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房 (1894 -1970) 李景房,原名李世忠,后取名李相韩,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便于从事党的 活动,改名李景房,是博兴县早期共产党员 之一。任小学教员期间,他带领学生与封建 地主作斗争,并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参加了 博兴“八四”农民暴动。在暴动失败后的白 色恐怖环境中,他智勇双全与敌斗争的事 迹,在博兴大地广为流传。 李景房,1894年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霍 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祖祖辈辈深受不识字之苦,其父亲便咬着 牙累死累活地供他念了几年私塾。辍学后,他先是在本村教书,不久又 考入新式学堂——博兴县立第一高小求学。其间,他曾利用暑假两次外 出参加活动,一次是去周村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另一次是参加济南 武术练习所。两次外出使他开阔了眼界,懂得了不少道理。高小毕业 后,他便在县城附近的北八里村教书。由于教书收资甚微,对家庭毫无 资助,当时,青州师范速成班正在招生,他便报名参加考试。录取后,很 快取得了师范速成班结业证书。但因在社会上无靠山,又不愿巴结权贵,他仍就任小学教员。 李景房与贫苦农民关系密切,经常往来,又爱打抱不平,很是不受当 政者的欢迎,他也非常讨厌当政者耀武扬威、盛气凌人的架势。在受穷 受气、又不服输的思想支配下,为了寻求出路,他拿了一条毛巾就到东北 当兵去了。 在东北当兵一年多,其中在军官教导队有半年左右。其间,他听说 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知道俄国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工农劳苦大众坐了天 下。于是,他便迫不及待地了解十月革命的情况。这一时期,他除了履 行军务等公事之外,便利用大部分时间读书看报,了解政治时事,也想了 很多。当时的旧军队有很多兵痞恶习,并且腐败无能、鱼肉人民,李景房 深恶痛绝。因此,在这个队伍纵有高升的可能,他也不愿做这种肮脏官。 于是,借帮助本村下关东的老乡崔冠秀打官司的机会,离开了部队,返回 故乡,继续任教。 弃教从戎,走南闯北,使李景房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进一步认 识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1928年,他回村任教后,在村里组织开展 了一些轰动城北的革命活动。他和霍世周组织领导农民协会在村里贴 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打倒贪官污吏”等标语,组织贫苦 农民斗地主、分浮财,闹得霍家村天翻地覆。 霍家村有座三官庙,李景房带领学生搬掉庙里的神像,把学校从庙 后的小土坯房搬进庙里大殿。这一破除迷信的行动深得学生的拥护,并 轰动了周围一带。当时校长霍少卿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地主,霸占学田, 抢占民女,贪污学校的公款,是个十足的校霸。李景房带领学生们把霍 少卿赶出学校,公推霍甫田任校长,并借此机会,大讲俄国十月革命的 事,宣传打倒地主恶霸,平分土地,穷人翻身作主,人人平等的思想。他 鼓励学生们读孙中山的同盟会宣言和兴中会宣言,讲国共合作闹革命的 事。这些革命道理,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李景房还带领贫苦农民与大地主、辛兴社社长(相当乡长)霍凌湘, 村首事(相当于保长)李某,恶霸地主霍天赐作斗争。把社长和村首事 拉到县城里打官司,得到国民党进步左派刘顺元(当时叫王学博,任国民党县党部常委,倡导和组织农民协会)和陈竹村(当时任国民党博兴县 农民协会筹委会委员,后为副会长)的支持。村首事李某是李景房的亲 叔叔,长期将公地占为己有,李景房带领农民将其告到县里。在法庭上, 李景房维护公道,不徇私情,驳得李某张口结舌,不得不将其霸占的支脉 沟一带的河滩地退了出来,并因此被活活气死。村里人都称赞李景房 “闹革命六亲不认”。从此,他在城北一带出了名。 1930年的一天,李景房正在本村教书,县教育科送来了聘书,指名 要其到四区任教。李景房当时就问还有谁去,送信的人说:还有李天佑 老师。李天佑是个非常有名气的人,聪明过人,为人刚直,不畏强暴,是 个敢于斗争的硬汉子。一次,为抵制官府征粮,他当面和国民党县党部 要员说理力争。于是,李景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聘请,到了四区西魏村 任教,该村与李天佑任教的城外王村相距3里多。二人之前就有接触, 从此,来往更加密切,李景房深得李天佑的教育和帮助。当他证实李天 佑确实是共产党员时,兴奋极了。1931年的春天,李景房经李天佑介绍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他寻求许久、追求许久的愿望,从此走上 了革命道路。 入党后,他的革命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就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谋 利益。为了党的事业,他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利益,抛开一切,拚命为党 工作。 1931年冬天,在青岛沧口区宋哥庄小学任教的共产党员张静源,寒 假期间回到了家乡博兴,刘顺元也回家过年,遂与李天佑、李景房聚会。 接着他们在县师范讲习所召开了小学教员联席会,这是博兴县共产党召 开的第一次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出版周报,名称为《我们的周报》。会 后,博兴县党组织在各方面的工作都开展起来了,李天佑和李景房负责 农民运动方面的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三省,李景房在学校频繁演讲,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卖国贼。他的演讲慷 慨激昂、义愤填膺,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多次秘密地向学生 们讲解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共产党就是要穷人都有饭吃”、“穷人要翻 身就得要闹革命,就要造反”、“革命不能怕死,要拿起枪杆子与敌人 斗”。 李景房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农运工作中,教书只是掩护身份和养 家糊口。他的足迹踏遍了博兴大地,特别是在一区、二区和三区,“李相 韩”这个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到村里开展工作时,先暗地里召集 一些穷人讲解革命道理,对他们说:“穷是命该如此,骨头里就穷吗?不 是的,是地主阶级剥削的结果。比如,全村的土地让几家地主就占去七、 八成,剩下的二、三成归几十户穷人,还都是地边、薄地。粮食进了地主 家的粮囤,青黄不接时,他们就放高利贷刮穷人,他们吃的是我们穷人的 血和汗,不打倒地主,分他们的土地,穷人就没有好日子过。”农民听了这 些话,觉得很有道理,阶级觉悟渐渐提高了,不断发生同地主斗争的事, 有的地主家的牲口被毒死了,有的地主家的庄稼夜里被割掉了……经过 斗争,许多村里涌现出了不少精明强干的积极分子,李景房从中发展了 一批斗争特别坚决的贫雇农人了党,壮大了党的队伍。 李景房的家成了县委的联络点,农民协会也经常在这里聚会,许多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都不断来往。因此,他的家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 “小广州”。他的妻子程风英是个淳朴的贫苦妇女,理解、支持丈夫的事 业,屋里开会时,她就在门口放哨,通风报信。他们家境贫寒,每到青黄 不接时就揭不开锅,东讨西借,他的妻子带着子女出去要饭,但他还经常 留到家里开会办事的同志吃饭,常常是给同志们吃主粮、面食,自己和家 里人则以野菜充饥。其大儿子在10多岁时,李景房就教他送信、放哨和 收藏党的文件,以及如何打探社会上的动向等。 李景房不仅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工作,在物质上也倾其所有支持革 命。有一年,他教了一年书得了薪水80块银元,当时正值南方苏区反 “围剿”,红军缺少飞机,上级派人来进行募捐,他在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的情况下,一次捐了40块银元。 == 1932年,博兴县发生了轰动鲁北的“八四”农民武装暴动。李景房 作为暴动的组织者之一,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开始他负责陈户三区 一带,做好了暴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后来,党组织派他到小清河以南组 织暴动工作。8月4日夜,暴动开始,由县委军事部长马千里统一指挥, 革命武装同时向几个区进攻,李景房带领小清河南二区的党员和革命群 众组成的赤卫大队,摸黑进入兴福镇一座窑洞里。事先与内线约定,以 手电筒朝天亮三下为信号,手电一亮立刻行动。赤卫大队顺利摸进屋里 时,民团毫无察觉,枪都整齐地挂在墙上。进屋后,李景房用洪亮的声音 喊到:“枪是官家的,命是自己的,谁动就崩了谁。”有一敌排长要跑,被 当场打死。这样,敌人的百余枪支全部被缴获,解决了赤卫大队的武装 问题。暴动队伍所到之处,游行示威,开仓济贫,凡文书地契尽皆烧毁, 贫苦农民欢天喜地。 国民党政府惊恐万状,迅速调集国民党驻周村的军队前来镇压。由 于敌强我弱,再加上暴动队伍缺乏军事斗争经验,最终失败了。 由于李景房是暴动的组织者之一,国民党四处张贴布告捉拿他。他 在博兴联庄会副会长、革命进步人士赵炎周家里躲过了国民党的搜查。 不久后的一天,因叛徒的告密,李景房和李天佑在寻找上级党组织、汇报 博兴党组织被破坏的情况时同时被捕。当时敌人要杀的是李景房,可又 分不出眼前抓的两人哪一个是李景房,他们俩都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 气概,争着承认自己就是李景房。在敌人押送他俩的途中,李天佑用计 谋使李景房逃脱,而自己顶着李景房的名字被敌人残酷地杀害。 从敌人屠刀下逃出来后,李景房借助高梁、玉米的掩护,在荒洼野坡 和庄稼地里跑了一夜,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西南北,且又累又饿,疲惫 不堪。 在这一瞬间,李景房浮想联翩,他想起了同李天佑在一起的日日夜 夜,自己的生命是用李天佑的生命换来的,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份量。 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继续前行。 天黑时,他化装后在老乡的掩护下,摸黑进了家门。家人大为震惊, 他嘱咐妻子:“见了熟人也不要声张,敌人若抓你和孩子,就和他们作说 理斗争。”因遭国民党军警搜捕,李景房决定外出,北上天津寻找党组织。 不巧,在黄河道旭渡口碰上了县教育局局长晋吉清。虽然脱离了危 险,未被捉住,但国民党知道了李景房未死的消息。 李景房到天津后,在一亲戚的帮助下,找了个在码头当装卸工的差 事。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党组织只保持纵向联系,没有横向联系,要找 到党组织非常不容易。李景房在天津几个月找不到党组织,心情非常郁 闷和焦急,觉得度日如年。于是,便下决心再返回故乡坚持地下斗争。 四 时值深秋,李景房风尘仆仆地大着胆子回到家里,家人看到他又惊 又喜。为了安全,李景房躲藏在自家里屋间的夹壁墙内。其妻子带着孩 子扮作要饭的,外出帮其寻找、联系党组织。接上关系后,李景房先后在 崇德、耿家、桥子、菜园、柳桥等村坚持地下斗争,并且到高青、临淄、益 都、枣庄等地开展工作。 在坚持地下斗争的日子里,李景房不但表现出了坚强的革命信念, 而且还表现出了高超的武艺、才智和胆量。1933年4月的一天,李景房 因行动暴露,一大批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村子。当时他正隐蔽在村子 里,跑已经来不及了,就扮作拾粪的庄稼人,夹在老百姓当中,被地主分 子认出后,当即被捕。他们将李景房押进地主大院,派两个士兵看守。 随后,一个士兵去找“捕共队”队长,另一在玩弄枪栓,将子弹推上了膛。 “不必动那个,既是叫你们逮住了就跑不了了。”李景房一边和士兵搭 话,一边暗地里磨捆绑他的绳子。绳子快磨断时,李景房用尽全身力气 挣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挥拳飞脚,将看守他的士兵打倒,跑出屋门, 踩着墙边的一个草堆,越墙而跑。跑出村外后,后边的追喊声、马蹄声响 成一片。这时,李景房恰巧遇到一辆马车从身边经过,他坐上车,戴上赶 车人的苇笠,拿过赶车人的鞭子,扮作赶车的。士兵追上后,李景房面不 改色,十分镇定从容地指东为西,把士兵引开,然后,自己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这样,李景房又一次化险为夷。 国民党士兵抓不到李景房,就来抓他的家人,把其妻子和孩子追赶 得到处躲藏,并贴出告示:谁要窝藏李相韩的家人,全家老少都格杀不 留!使得李景房一家人躲在哪个亲戚家里也不敢久留,最后其妻子领着 孩子背井离乡要饭去了。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为了坚持党的地下工作,李景房有时卖字画, 有时干苦工,或宿于庄头小庙,或宿于场院屋子,时常昼伏夜出,出没不 定。他机智灵活,一次又一次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残酷的斗争生活,不但没有吓倒李景房,反而更坚定了其革命意志, 也使他深深觉得:只有依靠庄里乡亲、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打败敌人,这使 得他更加注重做人民群众的工作。在菜园村,有一位姓赵的大爷劝李景 房说:“你给穷人办事,天下那么多的穷人,你办得过来吗?”李景房便同 这位大爷拉家常似的从普天下穷人为什么受苦,讲到要翻身求解放就必 须要闹革命的道理,说得老人家心服口服。此后,李景房经常躲藏在这 位老人家里,从未出现过意外。 五 1934年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李景房从外地回来时,被“捕共队” 盯上了,夜里近百名国民党士兵包围了霍家村和李景房的家。士兵们一 窝蜂似的涌进屋里,见炕沿下有一双男人鞋,以为是李景房的,一把抓住 睡在炕上的男人就往下拖。“那是俺儿子,别吓着他。”李景房妻子急忙 喊道。“你男人哪去了?”士兵一看不是李景房,气急败坏地问道。“他 出去好几年了。”李景房的妻子和他的孩子们同时说道。“胡说,戴着 孝,中等个,30多岁的男人不是李相韩是谁?”趁着士兵威胁孩子们的时 候,其妻子赶紧溜出去给李景房送信,这时李景房正睡在场院里。国民 党士兵抓不到李景房,无计可使,便把送信回来的李景房的妻子押到了 村公所。正在这时,在庄头站岗的士兵逮住了李景房,将其押到了一家 院里。两个士兵要绑李景房,李景房说:“不要绑了,要杀要砍由你们。” 话音未落,便拳打脚踢,打倒了两个士兵,跳墙逃跑了。敌人全部人马追出好几里地,也没有发现李景房的踪迹。 李景房的这次逃脱,使地方统治阶级大为震惊,也被当地老百姓广 为流传,说李景房是个了不起的人,有解绳索之能,会飞檐走壁,并为他 编了月顷口溜: 博兴县闹暴动,李相韩真英雄; 为穷人不怕死,走南北奔西东; 来无影去无踪,敌人拿他没法整。 李景房的行为,大长了穷人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 由于不易再在本县安身,李景房再次去了天津,在塘沽附近的马场 小学当起了教员。由于待遇低,条件差,一日三餐只能吃南瓜饼子,晚上 将课桌拼起来当床,一人与书和学生为伴。1935年的一天,同村参加 “八四”暴动的共青团员霍树桂(即陈璞如)到天津马场小学找到了李景 房,俩人都异常兴奋,挑灯谈了一个通宵。李景房向霍树桂详细地询问 了家乡的一些情况,并讲到江西红军同国民党斗争的形势,鼓励霍树桂 要树立坚强的革命意志,只要千百万共产党人不懈努力,革命就一定能 成功。 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天津,李景房听说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扣 留了蒋介石,国共两党重新合作的消息后,热血沸腾,在教书合同未到期 的情况下,便离职返回故乡。 六 李景房回到家乡,仍不敢公开露面,继续坚持地下斗争。1937年初 冬,博兴后备县委书记王博昌获释出狱,得知李景房回到家乡后,便背着 粪筐到霍家村找到李景房,两人商讨如何恢复博兴县党组织事宜。许多 进步人士和知识青年也向他们请教国家的发展形势。之后,李景房积极 投入到抗日工作中。在博兴五区成立的抗日人民自卫团的基础上,广泛 联络全县的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收集民间存插的枪支,对这支抗日武 装进行改造,于1938年初,成立了由博兴党组织领导下的抗日人民志愿 军。 抗日战争时期,李景房随同由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改编的八路军山 东纵队八支队特务二大队转战南北,经历了青陀寺、五井等多次战斗,负 伤三次,重伤一次。1942年冬,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被日军打中咽 喉,子弹从咽喉穿过,前后通眼,差点丧命,经过抢救才活了下来。 解放战争时期,李景房被调回渤海区工作,历任博兴县参议会秘书、 胶济铁路管理局秘书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身体原因,李景房无法从事繁重的工作,组织安 排其先后任渤海区图书馆主任、淄博专区文化馆馆长、淄博市烈士子女 小学校长等职,后到淄博市图书馆工作。其间,李景房一直注重对后代 的培养教育,亲自备课,给中小学生上课,用过去的经历教育后代,直到 1970年8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