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祖父戚鸿儒,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地下 共产党员,曾在敌占区戚家庄带领村民抗捐抗税 抗粮;同时以该村“村董”的名义,掩护八路军的活 动、营救被捕人员。后因特务告密,遭国民党顽军 杀害,成为中共威海县委“敌工部”二十九位“秘密 联络员”唯一牺牲成员: 戚鸿儒1876年生于威海市环翠区戚家庄。早 年受过私塾教育,粗通文墨,生活来源主要靠祖传 的八亩好地,同时兼做一点小生意:由于其颇得传 统教育薰陶,素有正义感,为人正直,在村中力主 公道,自1928年起直至牺牲,长期被村民推举为 “村董”或“村长”①÷ 抗战爆发后,威海大地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人 民苦不堪言,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一关键时 刻,戚鸿儒靠近了共产党。那是在一次表面被“抓 进”、实际上是南我党派往根据地学习培训后,他 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担任了抗日民主政府的戚家 庄村长,以“秘密联络员”的身份从事地下抗日斗 争。他的公开身份仍是“保长”:这就是抗战期间在 敌占区乡村形成的独特的“两面政权”形式;在一 些国、共“摩擦”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一个县有两 个县长、两个税务局长,一个村有两个村长、甚至 小学校也是双校长。由于戚鸿儒身为共产党员并 影响、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倾向抗日民主政权,戚家 庄村公所成了名副其实的“白皮红心”政权:这一 现象不仅引起了日伪方面诸多的猜疑,同时也使 得一直对戚家庄“插不上手”的国民党“游击队”势 力十分忌恨。当时的斗争形势十分激烈、复杂:即 使在那复杂险恶的战争环境里,戚鸿儒仍为共产 党地下抗日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积极联络附近各村村长带头抗捐抗税。 日寇侵占威海城区后,横征暴敛;对戚家庄这样的 城郊农村同样大肆搜刮,以补充其战略物资;同时 掳掠特别是青壮年这样的人力资源:戚鸿儒先后 为抗日根据地输送多名青年学生,或参军或参加 民主政权工作,戚家庄“军属”“工属”多达七十多 户。此外,对一些摇摆不定的青年宁肯介绍到大连 谋生,也不让其呆在家里被抓去当伪军:青壮年走 空了,敌人再来抽捐征税,戚鸿儒就豁上老命“为 民请命”:“老百姓穷——收不上来!”并“积极”向 “上”报告“风灾”“旱灾”,对捐税软抗硬拖,实现了 共产党“抗捐抗税就是抗日”号召,并带动周边一 大片村庄这样做,迫使日伪城市区“区长”戚秀岚 辞去伪职,不再“为虎作伥”,使敌占区沉闷的抗日 气氛有了新的起色: 二是掩护共产党在“城市区”的“区中队”进行 抗日活动。1943年之前,由于“区中队”无根据地依 托,活动范隔十分受限,常常被敌人撵得到处转 移,直至“区中队”队长毕云同志牺牲,“城市区”的 抗日斗争受到极大挫折:自从确立戚家庄为“一区 (即城市区)的根据地”后,发展了戚国经(戚家庄 青年学生)、戚鸿儒、戚其义(该村小学教员)、戚富 利等人人党,“戚家庄的党员成了窝”:这些地下党 员各靠自己的“单线”关系开展工作,虽横向联系 是工作纪律所不允许的,但也同时成就了那种“心 知肚明”“心领神会”的高效工作局面:他们带领村 民拔线杆、割线缆破坏敌人的通讯;协助“区中队” 缴械一股企图盘据戚家庄西山一带鱼肉百姓的国 民党兵。再就是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战士藏 身。有一天早晨,戚鸿儒在家“当姑娘”(俗称“未出 门子”的闺女)的小女儿刚一推开院内“南屋家”的 门,猛见地上躺了一地人;见了她,一地人也不做 声;直到她父亲在北屋家门口“咳”了一声,她才回 过神来,悄悄把门又合上了:那时八路军的“战略 战术”就是这样“神出鬼没”:到了万不得已时,钻 到戚家庄这样离城甚近的敌人“眼皮”底下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