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炳权同志简介:

大哥姜炳权和我 艰苦的童年 我们家在环翠区南竹岛村河西,我的大哥姜炳权是1928年1月1日出生的。当时家有伯、父、叔,地四亩半,房五间,伯家四口人,叔家三口人,我们家八口人。分家时,兄弟三人各分得一亩半地,房子伯分得三间,叔分得两间,一辆铁毂轮大车和一头骡子归父,父亲带着一家出去租房住。那时候我们家人口多,这一亩半地的收成难以维持八口人的生活,生活非常困难,常以野菜充饥。春天的山苜楂、扫帚花、槐树花,夏天挖的野菜,我们都吃过。父亲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赶着大车去码头,接点运输活补贴家用。日本鬼子占了威海后,父亲从码头那买点日本人配给的橡子面、发霉的玉米面以及豌豆坯、豆饼等,拿回来当饭吃。遇到日本鬼子征用大车给他们拉货,那就糟 了,他们从来不给钱,总白干:八岁时,大哥在竹岛小学上小学。上高小的时候,亲眼看到日本鬼子的惨无人道,大道边的树上、电线杆上,都挂着日本鬼子砍下的人头,去上学的学生吓得都不敢走大道,由先生领着走北山下面的那条小路。 为了分担父亲的负担,大哥八岁时就学会了割草。喂骡子的草,都是大哥每天放学后割的。连冬天骡子的用草也是大哥给准备的,用铡刀把父亲喂骡子的草给铡出来。如果草不够骡子一天吃的,少不了受 父亲的责骂。有次大哥在学校有事,回家晚了,割草的任务没完成,还挨了父亲的棍子。多年后父亲回忆起来此事老泪纵横,感觉实在有愧于大哥:曲折的求学 1942年,大哥高小毕业,报考威海中学。他数学题全做对了,得了100分,是全部考生中唯一的;语文稍差点,没能得第一,以全部考生排第二名的成绩被学校录取,但因家贫,未能人学。妈与三舅商量,由小舅带领去济南,到二舅所开的荣华商行当学徒,那个商行是个卖文具、开书店的。虽然店是二舅开的,小姨也在济南,但在济南的半年大哥过得很不如意。二舅根本不像亲娘舅,常以斜眼相看。14岁的大哥早晨五点就起床,打扫收拾店面、货架。等二舅起床,还要弄床叠被、倒马桶。在店里要看门面、站柜台,一直要到晚上十点 多。这时他们在后面楼上赌钱完后,还要收拾台面,还要给二舅铺床。二舅母去看博物馆,还要给她背孩子,那个小表弟又胖又重,可真把大哥给累坏了。 小姨是二舅做主嫁给荣华商行副手王墨林的,这段婚姻小姨并不很满意。到了冬天,小姨患肺结核去世,大哥被安排披麻戴孝送走了小姨。以后大哥也得了伤寒病,在店前面的阁楼上躺了一个多月,差点死去。全靠着在店里做饭的陶家夼人陶传田给大哥送点稀饭,这才熬过来。1943年春,病稍有好转时,二舅就把大哥辞退了,让他跟着一个也是陶家夼村的人回了家。大哥的这段经历,真是死里逃生。与其说是去学徒,不如说是在二舅那儿做奴隶,按父亲的说法是“二舅实在太势利眼”。如此对待大哥,就是因为我们家太穷。 大哥从济南回来后,父亲咬咬牙,送大哥去威海中学上初中。因为上年考试成绩好,所以免试入学。在初中甲班一年级、二年级时,学习成绩总在第一、第二名,学校免收学费。大哥上初中时,家里生活仍然很困难,半块玉米饼子当干粮那是好的, 有时就是一个地瓜,真记不得带没带过白面饼子。那时候的冬天都习惯一天吃两顿饭,大哥常常是饿着肚子等回家吃下顿。 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8月日本鬼子投降,威海解放。威中从金线顶搬到东山下,男女合校,老解放区的文、荣、威联中也并入,由新政府接收,老师也都是新来的。学习、唱歌、开大会,搞社会活动,学校呈现一片新气象。当时还发了校徽,一个圆形的徽章,中间蓝底上有“威中”两个黑体字。大哥被推举为初三级学救会分会负责人,南竹岛人姜培斌在高二班,是学救会总会的负责人。那年冬天,大哥被派去莱阳青训班学习革命道理一个月。1946年6月由指导员张景三和同学张庆红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 根据革命的需要,共产党派员到威中招生,有去华东军政干部学校的,校址在临沂。我的堂姐姜炳素、姜炳馨和王永昌(即后来的空军司令员王海)、董克娜等十几名进步青年,跋涉1700多里地到临沂求学。大哥姜炳权和王绍亭、陶遵达等,报考了“胶东军区工业研究室”。1946年年底,大哥等步行到了乳山崖子西涝口村的驻地,参加革命入伍了,被编入学员班学习。大哥、王绍亭等高中生被编人甲班(大专班),初中生被编入乙班(中专班),主要学习兵工知识。 鬼子投降后,父亲以码头工人身份被吸收为共产党员,担任码头工会党支部书记。在工作组的安排下,兼任南竹岛村党支部书记,在村中发展姜培良为党员。以后姜培良任南竹岛村党支部书记,姜树德为村长,姜炳丰任农救会主任,陶加盘任各救会主任,我大姐姜炳云任妇救会主任兼青妇队队长。当时村里的共产党组织不公开,父亲在村里不出头露面,直到1949年半公开,1950年全公开。 解放后我们家的生活虽有好转,但家中人口多仍然困难。“胶东军区工业研究所”主要是做兵工的,生活待遇是带粮制而不是供给制,不发工资,每月可拿到100斤粮票。大哥每月寄来家的这粮票是可以换粮的,真解决了家中困难的燃眉之急。每个月的这100斤粮在当时算是不小的收入, 1日社会一个长工的年工资也不过500-700斤粮食。五O年政府还给我们家发了“工属证”,家属姓名写的是我爹的名字“姜树茂”,革命工作人员是大哥姜炳权。 1949年,“胶东军区工业研究室”宣布集体转业后,大哥被派往设在济南飞机场的“山东省青年团校”学习三个月,学完后就派到“山东省制酸厂”做建团工作,陆续和同志们一道建立六个了团支部。我大哥是学工的,觉得不适合做青年团工作,被调到“山东省工矿部”,后又调“华东工矿部”。1957年春,大哥被调到南京市穆陵关,在凤凰山铁矿任基建科科长。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姜炳权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