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荣信同志简介:

我的军旅生涯 闫荣信/口述 毕爱兰 王福明/整理 1935年4月,我出生在荣成市城西街道沽泊 闫家村。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常年在外,不 见音讯。我六七岁时,积劳成疾的母亲撇下我们兄 妹4人,撒手人寰。1946年10月,荣成全境实行土 地改革,我上了小学,是共产党给了我新生。在我 的个人履历中,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一员, 开赴朝鲜前线;也曾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特 种工程兵战士,参加了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 代初,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在我国西北地区启 动的原子弹、导弹基地的军事工程建设。每忆及 此,内心都感到由衷自豪! 奔赴朝鲜 1952年,我完小毕业。在村领导的支持下成立 了村剧团、青年拥军队,并和另外两个上过学的青 年负责村里的黑板报。其中,剧团先后排演了《梁 山伯与祝英台》《红娘》《李桂香打柴》《打渔杀家》 等节目,过大年时,在本村和周边各村演出,深受 群众欢迎。为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我还主动找村 支书商量,成立了村图书站……村支部对我的工 作非常认可,同年,我加入了共青团。 1955年,我年满20岁,哥哥已经参军到了部 队上。当时各村青年都踊跃报名参军,上级给我们 村仅有两个名额,我因报名迟了一步,被另外两人 “捷足先登”。后来,因县里有个新兵,开拔前一天 身体突然闹毛病,我被安排顶替他的名额入伍。当 晚,县政府在南山大礼堂为即将出发的新战士演 出吕剧《小姑贤》。 我们这批新兵,步行两天到了威海,我被分配 在中央军委直属的工兵八团威海一营通讯连担任 报务员。头一次接触发电报,面对厚厚一沓译电 码,不禁心头发懵。每组译电码是四位数字,每组 数字按下去的滴答声,频率是不相同的,既不能太 快,也不能太慢。两组数字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是固 定的,不能出半点差错,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这样的译电码有上万组,每组都必须熟练掌握。 怎么办?只能刻苦练习。于是,中午别人休息,我在 练;周末别人休假,我仍照练不误。一年后毕业,我 被团里评定为“优秀报务员”和“技术能手”。在此 后的报务生涯中,我秉承一贯认真谨慎的态度,从 未在拍发电报上出过任何差错。 1957年,我所在的工兵八团驻扎在青岛兰村 时,奉命秘密开赴朝鲜。那时朝鲜战争虽已结束, 但战备仍未松懈。我们的任务是换防,并时刻准备 投入战斗。我当时分配在通讯连,担任电台台长。 团长给我们讲了战斗期间,有报务员被俘后杳无 音讯的事。意即告诉我们报务员身份的特殊性,一 旦被俘,宁死也不可泄漏军事机密,当时我们都暗 自下定战死疆场的决心。朝鲜的冬天奇寒,11月份 气温就降到零下二、三十度。早晨上操时,呼出的 热气立马在脸上结成薄冰。晚上站岗更是冷得要 命,但即使狂风暴雪也必须荷枪实弹纹丝不动,当 时虽已停战,但敌特的破坏仍然严重,我们必须随 时保持高度警惕。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我站岗值 班时,突然发现一个可疑人影隐蔽着摸过来。我一 把拉开枪栓,大声喊:“连长,有人偷袭!”对方转身 逃跑了。 有天晚上特别冷,我们把营房的大炕烧得比 平常更热,睡到半夜,有人闻到焦糊味儿,发现被 子被烘着了正在冒炯。奇怪的是竞没有一人“烙” 得睡不着。 自1958年3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25 万人,陆续从朝鲜撤军,回到祖国。我们这支部队 回国后没有片刻休整,即奉中央军委命令,直接开 赴甘肃酒泉,然后乘卡车向北进发,穿越茫茫沙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闫荣信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