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子街道董家隅庄村建国前老战士董永利 董永利,1929年 出生,l949年2月入 伍。解放青岛之后, 他随军南下福建; 1951年秋参加了抗美 援朝战争,被分配到 志愿军32军96师288 团;1953年朝鲜战场 停战,1954年2月回国。1954年至1957年在福建修建鹰厦铁路, 之后又去佳木斯修营房;1957年退伍回到家乡。 老人对当时的点点滴滴记忆清晰。他参军时,内心就怀着不畏 牺牲的信念上了战场。当年,村里有43人共同奔赴前线,最终有三 位同乡永远地留在了朝鲜战场上,还有3位落下了伤残。说起令老 人难忘的事情,老人眼中含着泪花,动情地说:“过了鸭绿江以后, 到了东边一个城市,城市的名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部队纪律严格, 要求不住村居、不扰百姓,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住的是帐篷、山洞。 我们那个时候就吃炒面,可不像现在的炒面哟。扎得牢牢实实的,每人背几袋,这种炒面非常于,没有水的话很难咽,急行军哪有水 啊!大部分只能干吃,实在咽不下就抓把雪塞嘴里。”老人一边说一 边比划,炒面有个好处,因为是炒熟过的,所以可以长时间储存。 生活条件的恶劣, 并没有影响战士们的 战斗热情。面对强大 的敌人,他们不怕牺 牲、勇往直前,用鲜 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 曲壮丽的赞歌。 老人拉着我们的 手说:“我跟你们说,真实的战壕不像电视上放映的直线,是弯曲 的、没有规律的。” 那是零下30度的天气啊。部队依托地形阻击,战士们都蹲在阵 地的坑里隐蔽。战斗结束,他才想起一位战友,等找到才发现冻得 硬梆梆的了。牺牲时,那位战友仍然保持着战斗姿态,像这样的战 士在当时的战场上还有很多。这是铁的纪律啊!说到这里,老人声 音有些沙哑…… 我们问老人“害怕吗”?老人说,当然害怕。那时候奔赴战场的 他也只有20岁,还没成家,但在国家大义面前,这些或许都没有保 卫国家来得更重要。也正是因为有无数像董永利这样的战士,我们 才赢得了这场正义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