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怡同志简介:

马俊怡 (1922 -1991) 马俊怡,曾用名马纯熹,字俊怡,1922 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博兴县吕艺镇马家村 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亲马致远是个 老实巴交的庄稼汉,生有两子。长子马化 熹,是村抗日民兵队的一员,在1943年日军 的大“扫荡”中,被抓去惨遭杀害;次子马纯 熹,自幼聪慧,深得长辈宠爱,被寄予光宗耀 祖的厚望。虽然家境贫困,马俊怡7岁那 年,父母还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将其送人本 村私塾读书。 马俊怡9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1937 年黄河决口,家乡被淹,其家庭生活更加贫困,马俊怡不得不辍学帮助家 人种田,以维持生活。1939年,为了能有口饭吃,父亲将其送到在张店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经营复兴成炭栈的远房亲戚那里当店员,只管 吃住,无薪水。 当店员之初,店主让他看一本名为《学生意论》的书,其大意是“学 徒要清晨起在诸人前,夜晚眠在诸人后,有事不用呼唤,做在人先,食在 人后”等一套封建剥削阶级的规矩。在这种刻薄的环境中,马俊怡忍气 吞声地干了将近一年。有一天,父亲去看他,看到满身灰垢的儿子,心疼 得掉下了眼泪,说:“咱宁愿在家饿死,也不在这里受罪了。”便把马俊怡 417 带回了家。 1940年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北跨小清河进入博兴,开辟了 博兴抗日根据地,在马俊怡的家乡成立了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群 众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马俊怡于1940年秋回到家乡时,各村已在共 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青抗先、农救会等群众抗日团体。此时,他遇上 一桩官司:在张店打工时,马俊怡曾作为经手人和证明人,将在外讨饭、 打工的同乡程洪业积攒的伪币200元,借给了同乡商人王乐亭作为生意 本钱,说好回家后还给程。不料,王乐亭为富不仁,以强欺弱,回家后拖 延不还。程便向证明人马俊怡追要。马俊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这事 报告了新成立的县抗日民主政府,结果不仅追回了借款,还让蛮不讲理 的人低头认错。官司打赢了,马俊怡喜出望外之余,联想起三年前自家 遇到的另一场官司:1937年,黄河决口,庄稼欠收,广大农民的生活苦不 堪言,但国民党政府依然横征暴敛,税赋不减,马俊怡家实在无力交纳。 时值年关,在乡丁的逼迫下,马俊怡的父亲与乡长马瑞田发生争执,并揭 露乡公所帐目不清,这下大大得罪和冒犯了他们。乡长便勾结区长刘子 刚将马俊怡的父亲绑到区公所,不问青红皂白,一顿严刑拷打后,扣押了 数日。最终,马俊怡家借债交纳苛捐杂税,其父亲才得释放。两桩官司, 两个政府,两种判决结果,对马俊怡触动很大。马俊怡看到了新、旧政府 的根本区别,认识到了共产党、八路军是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是劳动人 民的唯一救星。随后(同年9月)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革命。 马俊怡参加革命工作之初,在博兴县六区区公所任财政助理员。 1941年10月,在区公安特派员张心田的介绍下,马俊怡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1942年7月至1946年6月,马俊怡历任博兴县五区区公所副区 长兼屯龙镇长、县政府财粮科副科长、县六区区公所区长、县五区区公所 区长等职务。这一时期,马俊怡领导博兴县五区、六区人民开展了大规 模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发动游击战争、开展减租减息、掀起大参 军和大生产运动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1944年秋天 的一个夜晚,六区区长马俊怡带领区中队20余人,到龙河村召开伪军家 属会议,做瓦解敌人的工作,联防队长马道远率领20多名民兵前去保 卫。这一消息不幸被汉奸知道后,马上集合了4个连的兵力,将该村团 团包围。区中队和民兵顿时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敌我力量悬 殊,恋战、死拚只有全军覆没。区长马俊怡与联防队长马道远商量后,决 定找到突破口进行突围,以保存实力。经过一番厮杀,马道远带领部队 冲出了包围,而马俊怡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仍被敌人困在村内。马道远立 即带领6名民兵,边打边冲又闯进村子,找到马俊怡后一起冲杀了出来。 1947年3月,马俊怡调桓台县工作,历任县政府实业科科长、财粮 科科长、粮食局局长、县委委员、副县长等职务。这一时期,马俊怡组织 发动群众,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在剿匪肃特、稳定局势的基础上,认真 执行“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 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总政策,通过诉苦、算账对比,清查地主剥削 农民的罪行和土地财产,实行平均分配,以满足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 愿望。 在任桓台县粮食局长兼粮食站长期间,马俊怡尽职尽责,积极筹措 粮食支援解放战争。1947年,在山东莱芜战役中,马俊怡夜以继日地带 病坚持工作,出色地完成了战时粮食供应工作,荣立三等功,并受到桓台 县委的通报表彰。 为适应形势发展,迎接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根据上级党委指 示,马俊怡被任命为桓台县副县长、担任南下干部纵队三支队三大队二 中队中队长,和县委副书记、二中队指导员傅赤先一道,带领全县120名 干部(整县干部配备建制,用以迅速接收被解放地区的政权),编人中共 渤海区三地委南下干部大队,1949年3月8日,自索镇启程南下。 随着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的建立,1949年7月,马俊怡被调到华东人 民革命大学工作,历任班主任、校部秘书、行政科长、政治研究院院务处 副主任等职务。该校历时3年多的时间,共办5期,为新中国培养了1.5 万余名干部,对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马俊怡也 为该校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52年1月,马俊怡服从组织分配,到上海第一医学院工作,历任 总务科科长、行政管理科科长、眼耳鼻喉科医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红 旗药厂厂长、药学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儿科医院党总支书记兼副 院长等职务。在该医学院工作的30多年间,马俊怡始终兢兢业业,任劳 任怨。由于战争生活的长期磨难,马俊怡在1953年即患早期肝硬化,但 他始终抱病坚持工作,即使在政治上遭受“极左”路线的打击迫害和“文 化大革命”十年动乱身心遭受摧残的情况下,他对党的事业仍然忠贞不 渝,不论职位高低,都勤恳忘我工作,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原 则和“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高风亮节。 1956年初,马俊怡在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党支部 书记兼副院长时,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后,对 党外知识分子更加尊重和支持,经常同党外技术专家谈心交流,为他们 搞好科学研究提供大力支持,及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他 的努力下,学院较有名的党外专家胡懋廉、郭秉宽等先后提出加入中国 共产党的要求,积极要求做“红色专家”,为医学院的发展贡献他们的力 量。马俊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做法有力地促进了医学院的建设和发 展。 马俊怡1985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然关心着医学院的发 展,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在担任离休支部书记时,每逢组织生 活会,乐观开朗、风趣幽默的他,非常善于和同志们沟通交流,并带头开 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直至身患重病后,躺在病床上,仍一丝不苟地写党 员重新登记的思想小节;临去世前一周,院党委领导去探望他,他说话已 非常吃力,但依然清晰地说出:“我感谢组织的关心,没有党,我到不了今 天……” 马俊怡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他生活俭朴,始终保持着老八路的传统,从不向组织伸手,从不计较个人 名利,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组织上考虑到他患 肝硬化多年,子女多,家庭负担较重,补助其家庭30元钱,他三次主动退 回,请组织把补助费送给更困难的同志。“文化大革命”之后的工资级 别调整,作为儿科医院的一把手,整整30年级别未动的马俊怡,却将上 调一级30元工资的名额,主动让给了作为教学科研骨干的两位讲师,使 他们晋升为副教授。得知此事,老伴说:你受压制多年,调一级一点不过 分啊!他淡淡地表示,提副教授这一级,对年轻讲师很重要!而对自己 的干部待遇,我已知足。 1991年1月30日,马俊怡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9岁。

纪念文章:0

主页管理:开国群英

我是马俊怡的晚辈

入驻晚辈
  • 开国群英
    开国群英
留言
首页
检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