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介夫 (1913 -1992) 张介夫是在博兴“八四”农民暴动失败 后,国民党对博兴实行白色恐怖的严峻形势 下,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党员之一。 张介夫等人人党后,在博兴三区开展了一系 列党的地下革命活动,使博兴三区成为“八 四”暴动失败后,党在博兴开展革命活动的 发起地之一。他曾任博兴县三区动委会主 任、博兴县抗日第二小学校长、沾化县义和 抗日高级小学校长、阳信县县长、国家法教 研室副主任、吉林省检察院通化分院检察 长、长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职务。 张介夫,原名张法宗,曾用名张文焕,1913年1月15日出生在博兴 县李家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张介夫兄妹五人,他是家中长子。其父张 大帮,是一个老实能干、勤俭持家的农民,由于没钱租种好地,就将地主 家偏远的薄地租来耕种。他出门总背个粪筐,捡拾粪便作肥料,富人们 借此给他编了个顺口溜:“张大帮,背粪筐,拾牛粪,当干粮!”讥讽他的贫穷和节俭。1918年,张介夫到了入学年龄。供孩子上学是有钱人家 的事,张大帮压根就没有让孩子上学的想法。但天资聪颖的张介夫跑到 邻居家——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的私塾,在旁边看人家上学,竟然还识了 些字。父亲见他是上学的材料,就省吃俭用,正式把他送进地主家私塾 上学,后又进本村小学读书。这样反反复复地读了十多年私塾和小学 后,他成了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此时,国民政府兴办小学,他在本村 担任了小学教员。由于小学教员收入低,他又在本村开一小卖部,但因 缺乏经营之道,仅一年就停办了。后经人介绍到四区曹王一小学任教, 1932年底又因时局混乱回家务农。 张介夫本想通过教书和做生意赚钱,一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想 借机摆脱遭人嘲讽的境况,这也是家人的期望。然而,张介夫的种种努 力均以失败而告终,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他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张介夫求学和任小学教员期间,正是社会大动荡的年代。1927年 到1928年间,博兴县刘顺元、陈竹村、李相韩领导的农民运动波及到了 李家村,张介夫目睹了运动的始末;1932年共产党领导的“八四”农民暴 动他也有耳闻。发生在身边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使张介夫 认识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是一种改天换地的力量,只有依靠这股 力量,穷苦农民才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希望。 “八四”暴动失败后,国民党对博兴共产党人进行了疯狂镇压,党组 织被破坏,党的领导人和党员或被捕、或外逃、或在叛变分子诱骗下自 首。在危险的环境中,与张介夫同村的北京弘达学院学生、中共党员张 德卿暑假回家,在附近村庄开展革命活动。张介夫有机会听他进行革命 宣传和理论教育。通过对时局的了解和聆听张德卿的讲述,张介夫认清 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反动本质,接受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翻 身求解放的革命道理,并于1933年8月由张德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 党。由于当时博兴正处在严酷的白色恐怖环境中,党员都有指定的人联 系,不允许相互间存在横向联系。张德卿在回校前,仅将张介夫介绍给 了博兴早期党员李相韩和由他介绍入党的新党员王建新。 刚刚加入党组织的张介夫急于寻找本地党组织。当他听说博兴师 范讲习所有党的活动时,便报名投考并被录取。1933年秋,张介夫入学 后,继续寻找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并与张德卿进行书信交流,传送革 命信息。然而,此时的博兴师范讲习所已成为国民党严加看管的场所, 校长和部分教员是国民党县党部安插的眼线。张介夫的革命活动及与 张德卿的频繁书信来往,很快就引起了校方的注意并对他进行约谈警 告,派一个学生监视他。当他通过信件把情况告诉张德卿后,张德卿即 发回一明信片:“现在北方多厉,祝你小心!”此语有明暗两层意思:明意 是提醒张介夫已进严冬注意保暖,暗意是让张介夫在开展革命活动时注 意隐蔽。张德卿不用普通书信反用明信片,既打消了敌人对书信内容的 怀疑,又能使张介夫领会用意,可谓用心良苦。此后,张介夫在开展活动 时更加小心谨慎。 不久,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乔天华派中共党员窦笑生到博兴任县 委书记。窦笑生在博兴的公开身份是县立第一小学教员,他到博兴后, 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并发展了部分党员。1934年,张介夫与师范讲 习所学生、地下党员刘惠民取得了联系,而刘惠民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窦 笑生。至此,张介夫才间接地与中共博兴县委取得了联系。 由于窦笑生在开展革命活动时不够注意隐蔽,很快引起了敌人的注 意。1934年初秋的一天傍晚,国民党博兴县地方武装以宴请名义诱捕 了窦笑生。张介夫得到消息当即密告了刘惠民,并让他到三区王集村王 建新家中,躲过了国民党军警的搜捕。第二天,张介夫又赶到王建新家, 经商议由王建新出钱资助刘惠民转移到大连。窦笑生被捕,刘惠民外 逃,张介夫又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5年8月,张介夫从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到博兴三区河东村小学 任教。不久,刘惠民也潜回博兴,在三区高家村小学任教,张介夫又与他 取得了联系。张介夫、刘惠民、王建新三人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便经常聚在一起商议开展党的活动。他们主要开展了两项工作:一 是利用讲台向学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二是策反博兴三区联庄会武装。 1937年春,博兴县发生了严重春旱,农民缺粮,难以糊口,张介夫和王建 新商议在李家村、赵楼大集张贴传单,威慑地主借粮给穷苦人家,并点出 几个大地主的名字。传单由张介夫书写,内容有“君子固贫,安能坐以待 毙”等内容。 1937年春至冬,张介夫与三区的党员李相韩、刘惠民、王建新、王化 俊等多次在王建新家召开会议,商议开展抗战宣传和组织抗日武装事 宜。入冬时,张介夫、刘惠民、王建新、王化俊及五区一个王姓党员(佚 名)在贤城村东头的一个场院里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会议决定:在 还没有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情况下,成立博兴三区临时党组织,张 介夫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此后,张介夫与王建新、刘惠民等多次南跨 小清河,与进步人士陈竹村取得联系,商讨建立抗日武装问题。张介夫 负责以交朋友的方式做三区联庄会教练张占昌的工作,并取得成效,促 使其在抗战初期成为博兴抗日人民志愿军的友军。 博兴“八四”农民暴动失败后,博兴党的力量极为微弱,党的活动更 加困难。张介夫在积极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的同时,始终严守党的秘密, 注意保护自己,保存革命力量。尽管如此,他的活动还是引起了国民党 政府的怀疑,曾有捕共队员以找同学玩的名义到张介夫家中,企图诱捕 他,但张介夫早有提防,在家人的帮助下,机智地避过了捕共队的搜捕。 张介夫等共产党员在博兴处于白色恐怖的环境中,始终冒着被捕和牺牲 的危险,坚持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为抗日战争爆发 后,恢复建立党组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和创建博兴抗日根据地奠定了 基础。 ==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接受了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主张,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张介夫等一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