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鲁夫,原名唐逢尧,曾用名李凤鸣,山东省临邑县唐家庄人。曾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1939年6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政府县长,渤海行署实业处副处长,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贸易处处长、副主任,国营120厂(东安发动机制造公司)总工程师、副厂长、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厂长等职。1987年2月在哈尔滨逝世。 唐鲁夫是辛亥革命的同龄人,1911年下半年,他出生在临邑县兴隆区一个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民家庭,家中十几口人,人多地少,人不敷出。因为贫穷,几个哥哥都很少读书。 唐鲁夫到了读书的年龄,哥哥们长大了,劳动力强了,家庭经济渐渐好转。唐鲁夫的父亲非常喜欢这个“老生子”,也非常希望家里能出读书人。他常说:“一大家人家没个念书的,很不光彩,叫外人瞧不起;半截木头半截铁,门头低,找亲也困难。”他常常教育年幼的唐鲁夫:“念书 好,书中有金子,念好了书能当大官,发大财,光宗耀祖。”1919年,唐鲁夫进入本村小学读书。虽然送唐鲁夫上了学,但他父亲对新学堂却不信任的,常对儿子说洋学堂识字少。有时候就叫唐鲁夫念《三字经》《百家姓》和《论语》等书籍。虽然他上的是洋学堂,但传统 文化却在他幼小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1925年,唐鲁夫考入本村高小,渐渐懂得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家庭经济困难,再考中学是没有指望的,而不上学就很难称得上是一 个文化人。于是,他下定决心,认真读书,念好书,这样,高小毕业就算当 不了光宗耀祖的大官,也能写会算,对自己的门庭也有光彩。他开始喜 欢读书,拼命读书,几乎把每一课都背得滚瓜烂熟,以至几十年后,他还 能熟练地背出当时学的篇章。 就在唐鲁夫专心学习之际,局势渐渐乱起来。张宗昌、孙传芳,一年 向农民征几年的粮,使得本不富裕的唐家雪上加霜,生活更为艰难;1927 年上半年,唐鲁夫就读的高小被张宗昌占为兵营,他不得不辍学回家;更 不幸的是,唐父因阻拦张宗昌的大兵强牵他家的牲口而遭痛打,唐鲁夫 的心情坏极了。 1927年7至8月间,北伐军打到济南,张宗昌被赶走。与张宗昌的 军队相比,北伐军纪律严明,官兵态度和蔼,宣传三民主义,深受老百姓 的欢迎。年龄不大的唐鲁夫被北伐军感动了,就随着入伍青年被推进了 队伍,分在军需部门,做勤务员。后来,队伍开拔,天气渐冷,许多人还穿 着单衣,部队裁员,唐鲁夫就被减下来了。其后,他又报考了冯玉祥的部 队,跟着干了一段后又回到家乡。1928年,他抱着对国民革命的幻想加 入了国民党。加入国民党后,他跟着做了一些扒庙、砸神像和抵制日货 的事情,但渐渐地他就感到失望了。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找到工作。 他很想当教师,当教师的人不管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受人尊敬,是一个 好职业,但他仅高小毕业,当教师是不够资格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要想 当教师只能上中学或师范。和家人反复协商后,家里终于同意他报考花 钱少的师范学校。于是,他报考了设在济南的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 并且凭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这个学校。这个学校每月给学生补贴5元钱,这5元钱除了伙食费之外,还能剩个块儿八毛的,这就够一向节俭的唐鲁夫零花用了,经济上没有负担大大减轻了他思想上的压力,他在这里能全心全意地安心读书了。更重要的是省立第一乡师是一所进步的学校,鞠思敏校长是同情革命的进步的教育家,在省里有着很高的威望;后来的省委书记黎玉当时是这里的教员;景晓村、林浩、白子明、姚仲明等是这里的学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长范明枢大批购买进步书籍并指导学生阅读,象翻译的苏联作品高尔基的《母亲》《十月革命》等。在这个环境中,唐鲁夫受到了熏陶,思想渐渐发生了变化。他认识到:为了当大官、光宗耀祖而读书是片面的、不对的,读书是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大多数人能过上好日子。 转眼在该校学习已经三年,就要毕业了。何去何从又摆在了唐鲁夫 的面前。回本县吧,在县城教学他根本没有“门路”,是不可能的;到乡 村去教学,他又不甘心。这时,他想到了老校长鞠老,他找到已不在学校 的鞠老校长,向其说明来意。老校长爽快地答应了他,把他介绍到济南 市一个私立初级小学当教员。在这里,虽然挣钱不很多,又是住在破庙 里,但比起在农村任教,确实强多了。因此,唐鲁夫非常满意这份工作, 他愉快地教着书,并不时看一些进步书籍,接触了济南市小学教员邓甫 臣等共产党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在此危难关头,全国 人民纷纷行动起来抗击日军。济南学校全部停课,学生、青年教员纷纷 组织抗日团体,北京学生流亡团也到济南。在此情况下,山东省政府将 北京流亡学生和济南抗日师生组织起来,成立了抗敌工作队。抗敌工作 队成员有的在黄河南岸参加修工事,有的到前线给战士做饭,也有的组 织妇女老幼转移。唐鲁夫也参加了这支队伍并经济南市小学教员王醒 希介绍参加了“民先”。 1937年12月济南失守后,唐鲁夫随抗敌工作队撤到徐州战区。李 宗仁将去徐州的学生及青年教员组织起来,组成第五战区青年军团,送 到河南黄川县集训四个月后即参加抗战。集训结束后,唐鲁夫报名回山 东,由匡亚明带队到山东曹县后,又自愿和王醒希等十几人组成一个班,到齐东县八路军三支队活动的地区,找到在三支队政治部担任宣传部长的邓甫臣,并利用“民先”的关系和清河区“民先”组织接上头,开展抗日工作。其后,受组织委派,他到地方武装中争取力量,发展“民先”队员。 1939年6月,在邹平县八乡二辛庄,经县委李寿令、赵明新介绍,唐 鲁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候补期是两个月,因工作需要,提前一个月 转为正式党员。转正后他即担任八乡党支部书记,负责该乡的工作。当 时环境恶化,在各乡开展党的工作需以合法职业做掩护,唐鲁夫任邹平 八乡到阶村教员。 1939年底,邹平国民党顽固派张景南发现唐鲁夫不是一个教书的, 而是共产党员,就放言要活埋唐鲁夫。县委为了保护他,及时将他调离 邹平县八乡,到长山县三、四区任办事处主任。原先此区大部分村是日 伪军的“爱护村”,伪军经常“扫荡”,他到此后,工作有进展,建立了二个 区的乡村政权。后来,在三区和家村区助理员王贯忠家里,玩弄手枪不 慎走火,打死了县政府一位姓张的干部,为此,他受到处分。 1941年2月,唐鲁夫受命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山东省 战时工作委员会民政处,做土地陈报工作。 1942年5月,受组织委派,唐鲁夫到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担任民政 科长。1943年12月,担任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代县长。在此期间,他 积极组织和带领全县抗日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可靠 的后勤保障;同时,他还组织领导贫雇农开展了减租减息和雇工增资运 动,废除封建的银两制,实行合理负担,农民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1944 年5月,唐鲁夫任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组织领导开展了反奸除霸 斗争,各村群众纷纷起来反奸诉苦,斗争恶霸地主。广大农民在政治上、 经济上得到了翻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任博兴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期间,唐鲁夫还十分重视文化宣传工 作。1944年夏秋,为庆祝反“蚕食”斗争的胜利,鼓舞人民群众的革命热 情,唐鲁夫领导组建了约50人、名为“团结班”的京剧班子。深秋收获的季节,京剧班子在六区的许家楼村扎台子唱大戏,开庆祝胜利大会。按照旧戏班子的规矩,在正式开锣演出前,他们去拜访县长唐鲁夫。唐鲁夫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大家说:“你们是抗日爱国的艺术工作者,我是人民的一位穷县长,没有什么钱给大家,只有清茶一杯欢迎大家。‘团结 班’这个名字很好,团结起来抗日打鬼子嘛!在根据地内演戏庆祝胜利, 宣传胜利,能更好地动员人民群众坚决抗日,争取最后彻底胜利。我们 演好戏就是对抗战作出贡献。”他的讲话大大鼓舞了“团结班”的工作人 员。开幕的当天上午,唐鲁夫首先讲了话,使到会军民受到鼓舞。有人 说:“过去老百姓怎能见到‘县太爷’,现在县长和咱老百姓一块看戏,真 是新鲜事。”这件事像传奇故事一样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 在1945年的大参军运动,唐鲁夫积极领导开展对全县青年进行“有 志青年上战场,打败日军保家乡”的思想教育,抽出专人组成接待站,以 村为单位,以青壮年为重点,进行报名参军的动员工作,响亮地提出了 “好铁要打钉,好青年要当兵”和“好父母要儿拿起枪,好妻子送郎上战 场”的口号。全县很快掀起了争先恐后报名参军的热潮,出色完成了渤 海区党委、渤海军分区下达的征兵任务。 1946年夏天,博兴全境发生大面积的蝗虫灾害,一时间飞蝗蔽日, 满天遍野,严重威胁着庄稼的生长和人民财产的安全。出身农村的唐鲁 夫,深知蝗灾危害的严重性。他带领县政府工作人员,深入抗灾一线,带 领民众进行捕蝗灭蝗。在灭蝗实践中,唐鲁夫和群众及时总结出许多行 之有效的方法:一是打粘翅子,即蝗蛹长成,临脱皮的时候,常孚于草堆 中不食不动,好像临老的蚕,刚刚生出来也不能飞,这时最好打,这叫做 打粘翅子;二是捕“露水头”,即当早晨有露水天冷时,飞蝗飞跳不便,安 伏不动,容易捕捉,这时打叫捕“露水头”;三是挖“断沟”,即挖一条上窄 下宽的深沟,蝗虫进去后飞不出,集中掩埋灭蝗。以唐鲁夫为首的县政 府积极推广这些灭蝗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保护了庄稼生长。 因为大生产运动和灭蝗工作出色,唐鲁夫受到渤海行署通令嘉奖。 1949年2月,唐鲁夫调渤海行署实业处任副处长。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唐鲁夫革命热情更加高涨了。1950年8月,他调到刚刚成立 的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供销部任经理,后改任贸易处处长。开始时由于不懂茶叶业务,误将茶叶拨多了,积压了资金。经同志们提意见,他接受了批评,并很快改正,工作注重了调查研究和听取群众意见。唐鲁夫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1953年3月,他被任命为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成为副厅级领导干部。 1954年6月,为了筹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中央在全国选调了部分 干部,包括副省级、地市级和县团级干部,共300余人。43岁的唐鲁夫 离开生他养他的山东省,被调到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国营 120厂(东安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担任副厂长。国营120厂当时是为 中国航空事业奠基的六大主机厂之一,也是国家“一五”期间前苏联援 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号称当时国宝级的特大型军工企业。新 兴的航空事业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建厂初期国家为中国航空事业奠 基的6大主机厂均配备了副省级干部担任厂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恩来、朱德、刘伯成、贺龙、叶剑英等几十位国家和军队领导多次视察了120厂。从1960年起,唐鲁夫先后担任该厂的总工程师、厂长等职务。 唐鲁夫初到平房区时,平房还是刚刚兴起的工业区,到处是建筑工 地,120厂刚刚投产,处于边投产边建设阶段。他身为副厂长,亲自带领 采购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奔赴各地,组织物资供应,保证生产建设需 要。在担任总工程师期间,唐鲁夫拜厂内的技术人员为师,刻苦钻研业 务。为了尽快掌握国外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唐鲁夫克服了极大的 困难学习相关的航空理论和技术,并自学了俄语。在担任厂长期间,正 处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专家的非常时期,唐鲁夫和全厂职 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排除万难,保证了部队训练和装备的需求,并改 型和研制出了当时国家急需的航空发动机,填补了国家军事装备的空 白。从工厂全面竣工投产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30余年间,他生活 在平房,长期就职于中直企业领导岗位上,为中国的航空工业,为厂容、 厂貌、市容、市貌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从1957年,120厂仿制成功第一台阿沙- 21型航空发动机,使中国航空工业由修理转向制造,经过 试制,批量生产,120厂成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主要生产厂家。120厂先 后创造出了行业内8个共和国第一的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家航空和军事 领域的空白,为新中国航空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其中渗透着唐鲁 夫的心血和汗水。上世纪50年代,他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抓生产、抓 建设,使120厂这个万余人的大企业兴旺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被揪斗、蹲“牛棚”、遭迫害之际,唐鲁夫仍时 刻关心着工厂的生产。 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电力紧张给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造成的困 难,他首先提出用锅炉高压蒸气余热发电的建议并组织实施,先后建成 了两台发电机组并投入运行,缓解了生产用电与生活用电的矛盾,受到 了省、市电业部门和航空工业部的表彰。 为落实区政府有关城市建设目标,改善城区和厂区环境,120厂逐 年绿化、彩化厂区和生活区。唐鲁夫把厂容厂貌看成是工厂精神与管理 的重要标志,给予积极支持,配合专业队伍,定期检查验收,直到他即将 退居二线时,还带领厂办领导,漫步在厂区,设想厂区的绿化工作。他为 实现平房区的卫生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1983年7月,唐鲁夫离职休养;1987年2月,在哈尔滨病逝,享年76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