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兰亭同志简介:

崔兰亭 (1922 - 2004) 崔兰亭,原名刘克俭,曾用名李吉明,参 加革命工作后更名为崔兰亭,1922年10月 生于山东省博兴县刘耿村一户忠厚本分、勤 劳俭朴的农民家庭。刘家原籍博兴县赵马 村,至崔兰亭祖父这一辈时,家庭已是贫苦 不堪。抱着“树挪死人挪活”的想法,祖父刘 子良为生活所迫,携祖母刘赵氏投奔了刘耿 村的外祖父,并依靠其馈赠的4亩半涝洼地 在刘耿村安家立户。 此后,祖父母和当地朴质的农户一样开 始了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祖父生 性胆小,只晓得经营土地,甚少参加村内外的社会活动。祖母刘赵氏是 一个睿智的农村妇女,主持家务,常年带儿媳一块纺棉织布。父亲刘世 臣是一名苦读的书生,因伙同陈竹村、刘佩林、郝森林等进步青年组织地 方自治和农民协会,反抗封建官僚和豪绅地主的横征暴敛而遭受打击卧 病在床,后因无钱医治,在崔兰亭3岁时含恨去世,年仅25岁。母亲是 一名朴素的农村妇女。故在家庭中,祖母是对崔兰亭影响最大的一个 人,她对崔兰亭兄弟俩从不溺爱,经常给他们灌输勤俭为家之道和读书 求学的口头说教。 1929年,博兴县因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再加上溃兵、土匪的敲诈勒 245 索,崔兰亭一家生活极其困难。无奈之下,祖父母便带领全家跟随乡亲 们一起逃荒到大连。在大连,祖父外出打零工,母亲在一家私人火柴厂 做工,九岁的哥哥刘克勤在一家制花店做学徒,崔兰亭跟随祖母四处要 饭。全家老小只有晚上才能回家团聚,吃顿要来的残羹剩饭。这样过了 一年多,听闻中日要开战,崔兰亭一家东借西凑筹备路费欲返回家乡。 因路费不够,先由母亲带着崔兰亭兄弟俩回刘耿村,隔了半年,祖父母才 借到路费赶了回来,全家方能团聚。 1932年,已满10岁的崔兰亭进入了刘耿村初级小学读书。读书期 间,祖母常在茶余饭后将刘家老一辈人的为人处事之道,诸如“老实本分 认真求学,凡事忍耐和睦乡亲”“即便家庭富裕也少惹是非”“识文解字 争取街坊看得起”等灌输给已渐懂事的孙儿。这些教育对崔兰亭的影响 很深,也成为他求学初期的奋进目标。 1935年,崔兰亭投考了县立第五小学。当时的县立五小汇集了傅 敦吾、蔡恩溥、张德卿、高星华、相炜等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 读书期间,崔兰亭在傅敦吾的引导下,阅读了进步作家鲁迅、郭沫若、丁 玲等人的文章;在张德卿的讲课中了解到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坚定了他 奋发图强,拯救祖国的信念;在相炜的时事评论中,他对国民党奉行不抵 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救国有了明晰 的对错辨别。在他们的教育引导下,崔兰亭和他的同学们经常高唱《义 勇军进行曲》《东北流亡三部曲》等抗日革命歌曲,三五成群地出校门, 走集人村进行抗日宣传,让当地的父老乡亲们了解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推动了五区乃至博兴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时期,崔兰亭了解到学校的教员中,特别是深受广大同学爱戴的教 员多是共产党员,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崔兰亭对共产党产生了深深的 向往。 1937年高小毕业后,崔兰亭与王玉书、韩其奎等同学一起投考了高 苑城乡村师范。开学不到两个月,日军渐渐逼近了高苑城,学校被迫解 散,失学的崔兰亭只好收拾行囊回到了家乡。此后,他一边务农,一边和 刘瑛、崔大田等博兴县立五小同学取得联系,他们在五小教师傅敦吾、相 炜的指导下先后在五区刘耿村、四区兴和村一带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成 立了区、乡、村青年救国会(青救会),由刘瑛任五区青救会会长,崔兰亭 任宣传委员兼刘耿村青救会会长,发展了一大批青救会员。在刘耿村, 崔兰亭白天组织青救会员们学唱《流亡三部曲》《延安颂》《十八集团军》 《叫老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张贴抗日标语;夜深 人静时,则扛上土枪土炮化装成八路军的样子走乡串村,来振奋群众抗 日救国热情。在他们的宣传下,连附近的乡村妇孺都知道了日本帝国主 义是来侵略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是带领老百姓抗日的。 1938年,博兴兵祸连连,日军的入侵更是让灾祸接踵而至。爱国进 步人士陈竹村积极响应党的抗战方针,率先在五区成立了抗日人民自卫 团,举起博兴县武装抗日的旗帜。在党的骨干分子张文韬、傅敦吾、蔡恩 溥等人的联络号召下,崔兰亭和当时许多共产党员、农村进步青年一起 加入了五区抗日人民自卫团。3月,中共博兴县委将五区抗日人民自卫 团改编为博兴县抗日人民志愿军。入伍后,崔兰亭的政治理论和军事知 识得到很大提高,对党组织和党的抗战方针有了更深的认识。8月,博 兴县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顽固派武装势力异常猖獗,博兴抗日 人民志愿军无法在博兴立足,被迫开往临淄。部队出发前,崔兰亭因年 龄小身体弱,被安排回刘耿村工作。 1938年10月,崔兰亭在刘耿村由刘瑛、冯梅五介绍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主持家务的祖母刘赵氏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带领 全家人积极支持他的革命活动,并按时供给他党费。不久,崔兰亭又担 任了刘耿村党支部书记。这样,在党组织和家庭的帮助下,崔兰亭在村 里的工作更加积极主动。然而不久,他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日伪的注意, 并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39年春,日伪政府强行摊派沉重的捐 税,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为缴纳捐税,不少家庭沦落得家徒四壁甚至卖儿 卖女。当时任博兴县兴和乡青救会宣传委员的崔兰亭看在眼里,急在心 里,在党组织的指导下,他毅然挺身而出,领导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 捐斗争。气急败坏的日伪军将崔兰亭视作眼中钉、肉中刺,抓不住他便 将魔掌伸向了崔兰亭的家人。日伪军警三次摧残刘家,将家中的粮食、 牲口、马车全拉走;祖母刘赵氏两次被捕入狱,被威逼利诱要她劝崔兰亭 投降;祖父一度对他心生埋怨;亲戚朋友怕受牵连也纷纷劝他外出经商 避难。在这种恐怖环境下,崔兰亭坚持革命的念头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特别是祖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依然支持他革命的举动,让他更加坚定 了跟着党坚持革命到底的信念。 1940年6月,中共博兴县委考虑到崔兰亭已被日伪盯上,已经不适 宜继续在村里工作,便调他到县委组织部工作。从此,他正式脱离生产 参加了地方工作。到10月份,他先后被组织调任为中共博兴六区区委 宣传干事和博兴点线科科长。对刚刚脱离农业生产投身革命的崔兰亭 而言,面前的工作是陌生的,但更是充满动力和挑战的。为了迅速熟悉 工作,他积极主动地向革命同志请教,工作起来更是废寝忘食,很快就把 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年10月,崔兰亭被安排赴中共山东分局党校 学习。近一年的学习中,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巴黎公 社》《社会发展史》《论持久战》《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理论知 识,对党的性质和革命的目的有了更深的认识。结业时,崔兰亭因优异 的表现被评为学习模范,受到党组织的嘉奖。 1941年8月,崔兰亭回到博兴县点线科工作。点线科直属中共博 兴县委领导,主要在县城、刘家寨等敌占区秘密开展工作。残酷的斗争 环境,对党的地下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日伪统治区,崔兰亭严 守党的纪律,在城区和农村间穿插执行党的任务,多次与追捕的日伪军 擦肩而过,出色地完成了县委安派的任务,为抗日队伍的反攻创造了条 件。 1943年1月,崔兰亭调任中共博兴县通滨区委组织委员。任职期 间,他组织开展了减租减息、增加雇佣工工资、动员参军等工作。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崔兰亭被县委任命为博兴柳桥区委 书记。该区是新解放区,崔兰亭赴任后放手发动群众,领导开展了减租 减息、土地改革等巩固新政权的群众运动。 1946年,大量国民党匪特潜入博兴县,在新解放区打击群众、刺杀 干部,制造白色恐怖。柳桥区曾被国民党顽固派周胜芳长期盘踞,区内 尚有不少汉奸和反动顽固派存在,且有部分残匪武装。崔兰亭在柳桥区 强化了区中队和民兵,组织各村成立反特小组和情报小组,发动群众对 伪特家属进行动员,利用团体力量瓦解敌特;在各村遍设黑板报,及时公 布反特肃匪消息,开展群众性反谣传工作。同时紧密配合县武装部队在 区内打击、清除反动武装,经大小十余战,基本肃清了区内匪特分子,取 得了反特剿匪斗争的胜利。 1947年夏,在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一支5000余人 的国民党军队侵占了柳桥区。崔兰亭与区委的同志们坚持“誓死不离阵 地,宁肯阵地死,也不逃走生”,及时转移老弱病残群众,迅速组成一支 30余人的精干武工队,崔兰亭任指导员。他指挥武工队依托麻大湖展 开游击战,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同年,崔兰亭因在对敌斗争中的 优异成绩,被中共博兴县委授予二等荣誉嘉奖。 1949年9月,崔兰亭调任中共清河地委调研组副组长。1950年6 月,被调往淄博,并一直在此工作30余年,为淄博的地方建设作出了积 极贡献。其间,相继担任了中共淄博地委土改队总支副书记,农村工作 委员会科长,中共博山县委书记,中共淄博市委农村合作部副部长,中共 张店区委副书记、区长,中共淄博市委农业委员会副书记,淄博市政府农 办副主任、农委副主任等职务。1983年6月,崔兰亭离职休养。 2004年2月,崔兰亭因病逝世,享年82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崔兰亭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