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铭同志简介:

吴智铭,曾用名王心崇、王丁一,后更名 王智铭,1913年11月生于山东省菏泽市郓 城县武安镇华营村一户富裕农民家庭。王 家是传统的农耕家庭,家中20多人,土地60 亩,房子20多间。因地少人多,还租种了同 村地主的土地,并开设过油坊、酿醋作坊和 棉花作坊。父辈中,父亲王鸣兆排行居长, 兄弟三人中仅有二弟读过几年私塾。农忙 时节,父亲带叔父们侍弄庄稼、经营土地;农 闲时分,在自家作坊内榨油、酿醋、弹棉花, 他们的勤劳经营让这个大家庭的日子日渐红火。吴智铭的出生,更给这 个大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就在这样一个殷实的农家庄院里,在父母 和长辈们的呵护下,在田间地头和作坊嬉戏中,吴智铭度过了他的童年 时光。 1921年春,8岁的吴智铭进入村内私塾启蒙,开始学习古文、算数。 在这里,他学会了书写人生中的第一个汉字,懵懂中了解到中华民族悠 久的历史和浩瀚的文明,并在先生的教诲下,懂得了些许尊师长、重孝 悌、礼义廉耻等人生道理。 1925年秋,吴智铭升人郓城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新式学堂与私塾 迥异的教学方式、崭新的环境深深地吸引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和 350 新知识。然而好景不长,军阀割据、混战波及到郓城县一带。因战乱,匪 兵经常进驻、占用校园,学校教学几番中止,原本学制三年的小学课程延 长至四年,吴智铭在断断续续的教学中完成了他的小学求学生涯。求学 期间,虽家境殷实,但懂事的吴智铭体谅父辈们的艰辛。为了节省开支, 他和同村的几个同学合伙吃饭,由各自的家长轮流来给他们做饭;小学 最后一年,他主动向学校申请勤工俭学,为学校上下课摇铃换得些许补 助。这一时期,吴智铭受国文课教员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李慰农、宋一 齐等进步教员的启发下,对国家时政时事、文化思潮都有了初步认识。 1929年下半年,吴智铭的父亲与两个叔父分家独居,分得27亩多 土地、8间房子和1头牛。大家庭骤然分离,吴智铭长期离家求学,家中 诸事全压在唯一的劳力——父亲的肩上。幸而不久姨表弟童肖领因家 贫无法生活寄住到吴智铭家中,协助父亲经营田产,让他得以安心继续 求学。 1929年秋,吴智铭考入山东省菏泽县第六中学。学校离家百余里 地,周边交通闭塞,奉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育人模式, 政治氛围格外低落。由于在学校难以看到进步书籍,吴智铭就节衣缩 食,购买进步书刊阅读。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噩耗传到学校后,吴智铭 和他的同学们组织成立了抗日后援会,分散到县城大街小巷和周边农村 查抄日货,宣传抗日救国。 1932年,吴智铭中学毕业。三年求学期间,家中每年需为他支付 100余元的费用,为此增添了不少的债务,委实无力再供他继续求学。 同年秋,他回到家乡谋得一小学教员的职位,每月薪金扣除伙食和应酬 开支所剩寥寥无几,经济上无甚明显改观。此后三年多的时间,他辗转 在家乡附近的武安集、洪福寺、大胡庄三个村小学中任教。几年的教学 生涯,让他从一个青涩的学生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小学教员;经济上基本 实现独立;对国共内战和日军侵华等国内政局、时事有了较深的认识。 在农村的生活中,也让他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农民在贪官污吏、 地主的剥削压迫下卖儿卖女、典妻等人间惨剧。 1935年7月,山东境内的黄河多次发生溃决,洪水纵横千里,吴智 铭家乡郓城、鄄城、菏泽等十数县受灾,田禾牲畜荡然无存,受灾群众四 处逃避。吴智铭随家乡逃难的灾民涌人济南。到济南后,逃难的乡亲大 都进了省政府在城内设立的难民收容所。吴智铭认为自己是一个小知 识分子,容易谋份糊口的职业,然而各行各业因萧条而减员处处碰壁,后 在同族长辈王培真的介绍下,去河北省沧县华东警察后防训练队当了一 名新兵。 进队伍后不久,吴智铭就看清楚了这支队伍实为日军压迫同胞工具 的真实面貌。有着强烈民族自尊心和对汉奸、伪军无比愤慨的他,为自 己贸然加入这支伪军队伍深感懊恼。在度日如年的煎熬中,他无时无刻 不在寻机逃走。同年11月,一次执行任务途中,他们受到时任河北省主 席商震部队的截击,并接受了改编。改编中,吴智铭和亲叔兄弟王心月、 族叔王鸣宪趁乱一起逃离了部队。逃离路上,所带盘缠很快用光并欠下 了一笔债,无处栖身更无法糊口的吴智铭只好回到济南进了难民收容 所。回济南不久,幼弟因家中难以生活前来投奔。兄弟二人先后被济南 市天桥火车站难民所和历城县董王区权庄难民所收容。 董王区是当时的山东省义务教育实验区,权庄为董王区治所所在 地,消息较为灵通。1936年初,从权庄小学打探到董王区招考学校教员 的消息后,吴智铭前往应试并被录取为任家庄小学教员。当时国民党政 府在董王区试行的义务教育实验,宗旨是使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义务教 育,成年人到夜校学习扫盲,提高社会的知识水平。然而在战乱、苛政、 洪灾的环境下,普通老百姓连起码的生活保障都没有,为了养家糊口,成 年人需夜以继日的劳作,大量儿童沦为童工,义务教育、全民普及教育成 为空谈。任教期间,吴智铭对国民党政府在民族危亡关头却以“攘外必 先安内”为幌子打内战,与日军妥协出卖民族利益,不整顿贪官污吏却搞 行不通的教育实验等行径大为反感,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了深入了解 并十分赞同,认为共产党的抗日行为必定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 同一时期,他认识了同在董庄区做教员的王健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 共同的理想抱负让他们逐渐走到一块。王健民是当时党在董庄区地下 组织负责人,正是在他的不断启发教育下,吴智铭、陈尧贤、沈秉谦等人 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6年,王健民、沈秉谦等人成立了义务教育实验区党的支部。同 年秋,他们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读书会、义教区教员抗日救国会 等党的外围组织,联系、发动进步教员和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秘密开展 革命活动。 1937年5月,经王健民介绍,吴智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党 组织的活动引起了时任义务教育实验区主任刘镜洲的警惕,他以小学教 员中有抗日活动扰乱教育为名解雇了大批教师,共产党员、进步教员几 乎无一幸免。组织上考虑到吴智铭在本地,家庭人口多、经济负担重,经 多方斡旋,使吴智铭得以留在此地继续教书。王健民、沈秉谦等被迫离 开董王区,吴智铭由中共济南市委派人单线联系。 七七事变爆发后,当地局势动荡不安,教育难以为继。同一时期,为 组织发动农村抗日游击战争,山东省党的领导机关由济南市转移到泰安 县徂徕山一带,此后吴智铭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失联期间,他坚持 在历城县任家庄一带秘密宣传党的政治主张,积极组建抗日武装队伍。 1938年5月,吴智铭出任山东省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三支队 二十七中队政治指导员。在一次到邹平县执行任务时,与原上级王若杰 建立联系,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同年,他在第五军中相继担任了三支 队十一团三营政治教导员、三支队政治部技术书记职务。当年年底,因 熟悉济南市历城县党的工作,吴智铭接中共清河特委指示回历城县整理 党的地下组织,为革命工作的需要他化名为王心崇。 1939年上半年,化名为王心崇的吴智铭被组织上任命为邹长中心 县委组织部长兼管历城区的工作。同年5月下旬,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 支队奉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指示,在刘家井子村一带集结,欲 开展章丘、齐东的工作,打通清河区与冀鲁边区的联系。情报被敌人探 知后,敌人迅速纠集九户、魏家桥、青城的日伪军2500余人,从西、北方 向向刘家井子村一带进犯。战斗前夕,吴智铭独自一人从牛官庄到邹平 县十一乡传达工作。返回牛官庄途中经过实户村时,被在该村停驻戒严 的伪军张景南部扣留。在审讯中,他机智勇敢,巧妙将伪军搪塞过去而 得以脱身。 1940年3月,吴智铭调任中共博兴县委组织部部长。其间,他认真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指示精神,于7月份组织各区、乡党 组织负责人和部分村的支部书记100余人,在六区马家村召开党的活动 分子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党的组织工作和发展状况》的报告。这次会 议有力地推动了博兴党的建设和发展,对博兴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历 史意义。会后,中共博兴一、三、五、六、七区区委先后建立或恢复建立。 10月下旬,中共清河区党委对博兴县委进行了调整,吴智铭任县委书 记。上任伊始,根据清河区党委举办训练班训练新党员的指示,他责成 县委宣传部在六区马家村举办了6期党员训练班,对博兴县两年内发展 的新党员进行集中轮训。 从1941年3月起,日伪军在清河区先后五次推行了惨绝人寰的“治 安强化运动”。在多次“扫荡”、“蚕食”下,清河区抗日根据地不断缩小。 同一时期,博兴的国民党顽固派周胜芳率部公开投降日军,博兴五区由 原来的根据地转为游击区。严峻的形势下,吴智铭和博兴县委坚决执行 清河区党委支持小清河南地区斗争的决定,继续坚持小清河南地区的斗 争,同时在小清河北地区展开积极的抗击日伪“治安强化运动”斗争。 他组织成立了开辟新区工作队,随八路军三旅七团一营到日伪控制的 二、四区东部村庄,深入各村发动群众支援抗战,发展地下武装。后因条 件不成熟,开辟新区的目的虽未达到,但在二区和四区做了大量的群众 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教育了群众,扩大党的影响,为下一步开展工 作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针对日伪层层设立据点围困抗日根据地的 计划,他领导博兴县地方武装与敌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修,他 们夜晚就组织民工拆,连续斗争十几个夜晚,成功粉碎了敌人的阴谋。 其间,他认真贯彻县委关于加强党领导下的地方政权建设的决议,于 1940年7月25日,组织博兴一、三、五、六、七区的人民代表,选举成立了 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派出干部组建区:乡抗日民主政权;在根据地贯彻 执行“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领导博兴人民在进行抗日斗争、发展经 济、改善生活、恢复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很大进步。 1942年3月,吴智铭调任中共清河区委组织部点线科科长。同年6 月,调回博兴县任中共博兴县委书记。一年后,被清河区党委任命为中 共清河地委组织部部长。1944年4月,吴智铭调人中共渤海区委党校, 任党总支部书记。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智铭先后被组织上任名为中共惠 民县委书记、渤海区二地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6月,他接受组织安排 到中共华东局党校学习。两个月后,为做好对即将爆发的淮海战役的拥 军支前工作,吴智铭被华东局抽调到支前委员会工作。1949年7月,被 任命为华东支前委员会西南服务团二支队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吴智铭先后担任了四川省川东行署专员、中共川东 区委党校主任、中共中央人事部办公厅副主任、国家外贸部人事局副局 长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0年3月18日,为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的吴智铭因病逝世,享 年67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吴智铭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