向往革命,渴望着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自由生活。1930年2月,胡远豪参加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走上了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并于1930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4月17日,胡远豪跟随红军从万年县富林进入乐平县境,夜袭鸣山煤矿。5月5日,胡远豪所在部队又攻克了乐平县秧畈(今属众埠乡)。拂晓前,红军从弋阳县黄家源来到秧畈附近。东方刚刚发白,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分三路进攻,睡梦中的国民党兵仓惶起床应战,伏在壕沟里打枪。胡远豪同战友们一起,沿着大田畈上冲锋前进,全歼国民党军第十八师第五十二旅的一个连。
1930年8月下旬,胡远豪参加了红十军“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远征行动。
1933年1月,红十军奉命改编为红十一军,l月25日,胡远豪告别了家乡,随军离开了赣东北苏区,南渡信江,配合中央红军作战。4月26日,红十一军划归中央红军建制。胡远豪奉命离队前往瑞金学习,结业后分配到中央红军其他部队工作。
1934年10月,胡远豪跟随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历尽艰难险阻。1935年6月16日,红一方面军在四川夹金山下的懋功(今小金)和从川陕根据地退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8月20日,中央决定将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路军,经草地北上抗日,胡远豪所在的中央红军第五、九军团被编入左路军。由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活动,带部队向四川、西康边境退却逃跑,造成左路军损失惨重。胡远豪跟随左路军活动,几经草地,备尝艰辛。1936年10月胡远豪所在的左路军到达甘肃会宁,后来移驻陕北。
(二)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双方协议,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主力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以红四方面军编为第一二九师。胡远豪所在部队被编入一二九师教导团,他担任了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专门讲授轻机枪的使用与维修保养。8月28日,胡远豪在陕西富平给母亲写出一封家信,说:“最近几年儿出外,经过了万里长征……身体十分强壮,一切生活都很好,希望母亲大人和全家老幼不必关心挂念。”母亲接到儿子的信,十分欣喜,立即给胡远豪写了回信。
1937年12月5日,胡远豪再次给母亲写信,并从河北临城县出发。他在信中写道:
……,儿9月间接到家函,本想早日答复,但因时局关系,未有回复,请原谅。
儿在随(营学)校担负轻机(枪)教员。每月只领两三元生活费,弟弟已结婚,哥哥无力资助,谨致口头祝贺。当前民族大难临身,不论贫富男女,在此抗战过程,难免有些困难,当请我家俭节办婚事吧!
上次捎回的照片,没有接到,儿又捎照片两张,以表寸心,并免母思儿之意。并问我姜(会和)叔叔身体安好,他替侄管理家事,披星戴月,侄感谢之极。很想给你们捎点东西.但是时局关系是不能捎到的。无论如何,咱们都是为着新中国,求人民解放,……
纸短情长,难以尽述,并祝全家平安,接信后速请回信是荷。
儿 远豪
胡远豪以革命事业为重,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都跃然纸上。1938年10月10日,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夹寄了《抗日先锋》报两张,宣传了八路军在华中、华北同日伪军作战的胜利。
从1938年10月至1942年,胡远豪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后转战于山西黎城、山东朝城、河北永年、山东馆陶(今属河北)等地,成为八路军中的一名营级指挥员。虽然战斗繁忙,胡远豪仍不断给家乡写信,而且每封信的结尾都要写上“抗战胜利”字样,在家信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革命的忠诚,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对亲人的思念和开导。
1943年后,胡远豪进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四部学习。当时,在四部的学员主要是工农出身的干部。在党校四部,胡远豪比较系统地学习了革命理论,思想觉悟又有了更大的提高。
(三)
1945生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面对新的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派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入东北。胡远豪被编入中共中央党校赴东北干部队,从延安出发,昼夜兼程到达沈阳,胡远豪被任命为沈阳市公安总局警备处副处长,投入了保卫新生的民主政权的斗争。
由于苏联红军为了履行《中苏协定》,确定将沈阳市及铁路沿线的主要城市交给国民党。11月26日,驻沈阳市的中共各级党政军机关撤出。胡远豪带领沈阳市公安总局警卫营撤到沈阳市北部郊区的平罗村一带,进行剿匪和收缴敌伪、地主联庄的武器,担负保卫地方民主政权的任务。12月,沈阳市公安总局警卫营与活动在北陵、虎石台、文官屯一带的辽河支队段志清部合编,组成了辽西省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二团,胡远豪任副团长。
为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胡远豪配合团长段志清、政委杜西书抓紧了部队的整训和武器配备。从文官屯的原日本军仓库中运出了6门山炮和轻重机关枪、步枪、掷弹筒,装备了第二团,并送给军分区一部分。
1946年2月,胡远豪所在部队改番号为辽西(后改辽吉)第一军分区第十三团,胡远豪仍任副团长,驻防于铁岭县新台子。
国民党军新编第一军于3月中旬进占沈阳后,开始向周围地区推进,并沿中长铁路向铁岭方向北犯。胡远豪奉命带领十三团配合兄弟部队担任阻击任务,于3月18日在新台子南8里处的铁路大桥附近和乱石山村南高地与新一军首先打响。由于东北民主联军各部队的阻击,国民党新一军进展缓慢,胡远豪率领两个连的兵力在乱石山村南高地防守,于23日下午撤至铁岭县城东的龙首山一带。24日拂晓,胡远豪随部队撤到铁岭县城北部的养马堡村一带,新一军于下午进占铁岭县城。28日,胡远豪带领十三团一部进抵法库县西南的登仕堡子、达连屯一带,担任阻击国民党军第七十一军第八十七师的进攻任务,迟滞国民党军左翼部队向四平方向的推进。
从1946年4月至7月,胡远豪带领部队先后转战于法库、康平、昌图一带,在剿匪反霸、保卫民主政权、建立和扩大武装、阻击国民党军北犯,配合主力部队保卫四平的斗争中表现十分出色。
胡远豪为人耿直忠厚,平易近人,工作作风正派,打起仗来象只猛虎,冲锋在前,深受部队广大指战员的爱戴和领导的信任。辽吉军区第一军分区于1946年7月任命胡远豪为辽吉一分区第十五团代理团长。下旬,为了打击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武装蚕食活动,十五团决定拔掉位于大郑铁路线上,距离彰武县城20公里处的冯家窝堡村国民党军据点。战斗前,胡远豪于夜晚在驻地作了战斗动员,然后率领部队由章古台附近的邰家屯向冯家窝堡进发。胡远豪骑着一匹大白马,走在队伍的前面。当部队运动到距离冯家窝堡村 2 华里时,被国民党军发现,双方开始接火。胡远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指挥十五团指战员发起了强攻,一面命令三连向南警戒彰武县城方向,并担任截击冯家窝堡村守军南逃的任务;一面指挥团主力部队进行围攻,首先从西面突入街内。双方激战约一个小时,国民党军有50余人被毙俘,其余向百子屯方向溃逃。十五团有20余人负伤,7人牺牲。此间,胡远豪为了使部队适应靠近蒙古族居住地的作战需要,亲自负责组建了骑兵连。
冯家窝堡战斗后,一天下午,胡远豪等团领导正在团部开会。有群众前来报告,说北面的柏家街(今属彰武县)窜入了一小股国民党降队。胡远豪立即派团参谋长于小工带领30多名骑兵去突袭,将敌军全部缴械,缴获了40余匹马和两大车物资。此间,胡远豪还派部队协助科左前旗的旗大队,剿灭了一区卧牛石村(今属法库县)土匪、地主的武装暴乱。
1946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队向辽吉解放区大举进攻,辽吉一分区的党政军机关被迫撤出康平,向通辽方向转移。此时,正准备结婚的胡远豪毅然推迟了婚期,立即带领部队投入到了反蚕食的战斗中去。
胡远豪到东北后,因他年岁比较大,经康平县地方上的同志帮忙,在哈拉沁屯(今张强镇)区政府找了个对象。由于情况突变,胡远豪没有来得及结婚。他说:“婚事不着急,等下次部队转回来再办也不迟。”
当时,面对国民党军队南北夹击的严峻局势,十五团没有接到任何指示和通报,只好按照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的经验,独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身处十分危险的境地,胡远豪镇静,与团政委杨大伦一起带领十五团转战于彰武、科左前旗一带,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迟滞了其进攻速度,使之难以抽出兵力追击军分区机关,掩护了兄弟部队的转移。为此国民党视十五团为心腹之患,千方百计欲除之而后快。
形势越来越严峻,十五团能够与国民党军周旋的地域越来越小。他们只得凭借地图,判断敌人意图,决定自己的行动昼伏夜行,异常困难。胡远豪多次派侦察员出去侦察了解情况,大都有去无回,有的半路被杀害,有的因对革命前途失去信心而脱逃,士气低落,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有时成班的士兵携械逃走。胡远豪不断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反复讲明撤退是暂时的,将来还是要打回来的。
1946年9月4日拂晓前,胡远豪、杨大伦带领十五团主力转移到彰武县城东北31公里处的苏家窝堡;机炮连和另一个连进入距团部驻地苏家窝堡约 2 华里的王家窝堡,向彰武县城方向警戒。两个村子形成了犄角之势,以便于互相呼应。当时两个村子均归科左前旗管辖。
吃过中午饭后,胡远豪、杨大伦俩人刚准备躺下休息,突然听到距彰武县城 30 公里的王家窝堡村方向响起了爆豆般的枪声,显然是一场恶战开始了。当时,正是青纱帐茂盛的时候,高粱长得很高,周围还有很多灌木丛,影响了岗哨的瞭望视线,早上派出去的侦察员还没有返回来,驻彰武县城的国民党军暂编第六师第十八团却已偷袭到了王家窝堡村,展开了巷战。胡远豪仍象往常指挥战斗一样,立即跃出门外,带领一名警卫员向王家窝堡村飞奔而去。驻苏家窝堡的部队也闻警迅速集合起来,由政委杨大伦带领,紧随胡远豪之后向西疾进。
胡远豪在快接近王家窝堡村口时,转身向北跑上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沙岗子。在他居高临下观察敌情时,不幸下腹部中弹倒在地下。此时,团政委杨大伦也带领部队赶了上来,杨大伦一面指挥部队策应村内的部队向外突围,一面让警卫员将胡远豪抢救下来。杨大伦来到胡远豪身边,连声喊道:“老胡!老胡!”胡远豪没有回答,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个驰骋疆场的硬汉子牺牲了。
部队在沙岗子附近集合起来,战士们见团长胡远豪牺牲,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要求打进村里去给团长报仇。这时,村内的两个连相继冲了出来,枪声逐渐稀落了,国民党军完全占领了王家窝堡村。团政委杨大伦同其他干部进行了简短的研究和磋商,认为情况不明,冒然组织力量夺回村子,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亡,遂决定部队马上转移。
当晚,部队进入四合城以北,在距彰武县城43公里的光腚营子(今广正营子)村北的一棵小树下安葬了胡远豪。这位老红军没有庄严的葬礼,遗体被安放在一个大躺箱里面。
部队要转移了,指战员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向胡远豪的坟墓举手敬礼,然后默默地离去……
胡远豪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当时也没有留下什么可供纪念的遗物,但他把热血洒在了辽北前沿,他永远活在辽北人民的心里。
胡远豪家乡的人民怀念他。他的生平简历载入了《乐平县志》。革命烈士纪念塔矗立在乐平县城东郊的登高山顶峰,座落在山脚下的乐平县革命烈士纪念馆也于1977年8月建成,馆内收藏了胡远豪的戎装全身照片一张及封家信2张寄给家乡的战报,并介绍了胡远豪烈士的生平。每年清明节来临的时候,许多青少年都要来到登高山,缅怀胡远豪等革命烈士的功勋。(撰文:张 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