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徐承岩出生于柳疃镇横地村。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5岁的他加入了昌邑区中队。后来,区中队升级到昌 邑独立营。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独立营政委和所在连连长的名字。 日本鬼子在 龙池的徐家庄设 立据点,无恶不 作,激起了抗日 武装和群众的极 大愤慨。1943 年,部队决定攻 打徐家庄据点, 那次战斗给老人 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记。“20多岁的郑汉林连长就是在那次战斗中, 被敌人的冷枪打中而牺牲的,他很年轻……”老人伤感地告诉我们。 革命军人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徐承岩继续战斗。 龙池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谱写了抗 战史上不朽的篇章。1943年春夏之交,独立营攻打卜庄大闫家村的 时候,徐承岩被敌人的手榴弹皮击中左腿。那次战役,负伤的战士 被分散安置在老百姓家中养伤。徐承岩被战友连夜送到龙池东白塔 村,和其他4个负伤的战友一起,在一个老大爷家里养伤。老大爷 每天给他们做最好的饭菜,精心照顾这些为革命事业抛洒青春热血 的优秀青年。 10多天后,盘据柳疃据点的日本鬼子到龙池修路。为了安全, 徐承岩和战友晚上就到村外的小麦地里睡觉,一床被子铺一半盖一 半。几天后,又回到老大爷家里。斗争形势瞬息万变,一天早上, 徐承岩他们被老大爷紧急叫醒,说是鬼子进村了。几个伤员赶紧爬 起来,沿着军民修建的“抗日沟” (交通壕)和敌人捉起了迷藏,直到中午才摆脱了敌人的追赶,来到马渠村。热心的阊长用细面烙 了饼,让他们倍感欣慰。 几番辗转和躲避,徐承岩与部队失去了联系。无奈中,他和战 友各自回家,再找机会寻找部队。回到家后,老母亲整天提心吊胆, 生怕哪一天让日伪顽捉去。4个姐姐凑了一点路费,让徐承岩到东北 去找他的堂哥。来到丹东,跟着堂哥走村串巷,以加工丝绸为生, 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 动荡的岁月,始终磨砺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1946年,20岁的 徐承岩加入了当地的基干队。由于工作出色,被抽调到土改队工作。 1947年,他带领一个基干民兵班,参加了尖I』J区区中队,后被编人 整训五师一团,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大坪山一战,阻击试图从 营口逃跑的国民党52军,敌军大部分被俘。此后,全身心地投入到 解放东北的战斗中,直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 1948年12月,徐承岩怀着对党的无限敬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 党申请书。第二年3月,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至今,老人 对自己参军入伍及入党的时间仍记忆犹新。 1949年初,徐承岩所在部队人关。北平解放后,他又随部队南 下,驻扎武汉,保卫中南局和中南军政委员会。1954年冬,中南局 撤销,部队又继续南下。来到广州后,徐承岩所在的守备10师29 团负责守护澳门外围。后来,他调到广东东莞县武装部。1959年, 因挂念家中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徐承岩转业回到家乡。 “我本来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上搞经济建设。没想到在广东脱 下军装,到了昌邑组织上把我分配在下营边防派出所,又穿上了军 装。”讲到这里,老人开心地笑了。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徐承岩一如既往地在工作岗位上奉 献着、耕耘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军人的高尚情怀。在下营边防派出所工作期间,发生一件让老人难以忘却的事情。那是1964 年1 1月24日,开国大将罗瑞卿和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上将来到 下营边防派出所视察工作。当时,台湾国民党经常派出小股特务沿 海登陆,渗透到内地搞破坏。这次视察后不久,济南军区派出工兵 团沿潍河两岸修筑了碉堡,用以监视敌特的反革命活动。 军人,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此后,徐承岩又相继调到胶南武装 部和济南武装部工作。1970年,他正式转业,到柳疃供销社任职。 10年后光荣退休(离休)。 徐承岩把满腔热血和一片赤诚付睹在工作中。“解放东北”“解 放中南”及1955年中央军委授衔时获得的“解放奖章”,为老人的 革命生涯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