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荣成县崂山区沽里村,北距威海南 离石岛都只有百八十里。到了我上小学的年龄,威 海、石岛仍然被日本鬼子占据,由于我党在根据地 实行的积极抗战政策,在那兵燹战乱、民不聊生的 年月,我有幸入学并参加儿童团参与抗日救亡活 动。记忆中的迟永义老师,就是上级派来抗日救亡 小学任教的老师。 “抗日救灾”小学 迟老师来的那天,戴一顶六角苇编草帽,穿一 身土布裤褂儿,腰里扎一根皮带,赤着双脚,裤腿一 直挽到膝盖。村民们背地里悄悄议论:这个个头不 高、又黑又瘦的年轻人,和咱庄稼佬儿没啥两样啊! 学校设在林氏家庙,办学遭遇的头一个难题就 是招不到学生。由于去年大涝歉收,转过年来这个 长脖子春,人人饿得三尺肠子闲着二尺半,孩子们 成天在山里拾柴禾、挖野菜,帮衬家里度饥荒,哪里 顾得上上学的事?村长一连召开了三次村民大会, 动员大家送适龄儿童入学读书,为赶走日本鬼子建 设新中国做准备。这光景听来好是好,可眼下还是 得先填饱肚子要紧。散会之后,孩子们依旧该搂草 的搂草,该挖菜的挖菜,没有一个人来上学。 迟老师邀上妇救会主任一起,挨家挨户登门拜 访学龄儿童家长。针对现实情况,村里再次召开村 民大会,迟老师进一步向大家说明:上级是免费办 学,咱们开办的是抗日救灾小学,立足点就是学习 劳动两不误,孩子们边劳动边识字,保证不耽误家 常活儿。会后,有25名家长给孩子报了名。迟老师 立马带领学生贴出大红标语一“荣成县崂山区沽 里村抗日救灾小学”宣告成立。 头一天上课,迟老师把全体学生的名字,一笔 一画工工正正写在黑板上,然后教我们念。要求同 学首先认识和写出自己的名字,然后尽快学会大家 的名字。放学前,他根据学生各自家庭的需要,将同 学们分成挖菜、拾柴两个小组,并选出正、副组长, 要求从明天起,上学时人人都要带上劳动工具。 不久,反对的声音出现了。村长找迟老师反映: 有村民对这种办学方式有看法,老学董林三太爷更 是当面责怪村长,说是自从盘古立天地,哪有筐子 篓子进学堂的。学生只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 读圣贤书才能成器。搂草挖菜的活儿,还用请师傅 教!迟老师微笑着对村长说:“是啊,盘古至今、历朝 历代,哪有专门带领咱穷人家孩子抗日度荒学文化 的?救灾小学只是临时安排,待到秋后就恢复正常 了。想想看,目前若不采取这些应对措施,恐怕连这 25名学生也留不住。等抗战胜利后天下太平了,咱 们就能创办理想化的学堂了。” 干部通则全村通。在村里的大力支持下,救灾 小学办得风生水起。 开学之初,迟老师先把重点放在勤俭劳动方 面。为此,他特意准备了一杆秤,学生每次从山上回 来,他把每个人的劳动所获一一称过并记录,每周 总结一次,通过评比,一些贪玩耍懒的孩子很快变 得勤快了。接下来,老师让学生选出一个评定小组, 将每人每次采集的柴草、野菜评为三个等级:一等 优良,二等可以,三等最差。这一评定章程,促使学 生学会了把劳动课当成自己的日子过,拾的柴草拿 回家就能烧,挖来的野菜也省得妈妈重择一遍了。 这一来,家长对学校一片赞扬声。秋收后,师生完成 了救灾使命,迟老师又带领学生转入抗战国防学 习。战时根据地物资紧缺,我们用的《国防国语》课 本,是在区上的帮助下从牟海区弄来3册。当时,学 生已增加到40多名,十几个人共用1册,非常不方 便。迟老师买来毛边纸,按照课本大小裁订成册,夜 以继日地为同学们抄写课本,连书皮上那只昂首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